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生死的庄子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
庄子是先秦论述死亡问题最为详尽的哲学家,对于死亡他豁达乐观。在《庄子·至乐》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进门后,他看见庄子很不雅观地两腿八字张开坐守棺旁,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惠施不解地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妻子刚死的时候我哪能不悲伤?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身体也未成形。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身形,连魂气也没有。后来才有了她的一丝魂气。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了身形,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我联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这是多么相似啊。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欢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这样一想,我便节哀,敲盆唱起歌来。”
在《庄子·至乐》篇中,庄子又给我们讲了另外一个故事:庄子去楚国,看到一个骷髅骨架,躺在那里尚具人形。庄子上前用马鞭轻轻地敲着骷髅,说:“先生你是因为过于贪图生的快乐,以致失去理性而死的吗?你是因为国家发生叛乱,死于刀斧之下吗?你是因为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愧对于父母、妻子、儿女而自杀的吗?你是因为解决不了温饱问题而冻饿致死的吗?你是天年已尽、寿终正寝的吗?”说完后便拉过骷髅,枕在上面睡着了。睡到半夜,骷髅来到庄子的梦中,说:“听你说话的风格,像是个舌辩之士。你对我说的那些情况,都是活人的烦恼,一旦死掉,就全部没有了。你想听听死后的快乐吗?”庄子说:“当然想听。”骷髅说:“人死之后,上没有君主,下没有臣奴,也不必再为四季耕种发愁,从而以天地宇宙的变化当做纪年。即使你们活人南面称王,也比不过这种快乐!”庄子听了不太相信,说:“我请求司命的神祇,让他们重新赋予你形体,生长出骨肉肌肤,把你的父母、妻子、儿女、乡亲和你从前所具有的知识都返还给你,你觉得怎么样呢?”骷髅深深地皱起眉头,说:“我怎么会放弃比南面称王还要快乐的生活,再来承受人世间的劳苦忧愁呢?”
庄子认为,人的生死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人死亡后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这是自然规律,是不可以抗拒的,故根本用不着对死有什么悲戚之感。死亡是一种休息,也用不着害怕。
庄子不仅对别人的死亡豁达超然,自己面临死亡时也是视死如归,表现得十分坦然。《庄子·列御冠》记载,庄子将死的时候,其弟子准备为他隆重厚葬,庄子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意思是:我把天地当做棺椁,把日月当做连璧,把星辰当做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又担心他的尸体会被鸢吃掉,庄子付之一笑,回答道:“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意思是: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
◎故事感悟
庄子的思想洒脱、自由,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而活,不追求身外之物。他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不必忧虑。况且人死之后就没有了世俗的一切纷扰、繁杂,是真正的“逍遥”。在庄子眼里,死亡充满了诗情画意,不用悲哀,不用恐惧。这也是他告诫我们如何面对生死这件看似痛苦的事。
◎史海撷英
道 家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文苑拾萃
逍遥游(节选)
(战国)庄子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李膺自投牢狱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李膺(110—169),字元礼,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学问高,为人正直,在社会上的名气很大,一般人都以能与他交往为荣。李膺坚定不移地打击横行霸道的宦官势力,既招来了宦官深刻的忌恨,也赢得了众多士人和太学生的敬仰和拥护。太学生称道:“天下模楷李元礼。”后终于被宦官陷害,下狱而死。
李膺是东汉时期的名士,他性情高傲,没有什么交际往来的人。做官以后,他转调监领乌桓校尉。鲜卑屡次进犯边塞,李膺常常亲身参加战斗,总是能打退敌人,敌人十分惧怕。
