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拾萃
曹 参
(宋)王安石
束发河山百战功,白头富贵亦成空。
华堂不著新歌舞,却要区区一老翁。
寇恂自知能自保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吕不韦
寇恂(?—36),字子翼,东汉上谷县昌平(今北京)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建武元年光武帝刘秀以河内(今河南焦作)险要富实,欲择诸将守河内,苦无人选,问于邓禹。邓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民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遂拜河内太守,譬之于萧何留在关中。寇恂“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两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后任颍川太守,治颍川,有政绩。后官执金吾,贾复的小兵妄杀良民,被寇恂处死,贾复大怒,要找寇恂报仇。寇恂不与贾复见面。光武劝说:“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遂同舆并出。官至汝南太守。一日寇恂随光武帝再至颍川。百姓请求再借寇恂留任一年,皇帝准许,史称“借寇恂”。
西汉末年,绿林义军推翻王莽,建立更始政权。不久,刘秀在河北起兵,又南定河内(黄河以北的河南地区),并将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大本营。
当刘秀北伐时,接受了邓禹的建议,拜文武兼备的寇恂为河内太守。寇恂接任河内太守后,发动所有属县中的丁壮练兵习武,并伐竹造箭,养马种粮,将兵丁、武器、军粮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方,有力地支援了刘秀的北伐。
当时,更始政权的大司马朱鲔正屯重兵于洛阳,他听说刘秀北伐而河内空虚,便派苏茂、贾疆二将率兵三万,渡巩河攻打温县。
寇恂一面发兵会于温县,一面欲亲自率兵至温县御敌。部下劝他等众军毕集后再到温县,寇恂却说:“温县是本郡的屏障。若温县失,则全郡亦不可守。”便不等众军聚齐,急往温县救援。
在温县,寇恂与其他援军一起大破苏茂、贾疆,保住了温县,保全了河内,为刘秀的北伐称帝建立了大功。
温县大捷后,刘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北)称帝,此后,便多次发出策书至河内,对寇恂表示慰问。
一个叫董崇的人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寇恂说:“如今皇上(指刘秀)刚刚即位,四方尚未平定,而您偏在此时据此大郡,内得人心,外破苏茂,威震邻敌,名扬遐迩。这是最容易招人谗毁大祸临头的时候。想当初,萧何为汉高祖镇守关中,听鲍生劝告而打消了高祖的疑心。如今您的处境与当年萧何相同,恐怕当以前人之事为镜戒。”
寇恂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便称病不理政事。
后来,光武帝刘秀将要攻打洛阳,路过河内,寇恂又请求随军征讨。当这个请求被拒绝后,寇恂又派自己的侄子寇张、外甥谷崇一起随刘秀出征。
功高震主,便是大难临头之兆。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对待功臣的封建君主,即便如此,寇恂仍要寻找明哲保身之计。寇恂让亲人随军,是向皇帝表示忠心,还是以为人质来表明自己不背叛?这恐怕只有寇恂自己最清楚。
◎故事感悟
寇恂放弃行政权力,又派子侄到刘秀手下做人质,才逃过刘秀可能出现的猜忌之心,可见在统治者手下做事确实不容易。到了看不到政治前途时,需要急流勇退,这样才是有自知之明。
◎史海撷英
寇恂奋勇杀敌
刘秀在南定河内后,便打算命将留守这里。然而更始帝的大司马朱鲔闻刘秀北征后,河内势力孤单,便派大将苏茂和副将贾疆率兵三万,从巩县渡河进入温县,以图占据河内。
寇恂闻之后,便统领自己所属的各县士兵奋勇杀敌,大败苏军,一举将敌人追至洛阳城下,斩杀了苏茂的副将贾疆,掳杀敌军万余人。然后,寇恂又带领兵马绕城一周,渡河而还。从此,朱鲔闻风丧胆,城门日夜紧闭。刘秀闻之大喜,称赞寇恂说:“吾知子翼可任也。”
建武二年(26),颍川人严终、赵敦聚众万余,与密县(今山东密县东南)人贾期连兵为寇。光武帝刘秀又任命寇恂为颍川太守,最终平定颍川。随后,光武帝封寇恂为雍奴侯,食邑万户。
◎文苑拾萃
寇 恂
(宋)徐钧
王郎百万肆凭陵,谁集渔阳上谷兵。
一剪妖氛河北定,中兴从此创基成。
曹操理智退兵
◎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自知也。——《陈确集·瞽言》。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三国鼎立,曹操因善于利用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扩大兵力,占了优势。
然而,曹操在率领大军进攻东吴时,由于兵士多为北方人,到南方打仗后一时间水土不服,许多士兵都病倒了。孙权得到曹操进兵东吴的消息后,立即调兵遣将,并亲自率领水军前来迎战。
两军对阵,激烈战斗,最终曹操的军队抵不过东吴军队,吃了败仗。曹操见状,连忙下令:“全军退守营寨!”
