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一点点预兆都没有。消息传来时,彭作义与我们的记者豪情满怀、纵论天下的文章在2001年第8期《中国企业家》杂志刚刚出笼,看着他跃然纸上的音容笑貌,想着他已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热爱的青啤事业,真令人感到既意外又痛惜。
早在1997年,在我们说给企业家,而又引起企业家群体广泛反响的几句话中,其中一句就是“《中国企业家》杂志提醒企业家--健康与事业同等重要”。为什么这样提醒呢?因为我们太了解这个几乎是“拼命三郎”们形成的特殊群体,太了解别人眼里所谓的成功使他们付出的各种代价有多么惨重了!
也许,这就是这一代本土派创业型企业家们的宿命。他们往往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太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太多的黄金机遇,而经常忽略脚下的诸多陷阱和雷区;他们周旋于各种相互矛盾、变动不居的新旧规则之间,每种规则都可能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他们十分自信,越是大的困难越能激发他们的顽强斗志,越是高的目标越能唤起他们的勃勃雄心。然而,事业无涯人生有涯,挑战无限体能有限,征战途中,许多人蓦然发现,自己的目标尚远而岁月已残,雄心犹在但健康不保,更为可怕的是,这时候想刹车已然来不及,他们被事业、责任、荣誉、诺言等形成的巨大惯性裹挟前行,身不由己,欲罢不能,直到悲剧发生……
人人都想做大事、取得大的成功,那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意义又是什么?如果你天生有做大事的潜质,客观上你就是这个社会的宝贵财富,怎样经营自己、管理自己才算得上真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首先要健康,在健康的前提下追求成功。记得海归派企业家、搜狐??张朝阳说过,他人生的最大追求是年轻、快乐。1999年我到美国雅虎采访杨致远时,他也说他把友谊和幸福的生活看得比挣钱更重要。这是否说明张朝阳、杨致远们事业心不强、目标不够远大呢?非也,这正说明他们的心态是积极的、健康的,能以平常心作为做事的起点和归宿。当然,文化和文化不一样,人和人也不一样。比如到北欧考察,看着当地人富足、闲适、优雅的生活,我就曾禁不住大发感慨:在这种不再需要拼搏、不再需要奋斗,轻轻松松就能满足各种欲求的社会,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后来我一再对当时自己的这种感慨进行反省,感觉自己可能就是那种只有在拼搏、奋斗中才能找到生命意义的人,但问题在于,拼搏、奋斗的目的又是什么?
回到彭作义身上,以彭总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优秀企业家,他们的价值观可能决定了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与幸福来换取社会的进步,换取更多人的健康与幸福,但在这里我们恰恰要奉劝彭总的同道们:请万千珍重,学会做健康的成功者。做健康的成功者,才可能长远地获取更大的成功;长远地获取更大的成功,才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这里,我想借用一下比尔·盖茨的一句话。他说,人们总是过高地估计未来两年的机会,而过低地估计未来五年的机会。其实,向远处看,许多大的机会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而自己在去迎接这些大的机会的过程中,也在不知不觉地向着能够把握大的机会的方向成长。既然越往前走,大的机会越多,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越强,我们又何必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把“宝”全压在今天呢?
拥抱智慧时代
《中国企业家》2001年8月第8期
恭喜,中国;贺喜,中国企业家和全国人民、全球华人。
低头认真研读、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抬头笑迎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和正在加速的中国入世进程,中华民族真的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大开放、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阶段。全世界讶然发现:中国共产党经过80个春秋的风雨洗礼,中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华雄狮真的已经苏醒了,东方巨龙真的开始腾飞了!