后来,李膺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到纶氏居住,教授弟子常达到上千人。南阳的攀陵名声不好,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推辞不接纳。攀陵后来凭着阿谀攀附宦官,官位达到太尉,有节操的人对这种事感到羞耻。苟爽曾经来拜见李膺,借机替李膺驾了车,回去以后,高兴地说:“今天才能够为李先生驾上车呀。”李膺就像这样被人仰慕。
永寿二年(156),鲜卑侵扰云中,桓帝听说李膺有本事,就再次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在这之前,老百姓屡次遭受鲜卑祸害。李膺到了边塞,鲜卑人远远望见他的气势就都畏惧顺服,将先前所掳掠的男女全都送还到边塞跟前。从此以后,李膺的声威震慑边远地域。
李膺再次调动官职,被任命为司隶校尉,他执法不避强暴。为桓帝所宠信的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任野王令,仗着他哥哥的权势,贪暴残忍,无恶不作,乃至杀孕妇取乐。他畏罪潜逃至京师张让家,藏于“合柱”中。李膺闻讯亲自带人径入张宅,破柱捕张朔。经审讯录供后,立即处死。张让诉冤于桓帝,桓帝质问李膺为什么不先奏而后斩,李膺回答说:“过去孔夫子做鲁国司寇,上任七日就诛少正卯。今天臣到任已十天了,才杀张朔,我还以为会因为我除害不速而有过,想不到会因及时处决张朔而获罪。我深知因此而惹祸了,死期快到,特请求皇上让我再活五日,除掉那祸首,然后皇上再用鼎烹煮我,我也心甘情愿。”
李膺一番有智有勇的回答,说得桓帝无以对答,只得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罪过,司隶有何错呢?”传说自此以后,大小宦官走路不敢伸直腰板,说话不敢粗声大气,假日里也不敢出宫门玩耍,桓帝感到奇怪,宦官叩头向桓帝哭诉说“畏李校尉”。这时候朝廷一天比一天混乱,纲纪颓败。李膺独自守持法度纲纪,保持声名高洁。
李膺坚定不移地打击横行霸道的宦官势力,既招来了宦官深刻的忌恨,也赢得了众多士人和太学生的敬仰和拥护。太学生称道:“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实际上成了当时太学生运动的核心人物。然而,李膺在士人和太学生中影响愈大,宦官就愈要置李膺于死地。
后来张俭因检举宦官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得罪朝廷,朝廷缉捕张俭及同党,同乡人对李膺说:“你赶紧逃走吧。”李膺回答说:“事奉君王不躲避灾难,有了罪过不逃避刑罚,这是臣子的节操。我已经六十岁了,死生有命运的安排,逃走将到哪里去呢?”于是就去了奉诏监禁犯人的监狱,从容赴死。
◎故事感悟
李膺是一位英雄。为国戍边,他身先士卒,威名远扬;在朝中,他严明执法,不畏权贵。而当需要牺牲的时候,他毫不畏惧,自赴牢狱。他将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国家联系在一起,通达生死,令人钦佩。
◎史海撷英
清 议
清议指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东汉后期,宦官专政不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垄断了仕途。这时的选举、征辟,都要按照他们的好恶行事,这就严重地侵夺了士人的仕进之路。这一时期,太学生已发展到3万余人,各郡县的儒生也很多,他们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这就是所谓的“清议”。
◎文苑拾萃
吊李膺辞
(宋)梅尧臣
阴蜺横天,长剑欲抉,匣颖未露兮精钢已折。
层次塞川,猛炬方烈,凝气未销兮高焰已灭。
虽忠毅之有志兮,当衰运之闭结。
嗟身祸之不免兮,甘就死于缧絏。
何贤者之景慕兮,或自表而谢绝。
惟荀公之获御兮,见颜间之气悦。
奚服媚之若兹兮,盖操秉乎峻节。
风裁独高而罕接兮,号龙门而无凡辙。
允简亢不容于时兮,玉虽碎而犹洁。
痛汉纲之颓圮兮,又何毁乎贤哲。
历千古而可悲兮,故余不得而面结。
叨此邦而长民兮,过旧垅而增咽。
嗟异代之有遇兮,若登履乎阃闑。
对风树之萧萧兮,想魂气之未竭。
聊感慨于斯兮,写忧心之惙惙。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王勃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一首。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首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富于哲理。笔调兴会淋漓,有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螣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蚁同矣!”“螣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
这首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使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