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宰衡王莽 王莽,字巨君,其祖先为战国齐田氏后裔,汉初改姓王。汉元帝时,其姑母王政君系元帝皇后,伯父王凤为大司马,王氏一族煊赫无比。王莽少时父死家贫,他刻苦攻读,讲求孝义,后因族人提携,官至宰衡。公元九年,王莽废汉立新。称帝后,他以改制为核心进行变革,实行均田制,废除奴婢制,颁布六管令,对工商业进行管制,并进行货币改革,加剧了民族、阶级矛盾,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毛泽东称“王莽不是怎么不得了的一个坏人”,他的灭亡是因“不得地主阶级拥护”。
【毛泽东评点王莽】
关于王莽变法,汉时一般做史的人——范晔、班固、班昭等——因为他们吃的汉朝的饭,要给汉朝说几句好话,把王莽说得怎么坏。其实王莽也不是怎么不得了的一个坏人。我们现在研究王莽,要拿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的。均田制是王莽提倡的,可见他注意农民问题了。因为农民问题最重要者其唯土地,而他先节制田地。地主阶级见王莽所行的政策,诸多不利于己,欲寻一代表本身利益之人,起而代之。而刘秀遂于是时起来了。倡人心思汉,以迷惑一般人之目耳。盖因王莽代表农民利益,不得地主阶级拥护。刘秀则代表地主阶级之利益,故取得最后之胜利。
——摘自廖盖隆主编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精编》第43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要奋斗到底,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从前有一首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在我们的历史学家那里叫做“盖棺论定”,就是说,人到死的时候,才能断定他是好是坏。假使周公在那个谣言流传的时候就死了,人家一定会给他一个“奸臣”的头衔;又若王莽在那个谦让卑恭的时候死了,那后世人一定会赞扬他的。不过我们现在不是讲历史,那两个人究竟孰好孰坏,我们不论,然而它说明了人只有到死,才可以论定他的功罪是非。
——摘自1939年5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题为《永久奋斗》的演讲,见《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91页。
【王莽小传】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其先祖为战国齐田氏后裔,汉初改姓王。他的曾祖父王贺,武帝时做过绣衣御史,因为性情宽和不嗜杀戮而被免官,徙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祖父王禁少时在长安学习法律,后来当上廷尉史,于是便在长安安家。王禁有四女八男,次女王政君为汉元帝皇后,生成帝。长子王凤,次子王曼即王莽之父。
当王莽降生的时候,他的姑母王政君已经做了四年皇后。凭借这层姻亲关系,王氏宗族已经在汉朝中央和地方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势力。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汉成帝刘骜立,生母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王凤做了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莽的其他叔父和兄弟也都封侯获爵,声势煊赫,不可一世。唯独王莽父亲王曼早死,没有得到什么荣宠,因此王莽少时在王氏族中较为孤贫。而他的同宗兄弟皆“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见《汉书·元后传》。。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王莽却没有同流合污。他摒弃声色,处处屈己下人,恭敬俭朴。他拜当时的名儒沛郡人陈参做老师,孜孜不倦地攻读经书,“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见《汉书·王莽传》。。在家中,他恭谨地侍奉早寡的母亲和嫂子,教育亡兄留下的侄儿。另一方面,王莽在社会上交结一些名士俊杰,对家族中的伯父、叔父更是小心侍奉。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凤生病时,王莽在侧侍侯,不离左右,亲自为王凤尝药,一连几个月,弄得蓬头垢面,睡觉也是和衣而睡。王莽的殷勤博得了王凤的好感,王凤在临死时还嘱托元后和汉成帝授予其官职。就在这一年,王莽做了黄门郎,不久升为射声校尉。