激情的泡沫沸腾之下,应该是沉甸甸的理性。
也许有的企业家会问:我们是行动家、实践家,是干实事、创效益的,江总书记讲话跟我们有多大关系?入世虽然还沾点边,申办奥运离我们也太远了点吧?其实,就像种地的农民一定会关注气候变化、天时运行一样,真正的企业家,尤其是要做大事、走远路的企业家,不可能不在乎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可能不研究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今天在刮什么风,明天要下什么雨。一句话,洞悉大势,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坐标系,才能抓住现在,把握未来。
那么,什么是大势?从哪里入手去洞悉这个大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恳切地提醒广大企业家朋友们仔细学习、体味一下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尤其是关于“三个代表”的系统论述,你可能会突然发现,我国多年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理论落后于实践、政策落后于理论的状况似乎一下子被打破了,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堪称一个伟大的理论和思想宝库,它不但是从实践中来,而且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到了实践的前头,可以用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你可能会突然发现,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就可能更好地扮演好他们应该扮演的角色,胜任他们应该胜任的工作,真正做到服务为本,与时俱进。
如果我们可以把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看做中国政治、经济走势一个值得依赖的中长期天气预报的话,那么,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和中国加入世贸在即则可视为太平洋、大西洋等国际洋面上有关中国季风的最重要的风向标。通过这两个风向标,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敞开胸怀,全方位地接纳并融入国际社会;同时也看到了全世界在敞开胸怀,最大限度地承认和接受生机勃发的社会主义中国;看到了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正在融合着国内外各种和平进步、健康向上的力量,士气高昂,坚忍不拔,进行着一场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伟大复兴。
当然,大势走好看涨,绝不意味着前进道路上就没有障碍与问题了,各种矛盾和隐患就自动解决、自动消除了。恰恰相反,越是美好前景向我们频频招手的时候,我们就越要作好打硬仗、打大仗的准备,因为改革进行到今天,最后的堡垒往往是最坚固的。比如,“三个代表”虽然正在成为我们衡量事物是非曲直的根本标准,但由于其理论上的超前性,现有的很多仍在运行的政策、体制还在极大地阻碍着先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阻碍着企业去合理合法地创造财富,而远未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调整过来。而与不那么刚性的思想、理论比,政策、体制显然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巨大惯性。怎么办?硬碰硬未必是好办法。我们说要“打硬仗、打大仗”,但这个仗需要的主要武器弹药应该是方法、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智慧,必要时再加上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过程中所必需的耐心与韧性。
因此,在大是大非的标准问题已经得到根本解决,国内、国际各种积极力量渐成潮流、渐成气候之际,手握“三个代表”的尚方宝剑,我们的企业家朋友们大可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尝试挑战落后的生产关系,打破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禁区,创造新的奇迹。
智慧时代来临,让我们把自己的一切成败更多地同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联系起来吧,所有其他的借口都将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
创业家一劫
《中国企业家》2001年4月第4期
新世纪第一个春天的一个夜晚,我们把中国企业界、经济学界部分最优秀的脑袋聚集在一起,探讨一个看似空泛的“财富良心”问题。
晚上7点半,当这些平时被记者围追堵截、避之唯恐不及的新闻人物一个个准时来到我们小小的会场时,我的心里陡然产生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一是由大家对《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厚爱与信任而产生的喜悦。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这些重量级的人物能够履约赴会,就注定了这次会议将是精彩的、成功的,甚至经常会让你有些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喜悦的同时,我的内心深处又产生了一丝难言的愧疚与压力:把这些人请到一起,对一般的媒体是多么不易、成本多高的事情啊!而我们做得是那样的轻松和随便。我们是否滥用了企业界和学界的巨头们对我们的信任?开这种小会,我们的成本很低,他们的成本可是很高啊,毕竟他们的时间太宝贵了,那么,我们是否有能力让他们这种昂贵的付出体现出应有的、尽可能大的价值?因为我可以确信,他们的发言绝不仅仅对《中国企业家》杂志有价值,对更多的报纸杂志,乃至于广播、电视、网络的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都会有重要价值。那么,我们是否能做到让这次小小的而又非常重要的会议实现传播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呢?很遗憾,我们做不到,至少目前还做不到。做不到,就意味着一般人无法获得而我们可独家获取的稀缺资源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浪费掉、埋没掉,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将大打折扣;做不到,还意味着我们创造、加工信息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与推广、销售这类产品的能力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使我们事业发展的步伐放缓,直至被竞争对手淘汰。
