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后,甄彬凑足了钱,到当铺赎回了那捆苎麻。回家打开麻捆,发现麻捆里夹带了一个手巾包,手巾包里竟是黄澄澄的金子,足足有5两重。
甄彬对妻子和孩子说:“不该我们本分应得的东西,别说是5两黄金,就是10钱,我们也不能要。依我看,这些东西还是还给人家。”全家人听后都表示赞同。
长沙寺道人见甄彬来送还捡到的金子,才猛然想起,那是不久前有人用这包金子做抵押来换钱,当时没来得及安放,顺手塞进麻捆里了,事后也就忘了。若不是甄彬把金子交送回来,他竟不知金子是怎样丢掉的。
长沙寺的道人见金子失而复得,非常感谢甄彬,决意要以重金酬谢甄彬,可甄彬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就这样,那道人往返甄彬家十余次都被他谢绝了。
梁武帝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听说了这件事,因此,当他任益州刺史时便任用甄彬做自己的秘书官。当时,人们都赞扬甄彬是一个最可信任的人。
◎故事感悟
一个人的品行高低能够从平常的小事中表现出来,甄彬这种在财富面前毫不动摇的品质是极为可贵的。
◎史海撷英
勇退北魏
在萧衍辅佐萧鸾即位称帝的第二年,北魏的孝文帝便率领30万军队亲自进攻南朝的齐,并沿着淮河向东攻打钟离。齐明帝萧鸾先派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领兵迎战。当听说北魏军队分兵攻打义阳后,萧鸾又派萧衍和平北将军王广之领兵前去救援。
王广之领兵进到离义阳百里之外时,听说北魏的军队兵强马壮,便畏缩不前。而萧衍则请求充当先锋,与北魏军队交战。王广之便派一部分军队归萧衍指挥,进兵义阳。
萧衍带领军队连夜抄小路赶到了距离北魏军只有几里的贤首山,然后命令士兵将旗帜插满山上山下。天一亮,义阳城中的齐军看到旗帜后,都以为重兵已经赶到来给他们解围来了,于是士气大增,马上集合军队,出城攻击北魏军,同时顺风放火。这边的萧衍也趁机夹攻北魏军,萧衍亲自上阵,摇旗擂鼓助威,齐军个个士气高昂,奋勇杀敌。北魏军在齐军前后夹击之下,被打得溃不成军,只好退却。齐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萧衍也因战功而升任为太子中庶子。
◎文苑拾萃
《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的一首大型琴曲,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古曲之一,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
对于《广陵散》,其内容向来都是说法不一,但通常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描写了战国时期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这件事,蔡邕在他的《琴操》中记述得较为详细。
以诚相帮两文人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冯梦龙(生卒年不详),明朝作家,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他使用的其他笔名还有很多。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明末的冯梦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所编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世称“三言”,对后来短篇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可是他的生活却很穷困。而剧作家袁韫玉家庭经济很富裕,二人以诚相待,传为佳话。
一天,袁韫玉带着自己的新剧作《西楼记》来到冯梦龙家以求讨教。冯梦龙接过《西楼记》书稿浏览了一遍后,便把剧本放在了案头上,既没谈意见,也没把剧本还给袁韫玉。袁韫玉见此,没有搅扰他便离开了冯家。冯梦龙待袁韫玉走后,便执笔按自己刚才的构思为《西楼记》补写了一场《错梦》。袁韫玉看到冯梦龙家境十分困难,回到家就叫家人准备了100两黄金,二次来到冯家。
两人见了面,冯梦龙高兴地对袁韫玉说:“你的大作《西楼记》词曲皆佳,只是尚欠完整。我不揣冒昧,已经为你补写了一场,请过目。”袁韫玉很激动地对冯梦龙说:“老兄生活这样清贫,还是终日挥笔不停,真叫人钦佩。奉上百金,聊表心意。”此时,二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久久地握着双手。
袁韫玉的《西楼记》有了冯梦龙增写的《错梦》,犹如锦上添花;冯梦龙有了袁韫玉的慷慨资助,真是雪中送炭,使他在一段时间内更能专心地进行文学创作。
◎故事感悟
君子急人所急,冯梦龙和袁韫玉在交往中能以诚相待,尽自己能力去帮助对方,他们的行为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经历坎坷的冯梦龙