王莽外交名士俊杰,内事诸伯父、叔父,使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他的叔父成都侯王商向汉成帝上书,表示愿意分出自己的一部分封地赐封王莽。还有长乐宫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郡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等一批知名人士,都在汉成帝面前替王莽说话,汉成帝也认为王莽贤能,因此封王莽为新都侯,新都侯国建在南阳郡新野县的城郊,有居民一千五百户。不久。王莽又被提升为骑都尉兼光禄大夫加侍中衔。由此王莽便成为经常在皇帝左右颇有影响和权势的大臣。
王莽官阶职位越尊贵,态度作风越谦恭。他分散车马衣服,施舍救济宾客,家里不留多余的。他又收罗名士,结交将军、宰相、卿大夫之类的重臣。所以当权人物更加推荐他,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也替他宣扬称道,王莽的名声传遍朝廷内外,超过了他的伯父、叔父们。
在声誉日隆的情况下,王莽更时常做出一些沽名钓誉的事情,即使有时暴露出他的虚伪做作的本色,他也处之泰然,毫无愧色。王莽的哥哥王永早年去世,留下一个儿子叫王兴。王莽让王兴跟一位儒学博士学习,并亲自请假带着酒肉去慰问他的老师,赏赐遍及王兴的同学,引得许多儒生在周围看热闹,老人们在旁边对王莽啧啧称赞。王兴的年龄比王莽的儿子王宇小些,王莽让他们同一天娶妻。在宾客盈门、觥筹交错的筵席上,忽然有仆人来报告王莽的母亲病了,王莽几次离席到后堂探视,并服侍其母用药。王莽大孝的美名不胫而走。还有一次,王莽秘密地买了一个女奴,他的兄弟们便有了些议论,王莽得知后,便煞有介事地对他的兄弟们说:“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我听说这个姑娘会生儿子,便特意替他买下来的。”当天,王莽便把女奴送给了朱子元。
王莽隐情求名,声誉与日俱增。不久,他把目标瞄准了大司马、大将军之职。绥和元年(公元前八年),王莽的叔父——正做大司马、大将军的王根病重离职。而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长位列九卿,名位都在王莽之上,成为王莽的最大竞争对手。王莽为了击败对手,他处心积虑地搜集到淳于长的罪过,通过王根向皇太后王政君汇报,淳于长伏法受诛。三十八岁的王莽“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见《汉书·王莽传》。。王莽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想要使自己的名誉超过前人,便不知疲倦地克己奉公,聘请许多贤良充当办事人员,将皇帝给他的赏赐和封邑的收入全都用来款待士人,自己更加俭朴。他的母亲生病时,满朝公卿大臣都遣其夫人前往探视。王莽的妻子短衣布裙迎接,以致这些贵夫人都把王莽的妻子当作他家的奴婢。
王莽辅政一年之后,成帝驾崩,哀帝刘欣即位。由于哀帝外戚随着新皇帝的登基大量地涌进朝廷,与王氏外戚集团争权夺利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王太后为了维持政局的稳定,便下诏让王莽离职就第。王莽心里很不愿意,但又不敢违背姑母王太后的旨意,只好上表乞退,哀帝不敢得罪王莽,便下诏挽留。于是王莽依然掌握着大司马、大将军之印。
但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姬的外戚集团已公开向以王莽为代表的王氏集团挑战,高昌侯董宏上书提出了“母以子贵”,“丁姬宜上尊号”的奏议,以取媚于哀帝及其母族。王莽立即反击,他亲自出马,纠合大将军师丹弹劾董宏“误国不道”。后来,未央宫内举行宴会,内侍安排傅太后坐在太皇太后旁边,王莽知道后,下令撤去傅太后的尊位,并指出原因是她只是藩王太后,没有资格与太皇太后平起平坐。傅太后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恼火,拒绝参加宴会,于是更加恼恨王莽,王莽再一次上递辞呈,想向傅太后证明自己权倾朝中,是不好对付的。但这一次王莽万万没有想到,哀帝果真来了个“顺水推舟”,给王莽加上一些虚假的荣誉和给一笔丰厚的赏赐,让他在京中闲居。三年之后,又借故遣他到自己的封地南阳。从此,他闭门不出,开始了为时六年的蛰居时期。