而吴王孙权意欲扩大战果,所以几次带兵前来挑战,可曹操的兵将就是紧闭城门,拒不应战。
相持了几天之后,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吴王孙权亲自率领部分官兵,坐快船冲出寨门,来到曹营附近。
曹操的将士们见孙权来了,都纷纷请战:“丞相,我们出战吧!”
然而曹操想了想,说:“不能出战!这是孙权想亲自试探一下我军的虚实,并不是真的向我们挑战。既然他要看,那我们就让他看看我军的阵势好了!别忘了,我们也要借机试探一下孙权军队是什么样的。”
于是曹操命令:“全军不许乱放一箭。”
孙权威武地坐在船上,越来越靠近曹营了。他从容地指挥着船只在江上来回游动,观看曹营。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敲起战鼓,吹着军号,不慌不忙地走了。
曹操见孙权指挥镇定自如,船舰整齐不乱,秩序井然,不禁赞叹道:“佩服!佩服!孙权年轻有为,以后生儿子也一定要生像孙权这样的儿子啊!”
两军隔水相望,又对峙了一个多月。转眼就到了三月,雨水渐渐多了。这时,孙权给曹操写了封信,信封里装着两张纸。
第一张上写着:雨季来了,你最好赶快退兵。
第二张纸上写着:你曹操一天不死,我东吴孙权就一天不得安宁。
曹操看罢后,哈哈大笑,并举起信对大家说:“孙权这小子说的都是实话,没有欺骗我呀。”
又过了几天,曹操命令全军撤退。
◎故事感悟
在与东吴的对峙中,曹操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雨季前,他处于优势;雨季开始后,他立即从优势转入劣势。因此,他不去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宣布退兵。曹操退兵,并非耻辱,相反这正说明他做得英明。试想,他若没有自知之明,继续对峙,或发动进攻,那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孙子兵法》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己是要了解自己真正的情况,而非虚假的或片面的情况。了解自己还不够,还要能正确对待自己。人贵在自知之明,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史海撷英
曹操攻取河北
建安五年(200)正月,曹操在剿灭了董承等人后,为避免与袁绍、刘备两面交战,便迅速率军猛攻徐州,并击败了刘备,收复了徐州。
二月,袁绍率领11万士兵南下,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四月,曹操在白马之战、延津之战中连续斩杀了袁绍的两员大将颜良和文丑,并靠着曹仁、于禁、乐进等人的奋战而顶住了袁绍的猛烈攻势。
八月,袁绍的大军逼近官渡,并依靠沙堆为屯,东西连营数十里,与曹军对峙。到了十月,双方的战事陷入僵局,袁绍的谋士许攸也投奔了曹操,并向曹操献策,让曹操偷袭袁绍的粮草囤积地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意见,焚烧了袁军的粮草辎重,扭转了战局,袁绍大败。
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病逝,其子袁谭、袁尚相互争位,致使河北一分为二。曹操趁机进攻河北。
204年七月,曹操攻下了河北袁氏的根据地“邺城”。从这一年开始,曹操便将自己的据点北迁到冀州的邺城。最后,曹操又在建安十二年(207)彻底击溃袁尚、乌桓的联军,消灭了袁氏集团,统一了中国北部。
◎文苑拾萃
短歌行(其二)
(魏晋)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虞寄自知巧避祸
◎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格言
虞寄(509—579),字次安。虞荔的弟弟。入仕之初,岳阳王任命他为会稽太守,以为行参军,后来迁记室参军,后称病归隐。太清中年,授官为镇南湘东王谘议参军。及陈天嘉中年,入为衡阳王掌书记,拜为国子博士,称病辞官而去。宣帝即位,拜为东中郎、建安王谘议,加戎昭将军,又加太中大夫。太建十一年(579)病逝,享年70岁。
虞寄自幼聪明,思想敏锐。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拜访其父亲的客人,正好在门口遇见虞寄。他听说虞寄很聪明,决定试试他,便对他开玩笑说:“郎君姓愚(虞),必定无智。”
虞寄马上回答说:“可不,连文字都不能分辨清楚,怎么会不愚呢?”
