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拾萃
《日知录》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禽兽者也。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明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汤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
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孙承恩誓死不欺君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
孙承恩(1619—1659年),初名曙,字扶桑。清代苏州府常熟县(今张家港市凤凰镇恬庄)人。孙承恩祖父孙森,著有《映雪山居集》。伯父孙朝肃,授官刑部主事。孙承恩曾多次被顺治皇帝叫到宫中,咨询政事,商议要事,宠遇无两。顺治十六年(1659年)初夏,孙承恩随顺治皇帝去南海子,顺治帝赐骑皇帝的御名马,不料马惊疾驰,并遇上大风扬沙。孙承恩受惊中寒,又误投补剂,气逆不能胜,归寓不数日而卒,年仅40岁。
孙承恩于清顺治十五年科举中了状元。但是,孙承恩的弟弟孙旸在顺治十四年的顺天府乡试中已被推举,后来因犯罪遣送戍边。顺治十五年,殿试结果公布的前一天晚上,顺治皇帝调阅孙承恩的案卷。只见卷中颂扬孙承恩的评语说:“克宽克仁,止孝止慈,”顺治对这个评语很是称赞。拆开案卷看了籍贯,知是常熟人。顺治帝怀疑他与孙旸是不是一家人,于是派学士王熙赶快骑马出紫禁城到孙承恩的住处去核对。学士王熙与孙承恩是老朋友,所以就把来的用意明白地告诉了孙承恩,还告诫他说:“今天你是升入青天还是沉入水底,全决定于你这一句话了。你说我回去怎么向皇帝奏明吧!”
孙承恩思索了一会儿,很感慨地说:“人的祸福是命里注定的。我不能欺骗皇帝,不能不承认孙旸是我的弟弟。”王熙没料到孙承恩会这么直率地承认,他为孙承恩的命运担忧。已经上马准备回宫了,他还回头对孙承恩说:“你这样说可别后悔呀!”孙承恩大声地说:“就是死我也不后悔!”
学士王熙骑马跑回宫去,顺治帝知道了孙承恩的回答后,很赞赏他的不欺君的品德!于是确定了孙承恩为一甲第一名——状元。
◎故事感悟
俗话说:“上不欺天,中不欺君,下不欺心。”做人就该如孙承恩一样,敢说实话,实事求是,行事光明磊落。
◎史海撷英
清军入关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的军队,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了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政府——清朝。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清军入关。
而广义上的清军入关,则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统一中国的军事行动。
◎文苑拾萃
清朝的疆域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及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极盛时,总面积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许多周边的国家也都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在盛清之时,清朝的藩属国包括:东边的李氏朝鲜、琉球,中南半岛有安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西南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中亚和西亚有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山克、爱乌罕(阿富汗)以及南洋的兰芳共和国等。
谭其骧与《中国历史地图集》
◎人之诚实者做事,自然有始有终。——王恕
谭其骧(1911—1992年),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善人。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建立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后升级为研究所,历任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届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地图的绘编。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是当代著名学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亲自委托他主编一部《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是一项巨大的学术工程。为了完成这项工程,国家在复旦大学设立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63年,10名还未毕业的大学生被派入编辑组,参加这项工作。谭教授对他们说:“欢迎大家参与我们的事业,我们最基本的原则是实事求是,一切遵照历史事实!”
有一天,谭教授检查新绘的草图,发现一张图上有明显的错误。他对绘制这张图的青年学者说:“这张图将当时的国界线绘错了,请改正过来。”
过了几天,谭教授发现青年学者绘错的草图原封不动,就问:“这是一张明朝的草图,而不是当代中国地图,你怎么把国界线画得跟现在一样呢?”
接着,谭教授指着墙上的大地图说:“明代中原王朝的行政区域在东北地区,达到了黑龙江的出海口,那里是奴儿干都司的管辖地。可是华北和西北呢?明代重修了万里长城,派了重兵驻守长城,而长城以外,在明代后期就是蒙古族控制的地区了。我们绘图必须尊重这个历史事实。”
青年学者说:“先生,这会不会犯卖国主义的错误?”
谭教授感到这个问题问得很奇怪,就问他说:“怎么会犯卖国主义错误呢?”青年学者说:“先生,如果强调这对中原王朝的实际控制线在长城以内,那么,会不会损害我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况且,有些外国人也在叫嚷:万里长城就是中国的边境。”
谭教授耐心地说:“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你所说的那个外国,那时才开始在东欧兴起。”
接着,谭教授举起教鞭,在墙上那幅大图跟前站定,说:“清朝鼎盛时期,中国领土约1300万平方公里,包括了长城内外。但是中国近代受到侵略,统治者丧权辱国,直到1946年,中国领土损失了300多万平方公里,还有960万平方公里,当然也包括了长城内外。至于明朝取代元朝后,领土的疆域不与今天的国境线重合,这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历史事实!总之,中原王朝的疆域,历代都是发展变化的。”
可是,青年学者却说:“先生,有关部门的人说:‘历史地图中凡涉及边界画法处,当然得听有关领导机构的意见,学者不应自作主张’;还说:‘历代中原王朝边界只能画在现在的国界之外,至少与今天的国界相同,不允许以任何理由画在今天的国界之内,凡违反此原则者,即犯卖国主义错误。’您看呢?”
