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接着又说:“从前齐桓公曾和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一起饮酒。桓公请求鲍叔牙说:‘怎么不起来为我祝寿?’鲍叔牙捧着酒杯起身说道:‘希望您不要忘记在莒国时的情景,使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时的景况,使宁戚不要忘记在车下喂牛的生活。’桓公离开坐席答谢道:‘我和二位大夫能不忘记先生的话,国家就不会危亡了。’”
唐太宗说:“我不敢忘记身为平民的年代,你也不能忘记鲍叔牙的为人呀!”
◎故事感悟
唐太宗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贤明的帝王!他能够将古人先贤的优良作风引为己用,并时刻警醒自己,可谓真正的见贤思齐啊!
◎史海撷英
唐太宗提倡廉政
唐太宗统治时期,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没有像朱元璋那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了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的选举。
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如张玄素、马周等,但他们却都是忠心耿耿地扶持唐太宗。再加上当时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是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的。
同时,唐太宗自己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因此,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
此外,唐太宗还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唐太宗都会先问及此事,并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文苑拾萃
经破薛举战地
(唐)李世民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灵。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不做忠臣做良臣
◎知圣人之得失,必明志也。——格言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祖籍为四川省广元剑阁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后为唐太子李建成僚属。
唐太宗时期,有人告发右丞魏征,说他偏袒自己的亲属。唐太宗李世民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结果查无实据,李世民便不再追究。温彦博说:“魏征避嫌,虽然说明他无私,但他应该出面做个解释才是。”
李世民便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上朝对李世民说:“君臣只有彼此以诚相待,才能上下一体地治理国家。如果事事都求每个人出面做解释,还怎么治理国家?我实在不敢接受陛下的指责。”
李世民忙说:“朕很后悔朕所说的话。”
魏征又拜了两拜,说:“希望陛下让我做良臣,而不要让我做忠臣。”
“哦?难道忠、良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有。后稷、契、皋陶,君臣一心,同享荣耀,这就是所说的良臣;龙逄、比干,犯颜直谏,身诛国亡,这就是所说的忠臣。”
李世民连连点头,特意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故事感悟
魏征以前人为鉴,以后稷、契、皋陶为榜样,努力向他们学习,争做良臣,为国家社稷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是为臣之道,也是做人的基准。
◎史海撷英
魏征谏帝爱民
贞观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开始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便听说一位郑姓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于是就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便下诏,将这一名女子聘为妃子。
然而,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给陆家,便立即入宫向唐太宗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家室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
李世民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文苑拾萃
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辅佐唐太宗期间,处处为国家利益着想,对太宗的批评毫不客气,因此唐太宗对他是既尊敬又畏惧。
有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只鹦鹉,看见魏征走进来,怕魏征责怪,急忙将鹦鹉藏在怀中。魏征装做没看见,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的时候,鹦鹉已经闷死了。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十分悲痛,亲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他时常怀念魏征,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杨坚制子
◎试用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庶几自见得失。——《朱子语类大全》
杨坚(541—604年),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杨坚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七百余万户,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秦王杨俊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三个儿子。他担任并州总管后,追求奢侈的生活,不顾制度规定,超规模地改建、装修府邸,还经常追逐美色。
他的妃子崔氏不甘心被冷落,一气之下在杨俊吃的瓜中下了毒。杨俊虽然因抢救及时没有丢了性命,但这件事终归是闹得满城风雨。
杨坚非常恼怒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下令罢了他的官,让他在家赋闲。
左武卫将军刘异替杨俊求情说:“秦王只不过多耗费了国家的钱财,并没有大错,请陛下宽容他。”
杨坚回答说:“国家在宫室府邸规模上的有关规定,就是法令。杨俊违反了法令,怎么能说没有大错呢?”
尚书右仆射杨素也劝谏说:“秦王所犯的过错不应该受到这样重的处罚,请陛下慎重考虑。”
杨坚生气了,指着群臣喝道:“在你们的眼里,朕哪里是天下百姓的父亲?朕仅仅是秦王的父亲!那好,我们干脆专门为天子的儿子制定法令,还要国家的法令干什么?”
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吭气。
杨坚接着说:“以前周公执政时,大义灭亲,杀了起兵造反的管叔、蔡叔。朕的德行虽不如周公,总不能徇私枉法。以后不许再提这事!”
杨坚始终没有宽恕杨俊。
◎故事感悟
杨坚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君主。他自知不如周公,但他见贤思齐,以周公的严于执政的作风作为典范要求自己,实在是可贵!