客人没想到会遭孩子嘲弄,满面羞愧。他见到虞寄的父亲,便对他说:“您的孩子太聪明了,长大必有出息。”
梁武帝末年,“侯景之乱”爆发。当时,虞寄正在梁朝廷内做官。当京城被侯景攻陷后,虞寄便逃回家乡。后来,张彪往临川,强请虞寄与之同行,不料中途发生变故,虞寄便被劫持到晋安郡(今福建福州)。
当时,占据福建地区的是豪强陈宝应。陈宝应听说虞寄有才,大喜,便将他留在自己手下。陈霸先起兵,虞寄劝陈宝应响应,陈宝应从之。后来,朝廷要召虞寄为和戎将军、中书侍郎,陈宝应爱虞寄之才,便以道路险阻为由,留住他不放。陈宝应是地方上的豪强,其家为闽中四姓之一。他的父亲陈羽,有才干,为郡中雄豪。
萧梁统治时期,晋安郡数次发生反叛朝廷、诛杀郡将之事。陈羽先是叛乱的煽动与参与者,后来又是官军向导,镇压叛乱,因此掌握了一郡的兵权。
梁末陈初,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崛起,朝廷对他们控制不住。陈羽也自知自己年事已高,便将郡守的位置传给了儿子陈宝应。
按照规定,地方行政长官应由朝廷任命,不能世袭,但朝廷对陈氏父子的所作所为无能为力,只得承认现实。陈宝应大权在握,多有反叛之意。对此,虞寄已经有所察觉,他曾多次利用一切机会向陈宝应暗示叛逆必亡的道理,但陈宝应都当做耳旁风,根本不予理会。
有一次,陈宝应让左右之人为他念《汉书》,自己斜卧在床上闭目聆听。正好念到《蒯通传》,蒯通劝韩信造反一节,只听左右人念道:“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指韩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
陈宝应听到这里,猛地坐起来,连声称赞说:“蒯通真可谓智士。”虞寄知道陈宝应的心思,便严肃地说:“蒯通在韩信身边,一番话使郦食其丧生,又一番话使韩信骄狂,算得上什么智士!”陈宝应虽口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很不高兴。
虞寄知道陈宝应反意已定,自己怎么劝也不管用,为避免因陈宝应而牵连自己,他辞别陈宝应在东山寺中隐居下来。陈宝应多次派人前来请他,他都推说脚有病,不能走。
陈宝应认为虞寄装病,便派人在他的屋外放了一把火,告诉府下人,只要虞寄一躲避逃跑,便说明他能走,立即将他带来。屋外之火越烧越大,眼看着燃着了虞寄的卧室。亲近之人都劝虞寄避一避,虞寄说:“生死有命,我能逃到何处?”仍坚卧不动。
纵火者见虞寄没有动静,只得将火扑灭,返回去复命。陈宝应这才认为虞寄真的有脚病,不再强求他了。
后来,陈宝应果然举兵造反,被朝廷军队打败。那些与陈宝应有关系的人全都受到株连,只有虞寄免于祸难。
◎故事感悟
人说,智者睹其未萌。意思说,聪明人在事物还未萌芽时,便能预见它的发展。虞寄也算得上是智者,他料到陈宝应造反必然不会成功,所以尽一切可能去说服他。但他的说服、劝谏却无力阻止事态的发展。当一切劝说无济于事时,他只能与陈宝应脱离干系而独善其身了。
◎史海撷英
好兆头
梁太清元年(547)正月的一天晚上,梁武帝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北朝的魏军官吏纷纷献土地,向他投降。他坐在张灯结彩的宫殿里,接受降书和文武百官的祝贺。梁武帝高兴得哈哈大笑。
梁武帝的笑声惊动了他身旁的侍从,随从连忙呼唤他,梁武帝这才惊醒过来。醒来后,他对梦中的事情仍然念念不忘,并时常对人说这是“好兆头”。
◎文苑拾萃
楚 泽
(唐)李商隐
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
集鸟翻渔艇,残虹拂马鞍。
刘桢元抱病,虞寄数辞官。
白袷经年卷,西来及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