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上一章介绍的“常识”误区,你肯定对肠道充满了兴趣,想了解那里的“居民”,想知道它是怎样的管道,经历怎样曲折回转的路径,把我们全身的健康连缀起来?那些使我们患胃炎、变胖、腹泻便秘的细菌都是如何生活的?如何检测我们的肠道是否健康?……
让我们一起来一次肠道漫游,从胃出发,直至盲肠。这一路上还有益生小精灵Oligo导游讲解,能看到胃如弯月般形态优美、胆汁如瀑布而泻,还能与熟悉的细菌朋友侃大山,还有……有太多奇妙的经历在等着我们!
现在就出发吧!
第一、“肠”识再现
身体那么多的表相都和肠内的环境密切相关,但令人沮丧的是肠始终隐藏在身体深处,在那一层层“游泳圈”或“将军肚”的掩盖下,想知道其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实在是很困难。作为记者,常常要探究事故、事件背后的原因、经过和世人难以觉察的影响;作为软件测试员,总在纠缠于各种故障下的路径、代码错误;作为房屋的业主,总免不了察探墙逢开裂、下水道堵塞、屋顶渗水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作为身体的持有人,你难道不想知道,口臭、便秘、腹泻、皮肤粗糙、一阵阵腹部绞痛的原因吗?是什么在一切表象之下兴风作浪?
我们一定了解自己所在行业和公司的一切运转程序和制度,懂得在紧急关头处理紧急事件,因为那是我们养家糊口的基本技能。那么,当我们腹痛难忍却不能立刻赶到医院时,对着镜子为皮肤粗糙、暗黄、起痘心烦不已时,当急性肠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在我们的身体中肆虐时,是否也应该了解一些肠道健康知识?以便能够冷静面对、从容处理这些问题。
说了这么多,肠道是如何工作的才是我们要谈论的主题。细长的一根管里有多少东西?它们怎样相互作用?我们每天吃尽那么多美味可口的食物,它们在胃肠里经过了怎样的历练?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呢?
微生态学【Micrecology】是1977年由德国人Volker Rush首先提出的。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当时,因使用抗菌素出现了菌群失调引起的疾病,有人就进行了用正常菌去治疗这些疾病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用正常菌群治疗多种疾病【肝病、肾病、肿瘤、糖尿病、血液病、结核病等】及对人类健康的预防保健作用等的研究。
人体正常微生物群是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虫及其他微生物。正常微生物群是在宿主特定的解剖部位,并随宿主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定植于宿主黏膜或皮肤上的微生物群,一般在生理状态下,主要表现为有益于宿主的微生物群落,但在病理情况下,也可能表现为有害于宿主的微生物群落。正常微生物群也称为正常菌群。
正常微生物群是具体的,是指在宿主一定生理时期,其特定的解剖部位,其定植的微生物群总是由一定种群组成,其中一部分是特定的优势种群,另外一部分是一般的种群,它们与宿主及环境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例如肠道正常菌群,一般是指结肠菌群而言。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能脱离环境,必须与环境相适应。在一定生态环境内,有一定的生物群体,其生命活动与其所处的环境形成的统一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可大可小,大如森林、沙漠、草原、湖泊和海洋,小则在不同的生物体表面和体内,如人的皮肤、口腔、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均可形成各自不同的微生态系统。肠道系统就是一个特殊的微生态系统。
微生态告诉我们人类为什么会生病
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从基因的角度讲述了人类从被基因图纸设计出来之日起,就是一架并不完美的机器,它注定要时常拿回去检测、维修,有时甚至是“返厂换件”。那么,现在微生态学家站出来了,想要从肠道环境和肠道菌群平衡的角度谈谈为什么疾病永远伴随在人类左右;跟人类休戚与共的这些小生物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的?
