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方志敏
方志敏(1899—1935),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暴乱,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方志敏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红十一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方志敏潜回赣东北,恢复中共基层组织,组织农民武装。次年1月方志敏领导弋阳、横峰起义,进行游击战争、开展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权,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方志敏历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信江、赣东北省和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代理政治委员、赣东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十一军政治委员、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方志敏曾当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并获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的红旗勋章。
1935年1月,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十军团在通过怀玉山封锁线时陷入敌人的重围之中,部队被敌人截成了两截。方志敏率领的800余人冲出了包围圈,却发现大队没有跟上来。作为主要领导的方志敏提出要去寻找被围的部队。另一位负责人说:“你是主要领导,还是让我去吧!”方志敏说:“不行!我没有理由留在这里,我要把战士们带出来!”
方志敏毫不犹豫,不顾个人安危,又一次进入敌人的包围圈,找到了大队人马。可是,大队人马已经被敌人的14个团重重包围着,情况万分危急,敌人见人就杀、见粮就抢、见房就烧。红军被包围在荒山僻野之中,没有吃的,只能采集野果野菜充饥;野果野菜也采集不到了,只得忍饥挨饿一次次突围。
部队经过与敌人激烈的搏斗,只剩下了80多人。方志敏已经7天没吃东西了,饿得两腿站不住。他带领战士翻山越岭,鼓励战士们说:“吃不得苦,革不得命。苦算什么,越苦越要干!”
突围无望。天亮的时候,方志敏命令机要员把文件和密码烧掉,说:“党员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守党的机密。”有的战士有些灰心,方志敏说:“我们只是一支小部队,红军主力还在,胜利仍然是我们的。共产党是永远打不垮的!”有个战士建议方志敏化装,到白区去躲避一阵,方志敏摇摇头。
1935年1月24日,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在皖浙赣交界处的陇首村不幸被捕。
蒋介石获悉方志敏被抓到了,立即密令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千方百计劝降方志敏。
但方志敏毅然决然地说:“让我投降?休想!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
劝降失败了,敌人露出了豺狼的凶相,他们残酷地折磨方志敏。他们给方志敏吃霉米饭,里面都是稗子、谷壳和沙石。一天洗漱饮用只给两碗水,牢房里黑暗潮湿,老鼠到处跑、臭虫爬满墙、虱子满被褥。方志敏本来就患有肺病,残酷的折磨使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敌人还不断地用酷刑摧残方志敏,用皮鞭抽打、坐老虎凳、灌辣椒水。方志敏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毫不动摇,没有透露一点党的机密。
在这样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饱含激情和对党的忠诚,在敌人牢房里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作品。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周岁。
◎故事感悟
方志敏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信自己的信仰,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忍受病痛的折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用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为祖国为人民的高尚情怀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史海撷英
中央苏维埃政府
中央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我们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扩大了党的影响,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后来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
◎文苑拾萃
老虎凳
老虎凳是一种刑具,由横凳和垂直的柱子或者靠背组成,两者呈90度。这是其基本结构。用刑的时候,让受难者坐在上面,上身要坐正挺直,紧贴靠背或者柱子。考虑到用刑的时候,受难者会反抗挣扎,所以必须将他的双手反绑在靠背后面。必要时可先将其五花大绑,上身要完全固定紧贴在靠背上,与横凳保持90度,有时还要将受难者的脖颈用绳索缠绕勒住,以增加痛苦。
鲁义姑舍子救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鲁僖公,即姬申,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是鲁国第十八任君主。他是鲁闵公的哥哥,承袭鲁闵公担任君主,在位33年。
公元前659年,鲁闵公遇刺身亡,一国之主被害,国家出现了动荡。齐国齐桓公看到鲁国出现混乱,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上卿高奚率领大队兵马攻打鲁国。
兵贵神速,齐军昼夜兼程,很快就进攻到鲁国边境,即现今的武邑县内。齐军在前进途中,忽然发现前面有个农村妇女,怀里抱着个孩子,手里还领着一个孩子,正慌慌忙忙地逃跑。齐军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了,那农妇突然放下怀中的孩子,抱起领着的那个拼命奔跑。被抛弃的儿童大声啼哭,农妇顾不得回头看一眼,脚步跑得更快了。
高奚感到农妇的行为非常奇怪,问被扔在路边的小孩:“在前边奔跑的妇女是你母亲吗?”小孩抹着眼泪回答:“是俺娘。”高奚又问:“你娘抱走的是谁呢?”小孩答:“不知道。”
齐军继续追赶那个农妇。高奚搭弓上箭,大声呐喊:“站住!再跑,我就放箭了!”农妇不得已停下来。高奚问农妇:“你把原先怀中所抱的孩子丢掉,那个被丢掉的孩子是你什么人啊?”农妇回答:“他是我的亲生儿子!”又问:“那么你现在怀中所抱的孩子又是谁呢?”农妇答:“他是我哥哥的孩子。”高奚疑惑不解地继续问:“你为什么抛弃自己的亲骨肉,却抱走你的侄子呢?”农妇答:“母子之爱属于私爱,姑侄之爱属于公义。我无力携两个孩子逃跑,只能弃一个救一个。如果我违背公义只顾私爱,那么就断绝了哥哥所留下的孤儿,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如果做了不顾道义的事,即使有儿子陪伴,我也会心中不安而羞愧终生啊!”
