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上帝、真主、释迦牟尼全知视角的普罗大众,与亲人、熟人之间有了长年累月的相处,就自以为对对方所有一切了若指掌,对方就没有不被了解的空白地带。
每当有小说、漫画、游戏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时候,各大媒体上总会涌上来一大波原著党大力抨击改编作品丑化掉了原著作品在他们心中留下的美好,而原著党们不明白的是,小说、漫画、游戏与影视剧作品本来就不是同一物种,彼此之间总有会相互抵达不了的地方。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看相同的文字在每个人脑海里脑补出来的画面就会有所不同,于是才有很多人所说的:一千人读过《哈姆雷特》之后,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而一旦《哈姆雷特》被拍成影视剧了,那哈姆雷特给人们心中留下的形象就是非常明确具体的,而不像文字给每个人脑海里勾勒出的不同的样子。
此外,影视剧同样也很难拍摄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镜头语言无法展现出人物纠结复杂的心理状态,而同时文字也很难表达影像里的各种景物丰富的色彩,影视剧只需用一个镜头就可以展现出来。
当我们出去旅行,用我们的眼睛观赏大自然美妙的风光之时,要用文字来准确描绘出美景之时就会觉得词穷,再美好的词汇也比不上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拍录下来,用图片或是影像记录才更能还原美景的原始状态。
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时,由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差异,与原著相对比,虽然译者在翻译时会尽量试图去还原最符合原语言环境下最真实的状态,但在翻译过程中也总会缺失掉那么一小部分,也因此有一小部分人会在看了翻译作品之后去读未经翻译过的原著作品。在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字语境里,相同的作品在读者心里衍生出了不一样的样子。
想像一下我们中国古代优美的唐诗宋词,如果被翻译成英文念出来,那种美感瞬间就会大打折扣。同样现在我们习惯了听英语原音音频配中文字幕引进的英美影视剧,一旦被改成配上中文音频听起就会觉得特别的别扭,英美人的影像画面配上汉语普通话的配音,会让人顿时觉得丧失掉了画面语感,就因为讲的是中国话,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在这不像是在看一部外语片。
年轻的情侣之间总以为另一伴应该是全方位的理解自己的所有需求,两个人彼此相爱心心相印,“零距离”的亲密关系,彼此间就自然应该是心有灵犀,没必要什么事都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就只用一个眼神手势对方就应该心领神会地领悟出来。我们太年轻还不太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其他人的独特属性,我们的伴侣不可能全方位无死角地了解另一个生命体的全部信息,即便是对我们的父母也一样。我们与伴侣之间虽然关系非常亲密物理空间的距离很近,然而我们之间能相互了解的部分也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不被了解的部分占了一大半,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差异化极大的、彼此独立的生命体。
有些一起生活了三、四十年的老夫妻,自以为对另一伴了如指掌,另一伴上一句话话音刚落,他们马上就可以说出下一句伴侣会讲出来的话,就是这么了解熟悉。而如果偶尔另一伴的行为方式不按自己所熟知的套路表现之时,他们就瞠目结舌惊呆了。这时他们觉得这一辈子睡在自己身边的那个人到底还是老伴还是陌生人,一下子感觉对方成为自己一无所知的陌路人了,这样的陌生感让他(她)有种不可名状的恐惧,心里还在疑惑着自己还能与这样的伴侣继续生活下去吗?
彼此间有相互抵达不了的地方,正是独特性之充分展示,我们不必为了不被了解、无法触达而愤怒懊恼。这部分正是你我个体差异,也是区分此物与彼物的关键所在,只要这部分不会妨碍伤害到他人,我们也不必为了特意去迎合他人而改变这部分专属于自己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