生命起源于微观世界,这是常识。那些亿万年前的海底小生物一定想不到,它们的存在成为现在人类探寻生命奥秘的线索。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人类要探寻健康与疾病的奥秘,也应由此入手。
生态预防医学认为:任何疾病都是微生态失调的产物。
肠道菌群受宿主的生理状态、社会压力或其他一切变化的影响,其定性、定量及定位都要适应这些影响;相应的,肠道菌群的一切变化又能影响宿主的状态。以外,宿主和肠道菌群又同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例如疱疹病毒终生定居在口唇周围,当宿主发烧、劳累、情绪紧张或遇到压力时就会形成疱疹。肠道内其他微生物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当人体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患病、受到外伤、手术及暴饮暴食时,都能引起菌群失调,成为疾病的诱因。
【1】具有特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人的各个阶段,人体肠道中各部位的微生物及环境与摄入的食物及药物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构成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下的肠道微生态系统。
【2】具有开放式的特点。人体消化道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与外界直接接触,并与机体的相应器官相沟通,因此肠道微生物系统随时都可与外界环境及其他器官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3】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人的生长、发育、疾病、衰老等都会影响肠道的生理活性,此外,地理环境、心理因素等也会影响到肠道生态系统,肠道生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每一阶段都有一定规律可循,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肠内菌群失调的原因
在肠道微生态自然王国有数百万亿“居民”,分为400余个种群,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和平共处、生生不息,并与寄居的器官共存共荣。在这400余个种群中,最常见、数量最多、与宿主关系最密切的至少有10余种。其中厌氧菌占全部肠内菌的90%以上,其余10%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
这些菌的作用虽有不同,但正常情况下都是有益的,人类把这些菌贴上致病菌或非致病菌的标签的做法是错误的。
有益菌与有害菌是微生物学的术语。微生态学认为正常微生物群的各个成员是有益还是有害,完全取决于其定性、定量及定位,有时还需定主的客观存在是否正常来决定。正常就是有益的,异常就是有害的。
菌群的结构与功能正常,就会出现一个和谐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微生物群落【microbiocommunity】。也就是说,正常菌群应该是这些细菌待在自己的“老家”,并且它们的数量、相互的比例、各自的功能都正常。这就好像形成了一个微生物群落,人体内的任何变化都将影响到这个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
Oligo这次肠道之行的最大收获就是对肠道群落的认识。在正常条件下,人体内的正常菌群与身体保持相对的生态平衡,这对身体是有益的,或者说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如果你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自然保持长期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在保持宿主内外环境的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常菌群是一个缓冲带,能提高或增强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和扩大适应环境的阈值。在这个能力和阈值范围内,所有细菌的数量是动态的、波动的,叫做生理性波动。生理性波动是可逆的,一般在环境、宿主身体状况发生变化时出现,或在有外袭细菌入侵时发生。变动原因除去后,又会恢复生理性波动。
然而,一旦突破了这种能力和阈值,生理性波动就不能恢复生理范围,从而转化为病理性波动。
病理性波动是不可逆的,如果不借助于外力,就会由生理平衡转为病理平衡。如有害菌超过了肠内菌总数的1%,就可能转化为病理平衡,引起感染,即所谓内源性感染。而摄入过多有益菌,同样会破坏肠内菌群平衡,导致气胀、胃痛或呼吸困难等。
这个群落的组织结构也很重要。这里的“居民”除了“定量”,还必须在固定位置“定居”,“移民”情况越罕见越好。而只要群落组织结构正常,一般不会有某菌上行或下移作乱的情况发生。
如果大肠杆菌在下消化道,就是正常的,如果上行至上消化道并且定居下来,就是异常的。不仅如此,在抗生素的诱导下,它还可在呼吸道定居,其危害性就更加明显了。如果抗生素能把肠道中某处的原籍菌消灭掉,大肠杆菌又对该抗生素有耐药性,此时,大肠杆菌就会迁徙至这个地方造成祸害。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数量变化、位置变化,还是其他变化,都会使菌群出现病理平衡。
病理平衡,对菌来说是“四定”发生了变化,对宿主来说是发生了菌群失调或微生态失调,表现为各种症状,例如急性或慢性结肠炎、腹泻与便秘等。
因此,要想保持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就必须联合考察定性、定量、定位、定主四方面,缺一不可。
四定主要是指肠内微生态平衡在微生物方面的标准,包括定位、定性、定量和定主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定位: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祖籍一样,细菌微生物也有“籍贯”,就是微生物生存的位置。对正常微生物进行检查,首先要确定检查的位置。同一种群,在原位是原籍菌,在异位就是外籍菌。原籍菌和外籍菌在生物学上是相同的,但在生态学上是不同的,原籍菌在原籍是有益的,但如果转移到外籍,变成了外籍菌,就是有害的。
【2】定性:就是判断是哪一种微生物。检查应包括微生物群落中的所有成员,比如原虫、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和病毒等。新分类法,如核酸分类、气相色谱技术及数据分类法等,为微生态平衡的定性标准的精确确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3】定量:就是定数量,是指对生存环境内的总菌数和各种群的活菌数进行定量检查。
【4】定主:是指微生态平衡的标准必须与宿主的不同发育阶段和生理功能相对应。肠道内的“居民”【细菌】虽然作用不同,但正常情况下都是有益的。人类把这些细菌贴上致病菌或非致病菌的标签是错误的。
肠内微生态和谐是健康之本
人体的微生态环境也许没有细胞、肝、肾等名气大,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发挥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正常人体携带的微生态细胞数是人体自身细胞的9倍,其中近80%的细菌在肠道内。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
想想吧,从小被母亲和幼儿园教师灌输的诸如“手上有细菌!”、“不要乱摸,小心细菌钻进肚子里,让我们肚子疼!”……如果是小朋友看到这部分内容,一定会问:“肚子里有那么多细菌,为什么不疼呢?”
