思乡情结几乎是每个远离故土的人的一种通病了。刚刚来到异乡初期总让人感觉吃不惯当地食物、水土不服,当地的习俗、风土文化也一时难以接受,更不要说来到语言不通的另一个国家了。
在19世纪铁路普及以前的车马时代,人们要到外地去,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马车和船都很缓慢。在慢慢地向目的地前行的整个行程之中,我们的整个身心都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为目的地作准备。到达目的地之后,也不会有太过激烈地水土不服,真正地融入此地花费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铁路时代开启之后,人们节省了大量时间能快速、方便到达目的地。到达异国他乡的初期,要适应在此地的生活,就觉得比较困难,食物的口味和家乡大相径庭、文化风俗习惯无法理解、甚至是语言不通,感觉举步维艰。原来迅速将我们带到了目的地,我们的整个身心却还没有为此作好准备去接受。这也许就是处在快时代无法避免的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食物的口味在10岁以前的儿童期就已基本养成定型。当我们成年人之后,到达外地初次吃到与家乡相同的食物但是做法与口感完全迥异时,帮助我们消化的那些寄生肠道里的微生物,它们还没习惯新口味,就会影响食物的吸收效率,甚至发生过敏。记得以前刚上大学之时,来自南方和北方的同学,总会为豆花该吃甜味还是咸味争论不休。身在异国他乡,想念家乡食物,原来是肠道微生物暂时还不能好好消化现在的食物,让我们吃不好;常常想念亲友,感觉人地生疏,原来是现在在当地还没有有自己熟识的朋友;对当地的文化风俗知之甚少,还可能语言不通,更无法去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生活在快时代的普通人,虽然可以快速、便捷的到达目的地,而且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提前知晓当地的很多相关知识,然而整个身心却不能在短时间内准备好接纳当地的所有一切包括食物、天气、语言文化等等,让我们到达之后短期内会很不适应,于是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现在的父母可以在小朋友几岁大的时候,在他们对食物的口味还未定型以前,让他们多多地品尝来自不同地域的食物,这样他们长大后去到外地去学习工作之时,可能会大大地减轻初到时的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