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鉴真北返,经过万安州(今海南万宁)、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达始安郡(今广西桂林)。在始安开元寺鉴真又住了一年,又被迎去广州讲法,途径端州(今广东肇庆)时,荣睿病死该地龙兴寺。在广州,鉴真动心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后,鉴真继续动身,经韶州时,普照辞去,临别之时,鉴真发誓“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此时,鉴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劳顿,又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过了大庾岭,鉴真大弟子祥彦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鉴真十分悲痛。接下来鉴真又经过了庐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润州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回到了扬州。第五次东渡结束。
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半个中国,因此声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晁衡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为日本拒绝,因此不许鉴真出海。鉴真便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转搭遣唐使大船。随行人众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队扬帆出海,此时,普照也于余姚赶来。11月21日,鉴真所乘舟与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余两舟一舟触礁;12月20日,抵达日本萨摩。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756年,孝谦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僧佛事务。758年卸任,被尊称为“大和上”,恭敬供养。759年,鉴真率弟子仿扬州大明寺格局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至今仍存,被日本视为国宝,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以后,鉴真在此授戒讲经,把律宗传至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鉴真虽双目失明,但能凭记忆校对佛经。他还精通医学,凭嗅觉辨草药,为人治病。留下一卷《鉴上人秘示》的医书,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带到日本的中国佛经印刷品和书法碑帖,对日本的印刷术、书法艺术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763年,鉴真在日本招提寺内圆寂。寺内至今还保留着鉴真的坐像,这也是日本的国宝。这是鉴真的弟子忍基和思托用中国的干漆夹法为他塑的。鉴真在日本10年,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受鉴真弟子思托等的委托,在鉴真圆寂后的16年,日本奈良时代(710—784年)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书中详尽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航海的艰苦历程,使后人了解了唐朝时中国、日本的造船术和航海术。
◎故事感悟
鉴真为了弘扬佛法,矢志东渡,前五次虽历经千辛万苦,未能成功,第六次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终于获得成功。此后一直在日本活动,为日本带去了中国的先进科技与文化,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佛学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鉴真就是秉承着这样的一个理念去弘扬佛理,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史海撷英
唐朝时的中日交流
日本古代时被称为倭国,唐代开始才改称为日本。自汉朝开始,日本就和我国发生了正式的交往。《后汉书》中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曾派使者来到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九州发现。唐朝时期,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
唐朝建立后的200年间,日本正式派到中国来的遣唐使共有12次,另外还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每次最少为250人,最多时可达五六百人。
这些遣唐使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遣唐使给唐朝带来了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礼品。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当然,唐王朝也回送给日本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还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到唐朝来学习,这些人都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的诗人和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晁衡。当然,这些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文苑拾萃
初谒大和上二首
(一)日本 元开
摩腾游汉阙,僧会入吴宫。
岂若真和尚,含章渡海东。
禅林戒网密,慧苑觉华丰。
欲织玄津路,缁门得妙工。
(二)日本 元开
我是无明客,长迷有漏津。
今朝蒙善诱,怀抱绝埃尘。
道种将萌夏,空华更落春。
自归三宝德,谁畏六魔瞋。
五言伤大和上
日本 石上宅嗣
上德从迁化,余灯欲断风。
招提禅草刬,戒院觉华空。
生死悲含恨,真如欢岂穷!