◎史海撷英
杨坚确立三省制
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废除了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夏、秋、冬)制。北周的官僚体制基本上是效仿西周时期的《周官》,即《周礼》的形式,很原始、混乱。六官制称谓复杂,职掌不明,办事效率也非常低下。杨坚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杨坚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而三师、三公都只是一种荣誉虚衔,掌握政权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内侍省、秘书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起主要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
杨虞卿劝穆宗勤政纳谏
◎聆听圣人教诲,则能霍然通达。——陈鸣
唐穆宗李恒(795—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他是宦官梁守谦等拥立的唐朝第十二位皇帝,在位4年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后服金石之药而死,享年29岁,葬于光陵。
唐穆宗刚刚即位,便恣意游逸享乐。杨虞卿便上疏说:“……我听说,古代的尧、舜以天下为忧虑,而不以君位享乐。何况眼下……民众的疾苦在下面积聚,朝廷的制度却得不到修整……这样当然是不能高枕无忧的,陛下刚刚面临纷繁的政务,该有为天下忧虑的心思。应当每天召见辅政的大臣、公卿及各方面的主管官员,关心询问下情,使天下四方、朝廷内外的事情都能清楚地了解。……进谏的大臣站满了朝廷,而忠言您却听不进去,我确实为此感到羞耻。但凡君主恩德疏浅了,正路就会被堵塞。公卿大臣应该时刻在内廷被召见,这样君臣间就能互通情况,而治国的正道也就能求得了。”
唐穆宗听了之后深有其感。此后,他改变了享乐的生活方式,并开始勤政纳谏。
◎故事感悟
古往今来,骄奢淫逸的君王执政,都会以名利俱损而收场。杨虞卿以古代先贤劝谕唐穆宗要勤政,唐穆宗也知错能改,做到了见贤思齐。
◎史海撷英
唐穆宗游乐无度
唐朝后期,尚在为唐宪宗治丧期间,刚刚即位的唐穆宗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游乐的喜好。
元和十五年(820年)五月,唐宪宗葬于景陵后,穆宗越发显得没有节制起来。很快,他就带着亲信随从狩猎取乐去了。六月,皇太后郭氏移居兴庆宫,穆宗便率领六宫侍从在兴庆宫大摆宴筵。酒宴结束后,他又回幸神策右军,对亲信中尉和将领大加颁赐。从此,穆宗每三日便来神策左右军一次,同时驾临宸晖门、九仙门等处,目的是为了观赏角抵、杂戏等表演。
七月六日是唐穆宗的生日。在这天,他竟然异想天开地制订了一套庆祝仪式,后来一些大臣提出自古以来还没有这样的做法,他才作罢。他还在宫里大兴土木,修建了永安殿、宝庆殿等。宫苑内所修假山倒塌,一次就有七位工人被压死。当永安殿新修成的时候,他在那里观百戏,极欢尽兴。在永安殿,穆宗还与中宫贵主设“密宴”以取乐,连他的嫔妃都参加。
除此之外,唐穆宗还用重金整修、装饰京城内的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院,甚至还特意邀请吐蕃使者前往观看。
◎文苑拾萃
光 陵
光陵为唐穆宗的陵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尧山之上。
光陵依山为陵,方圆约20千米。陵园南北二神门距离2900米,东西二神门距离2350米,陵园东西窄、南北长。现存的西南角阙遗址底径12米、高1.5米,位于皇边村北,南神门北20米为献殿遗址,遗址内有清代毕沅书的唐穆宗光陵石碑。陵区原有石刻,与丰陵相同。现残存四门石狮两对,形制同景陵。石狮高175厘米、宽85厘米,头呈方形,眉脊突起,颧骨突出,躯体肥壮。神道石刻组合同泰陵,东西列间距60米。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107米,形制与崇陵石望柱相近。
光陵还有陪葬墓,据《长安志》载有两座,为恭僖王皇后、贞献萧皇后。《唐会要》卷二十一载,光陵陪葬有恭僖太后王氏和贞懿太后萧氏。现仅于光陵南边的下沟村发现一陪葬墓。
宋度宗诏令崇俭勤政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宋度宗(1240—1274年),名赵禥,荣王赵与丙子,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宋理宗没有儿子,收其为养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为太子。理宗于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
1271年正月庚申,宋度宗诏令说:“我考虑崇尚节俭必须从宫廷内部做起,从今以后宫廷里有人胆敢用珠宝、翠玉、金银制品作为头发和衣服的装饰品,必定处罚不宽恕。无论臣僚还是老百姓家庭,都应该体察明白。工匠违犯了的,也按照(仁宗)景佑年间的规定,一定要依据严厉的法制处置。”
后来,他又下令说:“有虞氏时代,三年一次考查官吏政绩,通过三次考查,根据官员的昏暗还是英明而决定升降。汉朝要求官吏做子孙的师长,就是尧舜时代流传下来的意向。近年来官吏习惯于苟且敷衍,人们心里所想的是计算着时间等待提升,事情还没能完成,又企望着另外的职位。大小官员互相亲近而不庄重,私下里玩忽职守,这样我们的老百姓还依靠什么,从现在起宫内的侍从大臣、京外牧守以上的官吏,调动不能太频繁,他们当中有治理情况卓著的,自然应该特别奖励及提拔。”
◎故事感悟
宋度宗在我国历史上算不得是个明君,但他执政之初能够以先贤的教诲为标准,力崇节俭勤政,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史海撷英
宋度宗宠信贾似道
宋度宗在位期间,封贾似道为太师,对其倍加宠信,甚至将朝政都全权委托给他。贾似道见宋度宗比宋理宗还要昏庸,也就更加专横跋扈,目无君王,稍有不如意,就以辞官相要挟。宋度宗唯恐贾似道不辞而别,所以总是卑躬屈膝地向贾似道跪拜,流着眼泪挽留他,还特授贾似道平章军国重事,许他三日一朝。后来又放宽到十日一朝,而且每次退朝,度宗也总要离座目送他走出大殿,自己才敢坐下。不仅如此,宋度宗又为贾似道在西湖葛岭建造了精美的住宅。贾似道大肆淫乱,导致朝政日益昏暗。
◎文苑拾萃
恭和御制赐牟子才韵
(宋)宋度宗
视草词臣地位高,玉堂深夜许焚膏。
文华瑞世呈仪凤,顾问承恩直禁鳌。
喜有奇才追宋轼,光膺圣制胜唐綯。
重修盛典煕朝事,千古青编记宠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