哀帝为了进一步打击王氏外戚集团,下诏令王根离京就国,把王商之子、成都侯王况免为庶人,同时还罢免了王根和王商引荐的官吏。一时王氏外戚集团的朝廷势力大大削弱了。王莽不甘心失败,他身居南阳,眼观京师,犹如一只双爪按地的猛兽随时做好搏击的准备。他在南阳结交各级官吏,又不失时机地猎取名声。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了一个奴仆,王莽责令王获自杀。王莽对新都相孔休百般拉拢。使他赢得了忠于朋友、爱护奴婢的声名。而王莽的党羽们不断为王莽喊冤叫屈,为他重返庙堂大造舆论。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贤良周护、宋崇等借日食对策,向哀帝上书,为王莽大唱赞歌。哀帝鉴于舆论压力,只得以“侍候元后”的名义让王莽重返京师。到第二年六月,哀帝病逝,没有子嗣继承皇位,傅太后和丁太后都已去世。太皇太后当天坐车前往未央宫收取御玺,派遣使者飞快去召见王莽,并把军政大权全委诸王莽,王莽重掌大司马、大将军之职。王太后和王莽立中山王刘⑽帝,王太后临朝称制,王莽以大司马名义独揽大权。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罗织罪名迫令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自杀,并把丁、傅两家外戚及其亲族一律赶出京师。又积极拉拢大司徒孔光,提拔孔光的女婿甄邯担任奉车都尉。凡朝中大臣不为王莽所用者,皆捏造罪名予以打击。即使是他的叔叔王立,王莽也不放心,他挟持元太后打发王立回到自己封地去了。
从此以后,朝廷上下对王莽的所作所为,几乎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王莽开始实现他更大的野心。他指使他的党羽向王太后邀功:“太后委任大司马王莽决策拥立新皇帝,从而安定了国家。以前的大司马霍光有安定国家的功劳,增加封邑三万户,并且规定子孙可以原封不动地继承他的爵位和封邑,比照萧相国一样。王莽应当比照霍光的成例受封。”王太后询问三公九卿的意见,大家异口同声地要封王莽为“安汉公”。王莽上书把功劳归结为自己与孔光、鄄邯等集体的功劳,并要求将他们加以赏赐,而不要归功于他自己。于是,王太后下诏赐封,王莽托辞害病不受。后来在王太后和大臣们的要求下,王莽受封安汉公,并出任太傅,其他一切依照汉初萧相国成例。这一天,王莽装作诚惶诚恐的样子,不得已才上朝接受策命。他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和太傅的职位,却辞谢了睁加封地和规定子孙后代可以原封不动地继承爵位、封邑这两项赏赐,并假惺惺地发誓说,只有全国老百姓都丰衣足食了,他才考虑接受赏赐。
王莽名为安汉公,而在骨子里却怀着急不可耐的篡汉的热望。但王莽毕竟是聪明人,在表面上他还是千方百计地追求安汉的荣誉。为了取得人心,在平帝元始初,王莽建议朝廷恢复了一批汉宗室后裔的王位,封汉兴以来的功臣后裔为列侯、关内侯。又上尊宗庙,增加礼乐,下惠百姓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见《汉书·王莽传》。。
对于姑母太后,王莽总是不厌其烦地用歌功颂德的办法讨她的欢心。同时,又以保护健康的名义,悄悄地承袭元太后的权力。他指使其爪牙上书王太后,说太后至尊,不宜操劳过度,一些小事就不必亲自处理。因此王太后便将考核官吏的大权交给了王莽,这样一来,他的权力和国君差不多了。
王莽为了讨王太后的欢心,便想方设法使王太后猎取“爱民”和“节俭”的美名。他让王太后下一个“衣缯衣,颇损膳,以视天下”的诏令,紧接着自己第一个带头响应,愿意出钱一百万,献田三十顷,交给大司农去救济贫民,于是各级官僚闻风而动。王太后“节俭爱民”的美名倾动朝野,王莽也获得了忠孝之名。
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王莽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平帝。王莽是在王氏外戚集团专权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最清楚自己的权力与他作为皇后的姑母王政君的关系。于是他向王太后上书建议替平帝选后,王莽的女儿在被选之列,但王莽又假惺惺地上书道:“自己没德行,女儿资质低下,不适宜做皇后。”王太后以为王莽出于诚意,便下诏应允。这可急坏了王莽,幸而王莽的党羽雪片般地上书,改变了王太后的主意,听凭公卿大臣去选取王莽的女儿。王莽十四岁的女儿便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后,王莽与刘姓王朝又多了一层深厚关系,成为当今皇上的泰山大人。于是那些围绕在王莽周围的爪牙们更加对他歌功颂德、阿谀奉承。大司徒陈崇请人代写了一篇两千五百多字的奏文,上奏到王太后那里。奏文称王莽是伟人,历代的伟人不能与他比肩,后世的英雄豪杰无法望其项背,最后还要求王太后“宜恢公国,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见《汉书·王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