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我们从《论语》中看到不少孔子受到老子思想影响的话语。《老子》第二十七章讲“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论语?里仁》篇引孔子之言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子》第六十三章讲“轻诺必寡信”,《论语?里仁》篇引孔子之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老子》第五十七章讲“我无欲而民自朴”,《论语?颜渊》篇讲“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从这些对照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孔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的相关性。老子与孔子思想虽不同,但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是有问题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基本上还是回到了《史记》,回到了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我们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年长一些。如果从老子对孔子说话的口气来判断,老子应当比孔子年长二十岁左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依此推断,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0年。
2. 《老子》其书
《老子》这本书,我们现在也叫《道德经》。当然讲《老子》与讲《道德经》,还是有区别的。从道教的意义上讲,把它叫做《道德经》;从一般学术的意义上讲,我们还是把它叫做《老子》。
《老子》一书共有五千多字。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老子》这一本书,是三国时代经过王弼整理以后流传下来的。这本《老子》也叫传世本《老子》。传世《老子》还有多种版本,比如何上公本、傅奕本、景龙碑本等。传世《老子》一般分为八十一章。
除传世《老子》外,现在看能到的还有另外两种《老子》的版本。
一个版本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共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分别称作甲本和乙本,都是写在丝绢上的,我们把它叫做帛书《老子》。
帛书《老子》与传世《老子》的最大区别是不分章,只分为上、下两篇。
《老子》一书可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上篇从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下篇从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帛书《老子》不仅没有分章,次序也与传世本《老子》有所不同。它是从第三十八章开始的,也就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是帛书《老子》和传世《老子》最不相同的地方。
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之讳。我们知道避讳是中国古代文献流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当朝的人物抄写书籍,当朝皇帝以及他的祖先的名字叫名讳,都是不能出现在文章中的。比如唐代人所写的文章,就不能出现“民”这个字,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柳宗元写《封建论》,里面就没有“民”这个字,当出现“民”这个字的时候,他就用“人”来代替。唐代之前,佛教中一位著名的菩萨,被人称作观世音。但是唐代的时候,就不能叫观世音,而叫观音。因为李世民的名字中有“世”这个字,所以,就把“观世音”简称“观音”,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习惯叫观音。
因为帛书《老子》的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之讳,由此我们可以证明,这本书是在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前抄写的。
乙本避汉高祖刘邦之讳,但是不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之讳。由此可以证明,它是在刘邦称帝之后,惠帝、文帝称帝之前抄写的。
1993年,在湖北荆州郭店楚墓中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既有儒家文献,也有道家文献。这批文献都是刻在竹简上的,因此被人称作《郭店楚墓竹简》。《郭店楚墓竹简》有三组文字与老子有关,这三组文字加起来共有一千七百多字。人们把这一千七百字合起来称作《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这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关于《老子》的版本。
经专家考证,这个墓主下葬的年代至少应当在公元前300年前。那么这样一个时代是什么时代呢?是庄子生活的时代。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出现以后,一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轰动,很多人觉得这批文献非常珍贵。对这一批文献加以分析,我们也发现有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都知道《老子》是五千言,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三本合起来一共只有一千七百字。
有没有可能是墓中的文物曾经被盗?经专家反复研究,排除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那么,这一千七百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有的人认为,这就是《老子》最早的版本,也就是说在公元前300年的时候,《老子》五千言还是不存在的,只有这一千七百字,其余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后人附加上去的。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不是一本完整的《老子》,它只是《老子》的一个节选本。
理由是什么呢?人们认为这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系。这个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陶杯,这个陶杯上有四个铭文:东宫之师。我们知道东宫就是太子,人们认为墓主人应当是太子的老师。
再结合墓中大量的其他文物都是儒家文献。太师教育太子,显然不可能讲授老子思想中玄虚清静无为的内容,而只能讲授正面的关于国家、社会治理的思想。
也就是说,这本出土于郭店楚墓的竹简本《老子》,它是经过选择的,它并不是一个足本的《老子》,而是一个节选本的《老子》。这样一种观点,我们认为基本上是成立的。
因为,如果我们证明在公元前300年,也就是说在庄子生活的这样一个时代,在其他文献中有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外的其他文字,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这个版本,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老子》版本。
我们现在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通过对这一时代其他的文献的搜集,看有没有关于《老子》一书的原文被别人引用了,但是在郭店楚墓竹简中却是没有的。
大量文献表明,战国中期之前,传世本《老子》中很多不见于竹简本《老子》的语句,已经见诸于其他文献。我们可以略举数例来说明:
(1)《庄子?胠箧》:“当是之时,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见传世本《老子》第八十章,竹简本没有这样的话。
(2)《庄子?达生》:“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见传世本《老子》第十章,竹简本没有这样的话。
(3)《庄子?知北游》:“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见传世本《老子》第三十八章,竹简本没有这样的话。
(4)刘向:《说苑?敬慎》,记叔向之言曰:“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聘乎天下之至坚。”“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分别见于传世本《老子》第四十三章和第七十六章,竹简本没有。叔向,晋平公时人,与孔子同时。
(5)《战国策?魏策一》,记魏武侯之言曰:“故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见传世本《老子》第八十一章,竹简本没有。魏武侯,公元前395~前370年在位。
(6)《战国策?齐策四》,记颜斶之言曰:“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见传世本《老子》第三十九章,竹简本没有。颜斶,齐宣王时人,宣王在位为公元前319~前301年。
由此可以证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老子》的版本。在公元前300年的时候,《老子》一书只有一千七百字,这样一种观点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但是这样一来,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说墓主人的身份是太子的老师,他应当是位居“三公”的大人物,而这一墓的形制并没有达到这样一种程度。我们的解释是:墓主人曾经当过太子的老师,也许因为什么原因而被贬官了;也许他曾经是太子的启蒙老师,官职一直没有达到显赫的程度。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他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曾经当过太子的老师,所以,在他死后他的家人将他认为最珍贵的东西作为殉葬品而埋在了地下。
这样我们又回到了传统的观点: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人,比孔子年长二十岁左右;《老子》这本书,是老子思想的体现,基本上代表着老子的思想。
也许有人说,历史被搞错了,比如司马光,比如王夫之,这些人所看到的《老子》,其实都不是真正的《老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帛书《老子》,才是真正的《老子》。
不能这样说。我们要了解老子这个人,了解老子的思想,就要通过《老子》这本书了解这些。老子不是一个一般的人物,而是一个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的人物。而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老子》这本书产生的。在历史上产生影响的不是帛书《老子》,也不是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而是传世本《老子》。
历史上肯定有多种《老子》版本流传,包括帛书《老子》,也许还包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但是真正流传下来的是传世本《老子》,而帛书《老子》、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却没有得以流传,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这个版本是最好的,最能代表老子的思想。
历史选择了传世本《老子》,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传世本《老子》,这是历史的选择。这就是历史,而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你不能说司马光错了,他所看到的那个《老子》是不对的;你也不能说王夫之错了,他所看到的《老子》是不对的,只有我看的这个《老子》,才是真正出自老子之手的。这种观点不仅只是一种意见,缺乏可靠的真凭实据,而且司马光也罢,王夫之也好,都不能再说话了,历史是不能改变的。
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只是通过我们今天看到的,传世本《老子》所表现出来的这样一个老子。我们现在提到老子,显然是以《老子》五千言为基础的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