冯梦龙从小就喜好读书,其童年和青年时代都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他曾在《磷经指月》一书的《发凡》中回忆道:“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他的忘年交王挺则说他:“上下数千年,澜翻廿一史。”
然而,冯梦龙的科举道路却十分坎坷,屡试不中,后来只好在家中著书。由于热恋一个名叫侯慧卿的歌伎,对苏州的茶坊酒楼下层生活频繁接触,这也为他熟悉民间文学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他的《桂枝儿》、《山歌》等民歌集,就是在那个时期创作的。
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冯梦龙57岁时才被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为丹徒训导,七年(1634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以后,他回到家乡。在天下动荡的局势中,在清兵南下时,冯梦龙还以70岁高龄奔走反清。他除了积极进行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之外,还直接参与了抗清斗争。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冯梦龙最终忧愤而死,也有说是被清军所杀。
◎文苑拾萃
《情史》
《情史》也名《情史类略》,又名《情天宝鉴》,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选录历代笔记小说和其他著作中的有关男女之情的故事所编纂成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共24类,计故事870余篇,记载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歌伶市民。
陆元方卖房不掩短
◎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陆元方(生卒年不详),字希仲,苏州吴人。陈给事黄门侍郎琛之曾孙。伯父柬之,善书名家,官太子司议郎。
唐朝时期,有一个名叫陆元方的人,他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城外有一所有名的宅院——锦绣园。宅内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既雅致又幽静,是个难得的好居处。不料后来陆家家道中落,生活入不敷出,于是,陆元方和两个侄子陆寅、陆卯商量,决定卖掉锦绣园。
陆元方想要卖锦绣园的消息不胫而走,两个商人马上找上门来。陆元方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卖房的理由,两个商人都担心他会开出天价,谁知陆元方说:“宅院是我和兄长一手建造的,打算世代居住而非卖品。我无意靠它大赚一笔,就按当时成本折七成计算,纹银6000两吧。”两人一听,简直大喜过望,甚至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下买卖成交,商人生怕陆元方反悔,急忙掏出50两银子作为定金。双方约定,三日后正式进行交易。
两个商人走后,陆元方便独自一人到庭院里漫步。他看着院内草木荫荫,流水潺潺,不禁长叹一声。这时,陆寅、陆卯急匆匆地赶来,带来一个消息:太守要请陆元方到府上一聚。
陆元方赶紧来到太守府,不知是福是祸。太守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意图:太守夫人身体不佳,想找个清静幽雅的地方休养,找遍洛阳城外所有的房子,只看中了陆元方的宅院,心仪已久。如今听说这所宅院要卖,自然是求之不得。太守豪爽地说:“你尽管开价吧!”
然而,陆元方却满怀歉意地拱拱手并说出真相:宅院已经有买主了,虽然没有正式交易,但已经预付定金了。太守坚持要买,并愿意开出双倍的价钱,但陆元方还是婉转地拒绝了,并坚定地表示: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讲信用。太守满脸的不悦,让陆元方回去好好想想。
回去的路上,陆寅、陆卯听说陆元方拒绝了太守的请求,都非常不理解。两个人小声地嘀咕:“叔叔怎么这么不开通?得罪了太守,以后我们陆家的前程怎么办?再说,又没有正式交易,反悔是允许的。”
陆元方一听,严厉地叱责两人说:“男子汉大丈夫,一言九鼎。你们已长大成人,难道这点道理也不懂吗?”两人只好悻悻地走开。
当天夜里,陆元方辗转难眠,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太守府。太守一见,喜笑颜开,以为他回心转意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陆元方仍旧不改初衷。太守非常生气,大骂陆元方忘恩负义:“当年若不是我秉公断案,你们陆家早就株连九族了!”