惟视常修者,无处不遗踪。
五言伤大和上
日本 藤原刷雄
万里传灯照,风云远国香。
禅光耀百亿,戒月皎千乡。
哀哉归净土,悲矣赴泉场。
寄语腾兰迹,洪慈万代光。
巢谷万里探二苏
◎可用之德,当力行之;可用之言,当谨择之……言之相顾,乃为笃实之君子。——康有为《中庸注》
巢谷(1026—1099年),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父为教师,少从父学,后又弃文学武,文、武皆不中第。
苏轼受到贬官后到了儋州(今海南儋耳),他与巢谷是同乡,从小就熟识,所以与巢谷有过交往。但是,等苏轼与其弟苏辙在朝做官时,巢谷随俗生活在乡里,却从未到官府去拜见过苏轼。绍圣初(1094年),苏辙又被远谪岭海(惠州,今广东惠阳),平日的新朋旧友都不再来往了,唯独巢谷在老家眉山对别人说,他想徒步去拜访两苏,听说的人都笑他疯癫可笑。
元符二年(1099年),巢谷终于去了,走到梅州(今广东梅州)时给苏辙写了一封信说:“我徒步行走万里来见您,全不再乎自己一路的奔波辛苦,现在已经到了梅州,不出十天就一定能见到您,我死而无憾了。”
苏辙见信后万分惊喜地说:“他不是当今的世人,而是古人啊。”
待两人见面,互握双手,相对而泣,而后叙说着往事,过了一月之久还未叙够。这时的巢谷已是73岁高龄了,瘦弱多病,但他还想再到海南去见苏轼。苏辙怜悯他年老多病,就制止他说:“您的心意是好的,然而从循州(苏辙贬居之地)到儋州(即今海南岛儋县,苏轼贬居之地),数千里路,中间又要乘船渡海,不是年龄大的人能承受了的事。”
巢谷回答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了,您不要制止我。”
看看旅行袋中钱已不多,苏辙虽不宽裕,仍竭力资助,送走了巢谷。
巢谷乘船到新会(今广东新会)时,有个蛮人偷走了他的钱袋,逃到新州(今广东新兴)时被抓获,巢谷就跟着到了新州,不久就病死在那里。苏辙听说后,失声痛哭,恼恨他不听自己的劝说而致死,又叹服他没有听劝阻而一定要实现自己心愿的意志。
◎故事感悟
巢谷是个行动家,有了想法就亲自实行,他对二苏的友情令人感动,他的实干精神更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巢谷受托
巢谷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知识,虽然生活简朴,但却博学多才。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武艺高强的人他就很喜欢。巢谷一向力气很大,于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准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也学成,但却没有考中进士。他听说西部的人大多骁勇善战,骑射击刺的本领是四方中最好的,于是就去游历秦凤、泾原等地,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
当时,有个名叫韩存宝的人,与巢谷的关系十分要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便结下深厚的友谊。熙宁年间,韩存宝作为河州的将领,立了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开始重视他。这时,正赶上泸州蛮乞弟侵扰边境,各郡都抵制不了他们,于是命令韩存宝出兵攻打。韩存宝不懂少数民族的风俗,就请巢谷到军营中作顾问。
后来,韩存宝犯了法,要被抓捕,他料到自己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一个泾原的武夫,死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就难免挨饿受冻生活困苦了,我口袋里还有数百两银子,除了您没有别人可以代我交给他们了。”
巢谷答应韩存宝的请求,就更换姓名,带着银两步行去送给韩存宝的儿子,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韩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赦免后才回来。
◎文苑拾萃
读 史
(宋)苏辙
诸吕更相王,陈平气何索?
千金寿绛侯,刘宗知有托!