高奚闻言很受感动,于是下令停止前进,并立即派人快马加鞭回齐,告诉国君:“鲁国不可攻打。鲁国边境的一个农村妇女,居然知道持节行义、大公无私,更何况鲁国的君臣们呢?请求班师回朝。”齐桓公听完奏明的情况亦感动不已,同意停止攻鲁。高奚就此调转马头回齐。
后来,鲁国公子申继位为鲁僖公,他对舍子救侄的农妇赞叹万分,封她为“义姑”,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并修建了一座“义姑台”。
◎故事感悟
母爱是最伟大的爱,哪有母亲不爱自己儿女的?在“义”字面前,农妇却放弃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哥哥的骨肉。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史海撷英
管仲改革
管仲改革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改革。春秋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的变法使齐国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外交策略也取得成功。恩威并用,令各国诸侯都很尊重齐国,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文苑拾萃
《春秋》
《春秋》是儒家五经之一,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借由记载各诸侯国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王道思想。
巾帼英雄之秋瑾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1875年11月8日,秋瑾出生于福建厦门。她的祖父秋嘉禾在厦门府属的云霄厅任同知。由于出身官宦人家,所以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秋瑾天赋很好,对一些古文常常能过目成诵。
秋瑾自幼酷爱古代的侠义小说和历史书籍,非常敬佩那些古代的游侠,希望自己能像他们那样解除人们的危难。秋瑾在阅读了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的大量诗篇后,更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立志将来自己也要当一个女中豪杰,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1890年,秋瑾全家返回绍兴故居。在住外婆家时,她跟随精通武术的表兄练习拳、棒、刀、剑和骑马射箭等武艺,而对于女孩家做的针线活不屑一顾,当时好友和女伴们都称赞她“伉爽若须眉”。
1892年,秋瑾举家迁往湖南。她21岁时,由父母作主,嫁给湘潭富户王黻丞的小儿子王廷钧为妻。王廷钧是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与侠义豪爽、才貌俱佳的秋瑾在性格和志趣上相差太远,因此婚后的家庭生活极不和谐。这种封建的包办婚姻,让秋瑾伤透了脑筋。
1902年,王廷钧花钱在北京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官,秋瑾跟着到了北京。当时八国联军已撤走,战火后的北京满目疮痍,特别是腐败的清政府为保住其统治地位,决意“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者瓜分得四分五裂、主权尽丧,清政府又腐败无能,更加盘剥百姓。看到这国破家亡的悲惨景况,秋瑾的爱国热情像洪流一样涌遍全身。她决心要挽救祖国的危亡。
在北京,秋瑾结识了思想先进的吴之瑛。吴之瑛是户部郎中谦泉的妻子,她不仅文采卓越、精通诗词,而且倾向革命。
秋瑾与吴之瑛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读书吟诗、谈论时事,并在吴家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如《苏报》、《罗兰夫人》、《新民丛报》、《东欧豪杰》等等,使秋瑾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世界,思想上有了较大的变化。秋瑾认识到男尊女卑的封建信条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产生了兴女权、让男女平等的思想。她不但自己不要裹足,而且还联系京城的一些妇女组织如“天足会”,动员更多的女子放足。此外,秋瑾还在1903年的中秋节大胆地穿起男装,到戏院看戏,这一举动曾在京城引起轰动。这些都充分表现了秋瑾思想的日趋成熟。
秋瑾的思想越来越倾向革命,这与顽固守旧的丈夫更是格格不入,无法在一起继续生活。1904年5月,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阻挠,毅然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作为路费,东渡日本求学,寻找救国。
秋瑾来到东京,在中国留学生会馆办的日语讲习所补习日语,然后进入青山实践女校。这时革命思想在东京中国留学生中传播很快,秋瑾一面学习,一面积极参加留学生组织的各种爱国活动。她经常参加集会,登台演说,其演讲饱含热情、荡人心魂,常使听众感动得流下热泪。秋瑾在从事爱国活动中,结识了宋教仁、刘道一、冯自由等一批资产阶级革命派,并与陈撷芬共同发起建立了中国妇女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共爱会”。“共爱会”由陈撷芬任会长,秋瑾任招待。她们的宗旨是推翻清廷,恢复中华。除此之外,她还为一些爱国团体积极奔走出力。
1904年9月,秋瑾为了提高国人的觉悟,在东京创办了《白话报》,宣传反清革命,主张男女平等。1905年,她在回国筹措学费时结识了光复会的骨干徐锡麟,并由徐锡麟介绍参加了光复会。
同年7月,秋瑾再次到日本,并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不久,她即被推举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的主盟人,成为同盟会的骨干。
同盟会成立后,留日学生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为了打击革命力量,清政府勾结日本文部省,颁布了一项严禁中国留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的“取缔规则”。中国留学生纷纷罢课、集会,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取缔规则”。但日本政府却充耳不闻,拒绝取消。在这种情况下,秋瑾不甘受辱,于1906年春毅然返回祖国。
1907年1月,秋瑾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她在该报发刊词中号召女界要“生机活泼,精神奋心”,为挽救国家危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后因资金困难,《中国女报》出版两期后停刊。
秋瑾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命运,需要推翻满清的腐朽统治。她开始积极筹划反清武装起义,她亲赴诸暨、义乌、金华等地广泛联络会党,组织武装起义的力量。不久,她又返回绍兴任大通学堂的监督。
大通学堂实际上是光复会的革命机关。秋瑾以学堂为基地,积极训练会党骨干,并将会党力量编为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个军,统称“光复军”,并制定了《光复军军规》和《光复军起义檄稿》等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