谭教授说:“这种说法是最令人痛心的!”他说:“我反对将学术上的分歧上升为政治分歧。至于我本人,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图可以不出,主编可以不当,历史事实不能随便更改。这就是我主持编著这部《中国历史地图集》所坚持的态度!”
◎故事感悟
谭其骧以严谨诚实的态度主持编出了一部科学的、真实准确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他的这种治学严谨、做事诚实的工作态度当是我们当代青少年学习的典范。
◎史海撷英
谭其骧的求学时期
1926年,年仅16岁的谭其骧已经在上海的上海大学和暨南大学读书了。毕业后,他考入了北平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成为顾颉刚先生的研究生。
顾先生的严谨治学和虚怀若谷的精神,给谭其骧树立了做人做事的好榜样。更重要的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对历史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日后的做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苑拾萃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由上海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谭其骧主编。
该地图集自原始社会至清末,按历史时期共分为8册、20个图组,共304幅地图(插图未计在内)。地图全部采用的是古今对照的形式,内容包括:已公布的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的重大遗址,各民族政权的疆域或活动范围、政区和一些部族的分布,秦以前可考地名、秦以后全部可考县以上政区(含县)和县以下重要地名的位置或范围,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塞、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及海岸线、岛屿等。各册都有编例和地名索引,共收录地名约7万个。
邓增其认错
◎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二程集》
邓增其(1973—1986年),原为河北省武安市贺赵小学五年级学生。在1986年1月8日扑灭山火的搏斗中被烧伤,因抢救无效,光荣牺牲。河北省教委、共青团河北省委授予他“舍身护林小英雄”的称号;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报社联合授予他“中国好少年”光荣奖。
邓增其生前,就曾以刻苦学习、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艰苦朴素、诚实勇敢的突出表现,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有一次,增其的母亲去给住在邻村的增其姐姐的孩子“做满月”。增其想念姐姐,也跟着去了。到了姐姐家,正赶上村里请来戏班子唱大戏。对山区里的孩子来说,能看一场戏或电影可是不容易,何况增其又非常喜欢看戏呢!于是,增其就在姐姐家住下了。
两天半后,增其回到学校,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问:“这两天你怎么没有来上课?”
“俺……俺……”增其支支吾吾地说不上来。
“到底怎么啦?”
“俺爹、俺娘全去我姐家了,家里没人做饭。”增其怕说出实情被老师批评,就吞吞吐吐地撒了个谎。“以后可不能这样了,听见了吗?”老师说了几句,让他走了。
增其从办公室出来,松了一口气儿,庆幸自己看戏的事儿没被老师发现。可他又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对:作为一个红领巾,应该诚实,说谎是可耻的。他想向老师承认错误,但又始终鼓不起勇气。
一连两三天,增其总感到不安,处于矛盾之中。“算了吧,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就行了。”有时这种心理占了上风。“有了错误不承认,这是错上加错。”有时,这种心理又占了上风。最后,他还是勇敢地敲开了老师办公室的门。
“老师,俺说谎了,上次俺爹没去俺姐家,俺跟俺娘去了俺姐家,俺是因为看戏才没到校上课……”增其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
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反而和蔼地说:“做人办事应该诚实,你这样做就对了。犯错误不要紧,只要能承认并且改正就行。”
在班里,老师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增其诚实、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直到这时,邓增其才真正地感到浑身轻松。
◎故事感悟
在思想斗争中,正确的思想占了上风,邓增其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史海撷英
邓增其救火牺牲
1986年1月8日下午,贺赵庄村西的林业山坡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一瞬间,浓烟滚滚,几百亩山林将毁于一旦。
在这个紧要的关头,村党支部迅速组织村民上山救火,学校也紧急动员高年级的学生一同到上山灭火。邓增其和其他同学到火场后,奋力扑火,哪里火势大就冲向那里。突然一阵狂风,把大片火苗引到了邓增其的身上,烧着了他穿的棉袄、棉裤。邓增其顿时便成了一个火人。
当人们发现邓增其被大火烧着了,马上前去抢救他时,他已经休克在地。村委、学校立即把他护送到医院,邓增其的全身烧伤面积达80%以上。最终因抢救无效,邓增其为保护集体财产而献出了自己年少的生命。
邓增其牺牲后,河北省教委、团委授予邓增其“舍身护林小英雄”的称号,经省民政厅报请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烈士。
◎文苑拾萃
红领巾的由来
1922年2月13日,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苏联莫斯科诞生了。
刚刚成立的少先队是没有任何特殊标志的,因为那时的饥饿、困难正在威胁着全苏联的人民,所以还根本考虑不到少先队标志问题。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建议共青团给少先队员们设计一种标志。在一次接受新队员的大会上,来参加会议的先进女工把自己的红色三角头巾解下来,系在少先队员的脖子上,勉励他们说:“戴着它,别玷污了它!它的颜色是同革命战旗一样的!”红领巾就这样诞生了。
20世纪20年代,省港大罢工和五卅惨案时期,一群流浪街头的苦孩子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成长为光荣的劳动童子团团员,在革命斗争中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红领巾不仅仅代表队旗一角、烈士的鲜血,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象征着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劳动童子团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腔热情投入革命事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