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九安静的坐在房间里,心中空荡荡的,卫九娘的死让她觉得自己心里的某一部分也死去了。
小妇人李氏收拾着房间,她担心卫九会往牛角尖里钻,于是便想着话题来说。说的便是王家的情况。
这一家姓王,在陈家村是个外来户,当年小妇人李氏的公爹王老爷子王小高分了家,然后在妻子的娘家陈家村落了户。
王小高带着妻子来到陈家村时一穷二白,靠着向富人佃田过日子,就是一佃农。不过王小高是个有力气的,种田也是一把好手,慢慢也挣出了一点家业,茅草屋变作土胚房,虽不是大富,但在村子里过的也是中上的生活水准,吃的不止温饱,更也丰富。
王小高与妻陈氏有四子一女,长子王安福、次子王安禄、三子王安寿、四子王安康,女儿叫王安香。
七年前即开元十四年,国家征兵,作为长子的王安福,考虑到自己业已娶妻,且妻子也已怀孕,有了自己的血脉,想着二弟已能照顾家里老小,又是新婚,便去应了征,然后在一年后的一次剿匪中献了身。
陈氏因为大儿子没了,本来因高龄产子后就不怎么好的身体一病不起,花了大量的银子吃了大量的药也没什么效果,拖了二年就去了。王小高自陈氏死后,没过几年也去了,是在山上开垦时不幸摔了一跤,然后中了风躺在床上躺了一年多在去年年初没等到春天就悄无声息地去了。
王安禄今年二十五岁,十八岁的时候娶了谢氏。谢氏嫁进王家时,王家的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接下来二老生病吃药,便将王家这些年积下来的家业都花光了,最后连仅有的二十亩良田都卖了,谢氏在一年前的某一天就消失不见了,据村口陈老汉说是看着她与卖货郎走了,留下一儿一女。
王安福的妻子李氏生的女儿,叫王宝珍,因为是个早产儿,小时候都叫她小名小草,大概是希望像小草一般,春风吹又生,不过后来不知被谁说的什么小草小草,风吹就倒后,王家就不叫小名了,她今年七岁。王安禄的儿子,叫王宝德,今年五岁;女儿叫王宝彤,今年三岁。
自卖了田之后,王家的两个儿子就继续做起了佃农,李氏会做豆腐,每日都会做些豆腐,放在自家卖或换,所谓顾客多是村里的乡亲,所以销路不是很好。
至于李氏为什么不去县上集市卖,一来是做豆腐实在不是什么技术活,县上卖豆腐的摊点不少,二来是家里实在是离不开她。
前些年公爹公婆没走身体却不好,她得在家照看着,虽然小姑王安香是个孝顺的,但当时的年纪毕竟还小。虽那时谢氏还在,但谢氏相继怀孕,而且这谢氏到底还有些好吃懒做,李氏作为嫂子,那是唤不动人的。
公爹公婆去世后,谢氏后来又走了,王安香虽然已是十四岁的大姑娘了,但她从小就是个害羞内向不爱说话的,比李氏还没主意,留她一个人在家照看三个孩子,李氏自然不放心,自然就离不得家。
王安寿今年十七岁,他爹王小高在世时他是进过学堂学了几年,只是后来家里情况不好只能放弃了,只是他也是个好学的,房间里还放着几本别人不要的破书还有几支以前上学时用过的毛笔,有空的时候就读一读,拿着草枝在地上写写字,或者教教弟弟和几个侄子侄女认字。
因为家里的条件并不富裕,再加上身上还背着的三年孝期,王安寿十七岁了却基本上无人问津。
三年孝期,头一年是最重要的,后两年倒是没有那么严苛,只不准办喜事,也不准太过歌舞升平的。
李氏觉得王安寿的亲事她很有责任,所谓长嫂如母,所以在头一年的孝期过后,她就暗地里也找了娘家人给王安寿说亲,想着暗地里订一个姑娘也好,等过了孝期,王安寿这就十九了,加上家里条件不好,到时候不好找亲。
李氏虽然性子柔顺,但她一个人操持着王家,一整日多半是耗在了家里头,与村里人的关系也没那么熟稔,不熟稔的话自然不好戴着孝托村里人给王安寿说亲,于是就找了娘家人,只不过自打王家两位老人去了王家里条件一落千丈后,她那娘家人可就没啥好脸色了,介绍的人不是长得不周正的,不是要聘礼要得多的,就是品性不怎样的。
李氏有些寒了心,便不再找娘家人了,也少了联系。
李氏觉得,王安寿五官长得周正,因为读过书,带点文气,又因经常劳作,身体也是结实,不比村长儿子是个读书人却轻飘飘的,王安寿虽是农民,却比一般农民好上许多。不拿别人,就拿他二哥王安禄,王家人的长相都是不错的,王安禄长相也不差,但他看上去就一地道的农民,长得五大三粗,力气大、性子有点憨,但他都娶到了谢氏,谢氏虽然性子不怎么安生,但长得却漂亮,凭什么王安寿就得配那些又难看的。
李氏也没想着给王安寿找到美人,就想着找个性子正道的、长得清秀的就可以了。只是这样的人,还没找着,李氏急,只不过王安寿却不急,还一直劝着李氏说等孝期过了再说。
王家的情况说来简单,只不过从李氏的话中,卫九觉得王老爷子当初分家似乎有些小故事,只是李氏没再细说。
只知道先前那二姨婆并不是真正有什么血缘关系,姓关。王老爷子的老娘去逝后,王老太爷爷续了弦,称梁氏,这关二姨婆便是这位梁氏结义金兰的妹妹。
王老爷子分家出来后,与亲爹王老太爷的往来极少,只不过没完全断掉,后来王老太爷一死,联系就断了。再后来王老爷子重病,王家儿子没钱就硬着头皮去向同父异母的兄弟借钱,结果一分钱也没借着还被赶了出来,反倒是这位关二姨婆借了二十两银子,王家儿子是孝顺的,认为既然对方肯借钱给他们,心里便存了分尊敬,叫人家一声二姨婆。
这位二姨婆是位稳婆,住在县上,在接生这一行也是小有名气。她早年丧夫,膝下原有一子,却是早夭,后来收养了一个儿子,却是吃喝嫖赌,样样俱全,如今是三十多岁,连个媳妇也没有。二姨婆对别人那都是苛刻、傲气的很,可对这位义子却是将他捧在手心。
说到了二姨婆,卫九忽然想起那没接生也照收不误的费用,然后想起了她见过卫九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