陆元方一脸尴尬地跪下,但决心不变。
太守要买房的事被陆元方的母亲知道了,她也怒气冲冲地质问陆元方:“你可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太守想买这宅院,莫说卖,就是白送,我们也该毫不吝惜!”
陆元方“扑通”一声跪下,说明自己不能失信于人,并说:“您和父亲自小就教育我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今,我已应允了别人,又怎能言而无信?”陆母一时语塞。
与此同时,外界纷纷传言:锦绣园贱价出售,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于是,那两个商人便犯起了嘀咕,决定先去看看,然后再决定买不买。两个商人来到锦绣园进行实地勘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于是决定买下它开个酒楼。陆元方一听,立即提醒说:“宅院不能开酒楼,因为没有下水道。”两人有些失望,只好忍痛割爱,不买了。
这时,全家都责怪陆元方不该说实话,但陆元方却无怨无悔,说:“如果我不讲实话,那就是欺骗买主。我们就是有再大的难处,也要诚实守信!”
大家只好再分头去找买主。但是,商人不买锦绣园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甚至有人造谣说宅院里经常闹鬼。于是,锦绣园更加无人问津了。
正当全家人为找不到买主而苦恼之时,那两个商人再次登门,要求买下锦绣园。原来,那天陆元方毫不隐讳地说出房子的缺陷,令他们十分感动,并使他们坚信这所宅院不会再有其他缺陷了,因此现在决定用这宅院开个绸缎庄。
◎故事感悟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人应当向陆元方这样童叟无欺,以诚实为准则,坚守自己的承诺!
◎史海撷英
宣宗之治
846年,唐武宗死去后,唐宣宗在宦官的协助之下继位。在即位时,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后,他励精图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文苑拾萃
中书省
中书省由魏时曹丕最早创设,是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后,便成为全国的政务中枢。隋代时,因避讳便改为“内史省”或“内书省”。唐代时期,曾先后改称为西台、凤阁、紫薇省,旋复旧称。
在唐代时期,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的行政总汇,由中书省决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御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因此实任宰相者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魏晋时期,中书省长官为中书监及中书令,隋代废监,仅存中书令一职。唐代时期,在中书令之下又设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皆为要职。宋代虽然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但中书省之权特重。《宋史·职官志》中有记载:“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宋代的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群臣奏请兴创改革及任命省、台、寺、监、侍从、知州军、通判等官员”。中书省掌握着行政大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为“二府”。明初继续沿用,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并规定此后朝廷不得再立丞相,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此后,便没有中书省这一机构了。
明山宾卖牛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明山宾(生卒年不详),南朝梁人,字孝若,平原鬲人也。父僧绍,隐居不仕,宋末国子博士征,不就。山宾7岁能言名理,13岁博通经传,居丧尽礼。服阕,州辟从事史。起家奉朝请。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梁台建,为尚书驾部郎,迁治书侍御史,右军记室参军,掌治吉礼。
南朝梁时,明山宾担任某州的从事史(事务官)。有一年,正赶上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饥饿难耐。为民担忧的明山宾便决定打开粮仓,放粮给老百姓。掾史(州郡县佐吏)周显良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必须报告朝廷后才行。然而等到朝廷下达命令后,只怕州里的老百姓早就被饿死了。明山宾犹豫了一下,毅然决定私开粮仓,并说:“朝廷怪罪下来,我一人承担!”
为了维持放粮时的秩序,明山宾下令约法三章:不排队的关押10天;冒充穷人来领粮食的关押15天,多次来领米的关押15天;拘禁期间,家属也不能领米。告示张贴后,当地百姓们都严格遵守约定,放粮进行得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