贾耽为国绘地图
◎心中醒觉,口中讲说,纸上敷衍;不由身习,皆无用。——清·颜元《存学编》
贾耽(730—805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学家。贾耽从小就喜欢读地理书籍,喜爱骑马射猎。步入中年以后,十分重视地理研究工作,“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天宝十载(751年),他参加科举考试,以明经登第。卒年76岁。
贾耽的先祖是长乐(今河南安阳市东)人。天宝十年(751年),他22岁时以两经登第走上仕途。乾元元年(758年)授贝州临清(今河北清河)县尉,继而授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县尉。
在处理日常政务时,贾耽表现出“器重识高,涵泳万顷”的良好素质,因而颇得太原尹王思礼的赏识,被授予度支判官,后来又转试大理司直监察殿中侍御史。
上元二年(761年),贾耽被擢为检校缮部员外郎兼太原少尹、侍御史、北都副留守、检校礼部郎中。贞元九年(793年),贾耽以64岁高龄奉诣入觐,五月二十七日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廷为之宝,廓为之重,天下以之信向,蛮夷以之怀来,加金紫光禄大夫”。而后,他又转任左仆射,依前平章事,迁检校司空,封魏国公。
贞元十二年(796年),贾耽因身体不适,首次上表提出辞呈。表曰:“荏苒四年,昧于摄生,素有多病。眼有盲膜之疾,耳闻风雨之声。自赵憬云亡,卢迈染患,忽忽惊悸。旧疹顿加,尸素之中,视听不逮。……省躬量力,诚所不任。非求退让之名,实为官谤所迫。伏希圣鉴俯察恳诚,无任惶迫切之至。”但是,贾耽的辞职并没有得到恩准。
贾耽生活的时期,正是唐王朝由繁荣昌盛的顶峰走向滑坡的转折时期。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动,长期在地方和中央任重要职务,目睹了国势衰落边疆多事的情景,深表忧虑,常说“率土山川,不忘寝寐”,盼望早日收复失地,恢复领土完整,怀抱强烈的爱国热忱。
贾耽一生为官47年,其中居相位13年,事务繁忙,政绩茂异。与此同时,他还根据国家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政治、军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
贾耽研究并绘制地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那样,用米堆积立体地理模型供军事行动之用,像西汉萧何那样,搜集秦国地图帮助刘邦夺天下。贾耽年轻时期,正值“安史之乱”,政治很不稳定,人民赋税很重,生活困难,国力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确保边疆安全,河西陇右(今河西走廊)一带被吐蕃所占。“职方失其图记,境土难以区分”,剑南西山三州七关军镇监牧三百所丧失,河西陇右州郡悉陷吐蕃。国家守于内地,旧时镇戍,不可复知。对于这些,贾耽都感到十分焦虑,因此决心绘制陇右沦陷区的地图,以备政治军事所需。
为此,贾耽一方面采掇舆议,进行广泛的调查采访,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还者,必与之从容,讯其山川土地之终始,收集“绝域之比邻,异蕃之习俗,梯山献琛之路,乘舶来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之行贾,戎貊之遗老,莫不听其言而掇其要;闾阎之琐语,风瑶之小说,亦收其是而芟其伪”。另一方面,他又“寻研史牒”,经常查阅中央和地方保存的旧有图籍,对“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究源流”,从而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贾耽对裴秀的“制图六体”非常推崇,认为“六体则为图之新意”,要“夙尝师范”,加以学习和借鉴。
贞元十四年(798年),贾耽果真用裴秀的制图六原则绘制出了“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图”一轴(已佚),主要表现了陇右兼及关中等毗邻边州一些地方的山川关隘、道路桥梁、军镇设置等内容。由于贾耽对搜集到的地理资料做了慎重的取舍,所以,“岐路之侦候交通,军镇之备御冲要,莫不匠意就实,依稀象真”,内容较为翔实。
贾耽在献图的表中写道:“诸州诸军,须论里数人额;诸山诸水,须言首尾源流。图上不可备书,凭据必资记注。”也就是说,图中难以用符号表示的地理内容,如政区面积、户口人数、山川源流等,他都用文字注记详细地加以说明,然后又汇编成册,故名为《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吐蕃黄河录》。图和说明一并奏之朝廷,希望作为收复失地、用兵经略的参考。德宗皇帝看完后,十分赞赏,特赐贾耽厩马一匹,银二百两,银盘银瓶各一个,以示奖励。
贾耽一生热爱地理,尤其勤于搜集地理方面的资料。从兴元元年(784年)至贞元十七年(801年),他经过17年的充分准备,终于绘成名闻遐迩的《海内华夷图》,撰写了《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献给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