这是我们的母亲用错误的常识欺骗了我们?还是幼儿园老师借用细菌的威力吓唬我们?都不是!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庞大的菌群之间以及与我们的肠道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并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相反,它们组成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成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屏障。
这些细菌在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并不会兴风作浪,但是,经口而入侵肠道的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往往会破坏肠道内微生态平衡。
当然,能够在肠道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的细菌绝不是等闲之辈。这些细菌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各路神仙菩萨、妖魔鬼怪一样,个个身怀绝技,各有一套看家本领。
像乳酸菌类细菌,能够分泌大量乳酸,可加快肠道蠕动,促使粪便尽快排出体外,这样自然会减少有害毒素停留在肠道内的时间,降低其对肠壁的刺激,有利于防止大肠癌的发生。乳酸菌还能帮助人体合成B族维生素,还有那些食物中没有而人体又必需的维生素,比如维生素K。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珠联璧合,可共同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对于消化道癌症的预防,它们功不可没。而有些细菌含有酶类物质,这些酶可参与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物质的代谢。还有的细菌能产生丁酸、乙酸等抗菌物质,从而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这些细菌的作用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增强我们身体的防御能力,使我们在许多时候免受疾病之苦。
同好神仙、坏妖魔一样,肠道内的细菌也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有益菌和有害菌就像矛和盾,一直进行着残酷而长期的斗争,我们的健康状况也会随着胜利者不同而不同。
有益菌可以使人体的肠道保持健康状态,从而使人体保持健康年轻。不过当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时,人体肠道内的环境便逐渐老化,不再有活力,虽然年纪轻轻,却可能有老人一般的肠子。于是身体也跟着迅速老化,健康状况日渐不良。
在《西游记》里,某地若是妖魔作怪,当地百姓必是苦不堪言,人体健康也是如此。有害菌占上风,各种病症就会接踵而来。如大肠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有害菌产生的毒素被肠壁细胞吸收后会引起慢性中毒,导致人体发生疾病与早衰。
而当我们出现相关病症时,往往不会考虑调节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平衡,而是急于用药“猛攻”,结果虽缓解了一时的症状,却落下了病根,有的甚至连一时的症状都缓解不了。
比如发生便秘时,一些讲究速效的人,便立即使用最具速效的通、洗、灌肠剂,而这些泻药就像高压水枪一样,将肠壁上的有益菌连同有害菌一起冲洗下来???将适宜有益菌生长的环境彻底破坏,让有益菌失去立足之地,一旦停服泻药,便秘会更加严重,无奈只有重新求助于泻药。长期服用泻药不仅使肠道有益菌大量减少,造成肠道缺乏弹性,肠黏膜黑变、肠内菌群更加紊乱,而且会丢失大量营养素,导致体虚乏力。
古人提倡“天人合一”,“人生在天地之间,合天地者存,逆天地者亡”。因此,从宏观意义上说,谁与自然环境合拍,谁就是身体健康者。对于微观环境而言,道理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说过:只有内、外环境趋于统一,我们才不至于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也才能真正健康长寿。巴斯德也指出:栖居在体内的细菌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伴侣,少了它们将难以维持生命。
相传倾国倾城的埃及艳后Cleopatra能够保持美貌的秘诀,就是她常使用缓泻草药来清洁肠道。今天看来其方法虽不可取,但观念却是正确的。在人类以常规医疗排除或缓解疾病的同时,致力于调整微生态平衡,使正常的微生物群与人体保持最佳状态,才能真正达到彻底的治疗与预防效果。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一个微生态群落,生活着400多种菌群,100兆的细菌,重约1000克,如将其排成一列,其长度可绕地球2周多。
这些“菌民”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拟气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梭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各种关系
现在你可能又有问题了:为什么只有正常微生物群才能与人体保持最佳状态,能让我的身体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