费这么多笔墨谈我们一次成功的会议引发的联想,一直联想到我们将被淘汰,目的并不在于仅仅警醒我们自己。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几年来的二次创业成功就成功在它迅速形成并强化了自己在内容生产、产品生产上的核心能力,且这种核心能力已初步呈现出较强的独家性和不可替代性。但这种成功是有重要缺陷的、瘸腿的成功,它瘸就瘸在上面所述销售能力与生产能力的不对称。能否在一定时间内克服这种不对称,对《中国企业家》可能是个生死劫。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推及更多的创业型企业,凡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一开始靠的都是自己的独门功夫和重要法宝,比如联想与其他高科技企业反其道而行之的“贸工技战略”;海尔无所不在的售后服务和成功的“攻心术”等等。而一旦得了天下再往前走,原来那条屡立奇功的“粗腿”就越来越显得独木难支,越来越需要原来的“细腿”迅速长壮长粗了。否则,人家就可能说你联想的产品技术含量太低,可能说你海尔产品质量不过硬,才需要在售后服务上下那么大的工夫。
因此,创业者在创业时可以主要依靠自己的绝招、绝活或别人没有的核心竞争力,而创业成功后要想让企业避免“一代而亡”的劫数,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创业家则必须缺什么补什么,让企业在原来的“粗腿”之外再长出更多的“粗腿”。这可能是许多创业家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2000年
世纪末的留言板
《中国企业家》2000年12月第12期
在20世纪的最后几个年头,一小撮具有较强牺牲精神的人们开始了《中国企业家》杂志艰苦的二次创业。在此过程中,我们与企业界、经济界、新闻界等各界读者的脉搏一起律动,默默耕耘,默默收获,尤其是在对企业家这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的认识上产生了点滴感悟。虽然其中有些话我们说过多遍、写过多遍,但在这人类历史两个千年的交会点上,我们仍想重重地把某些话铭刻在这里,以在全社会赢得更多的共识,同时也作为《中国企业家》杂志再上层楼前的世纪末留言: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企业家的较量在于胆识、见识、学识,悟性、韧性、理性。
●不善待企业家的民族就没有未来。
●只有造就强大的企业,才能造就强大的中国。
●真正的企业家都是自愿为社会驱使的“驴子”。
●百万富翁的财富属于自己,亿万富翁的财富属于社会。
●越是成功的企业家,越是难以真正享受自己创造的成功。
●没有成熟的企业家阶层,就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
●培养一个企业家如十年树木,毁掉一个企业家如巨斧砍树。
●世事无常,永远不要嘲笑失败的英雄。
●企业家最大的敌人是昨天的成功。
●没有哪个成功的企业家,心上不是结满了茧子。
●企业家值得而且应该成为全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中国企业家》杂志提醒企业家:健康与事业同等重要。
企业家面对的两种伤害
《中国企业家》2000年7月第7期
据专家介绍,在全球所有的犯罪中,大约20%是针对人的犯罪,72%是针对财富的犯罪。
再来看看我们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的企业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首先,他们充当着社会财富,尤其是企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支配者或拥有者的角色,这就决定了针对财富的犯罪往往可能以他们为对象、为目标;其次,他们充当着许多利益关系调整,尤其是企业革新的主要推动者、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经常处于矛盾的旋涡和问题的焦点之中,这又决定了针对人的犯罪往往也可能以他们为对象、为目标。而这一切,就决定了企业家群体必然会不同程度地面对犯罪、遭遇暴力,正像本刊这期的“封面故事”中一篇专家文章所说:企业家受伤害将是长久的社会问题。
长久的社会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听之任之,束手无策。
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承认,企业家是整个社会最为稀缺的人力资源。因为一个企业家如果真正要把企业做大,为社会创造巨额财富,就不仅需要他有出色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更需要他有超常的风险承受能力、忍受伤害的能力、包容怪异的能力、经受诱惑的能力等等,经千锤百炼,受千辛万苦,历千难万险。而他一旦真正创造出巨额财富,终其一生也享受不了多少,实际带给自己的不过是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风险而已,所谓“百万富翁的财富属于自己,亿万富翁的财富属于社会”,“真正的企业家都是自愿为社会驱使的‘驴子’”。
好不容易涌现出一些不知疲倦的、自愿给社会拉磨的“驴子”,而且拉得很好,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有什么理由不珍视他们的价值,不尽最大努力保证他们的安全呢?
回头看,理由的确是有的。比如,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原始积累的敲骨吸髓和血腥气息,一度把财富拥有者牢牢地钉在耻辱柱上,其留在人们心中的烙印至今挥之不去;再比如,我国不但过去就有“为富不仁、无商不奸”的说法和“打土豪、分田地”的壮举,改革开放初期抓住各种机会一夜暴富,暴富后吃喝嫖赌、纸醉金迷的款爷们的种种丑行,更是让人们对于“大款”、“老板”乃至真真假假的企业家深怀敌意、敬而远之。这种历史传承的社会心理和民众情绪,无疑也是给今天的企业家们增加意外伤害的可能性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