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开怀爽朗的笑声里,我强烈地感受到一个拥有土地的农民对自己的选择和未来所充满的自豪感。听陪同我的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在义乌像楼瑛财家这样的大农庄已有几十个,他们或从事农副产品开发种植,或从事禽牧业养殖与加工业,或从事连片的水面资源开发,或承包整个荒丘秃岭进行花林果树的商品化耕作开发……而正是一大批像楼氏家人那样敢于花大钱并根据当地实际,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走向规划设计出的一个个大手笔蓝图,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市场概念,在义乌这块已经勃发热火朝天的商品经济土地上,又有了一个更为宽泛、更为广阔的搏杀与竞争的大战场。这就是赵金勇、周启水等一班人,刻意要将一个具有更强实力、全面拓展的义乌带进新世纪的两大战略措施之一。
Where are you from?(你是哪里人?)
I'm from Yiwu,China。(我来自中国义乌。)
I'm a businessman。(我是一位商人。)
I'm a businesswoman。(我是一位女商人。)
那天我们从“福田庄园”回到城里,已是繁星闪烁、霓虹灯四射的夜晚了。在一个已经收摊的门市部前,两位女商家在用英语对话。一问才知道,她们正准备随团到南非做生意。
“你们过去是农民吗?”
“是。8年前我还在家里种地呢!”其中一位灵巧的姑娘抢过话头对我说。
“义乌市场的生意这么红火,为什么还要到外面甚至是国外去做呢?”
“为什么不呢?市场是没有界限的,我们义乌人生意做得好,就是从来不把自己划死在一个固定的地域,只要哪儿有钱赚,有生意做,就是我们义乌人要去的地方。”
这是义乌人的又一个特色意识!
我早听说中国的生意人中,浙江人是最吃苦耐劳和最能生根结果的。打改革开放后,早期的外出做工赚钱的要算安徽的小保姆和浙江的修鞋匠,后来便是四川的打工仔。在这三股人潮中,浙江人最精,他们不仅仅是以出卖劳力挣个饭钱,而且靠自己的手艺与才智赚钱。在浙江人中,温州人是以自己制作产品而著称,义乌人则把商品交易做到每一个角落而见长。拿温州人与义乌人相比较,前者更多是依靠在自己的土地上,用制作出精良多样的产品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后者的义乌人当然也有很多自己独立制作的产品而称雄市场,但他们更多的是依靠市场直接进入商品交易的流通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是整个商品市场中最活跃最快捷又能产生最大利润的环节,这就是为什么义乌人之所以在连温州那样的地理优势都不具备的条件下,能称雄浙中乃至大中华的由来。
在80年代最初时,也就是在义乌市场刚刚开始形成阶段,义乌便有人用塑料袋和双肩扛着,远涉千山万水,不顾生命危险,奔至西藏拉萨做生意。若干年后,在世界屋脊有了第一个小商品市场,而这种被西方经济学家称奇的“现代文明与原始地理相融合的奇迹”,着实让中国以外的人们瞪大眼睛惊叹了好一阵。这件事其实仅是一个义乌农民促成的,而像这样的叫“老外们”甚至中国人自己都感到惊诧的事,在义乌人眼里实在太寻常不过。义乌的主人告诉我,凡有人群和可能形成市场的地方,我们义乌人就必去插足。
为什么?
很简单。做生意,追求的是有没有市场。义乌人的前辈在缺乏交通工具时,他们的“鸡毛换糖”能走出百里千里之外的跨省地域,而今天我们有了四通八达的交通以及多种多样的交通工具,他们义乌人便把双足插遍可能形成市场的每一个角落。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到余汉平。
余汉平是谁?余汉平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义乌农民,可余汉平又是现在中国西部最有影响的巨商。说他是义乌的一个普普通通农民,是因为现年43岁的余汉平式的人物在义乌很多,就是像他这个年龄成了“亿万富翁”以及他成功的经历,也与义乌富商们大体相近。说他是西部最有影响的巨商,是因为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像他那样勇敢而有效地开辟出了一条将东部的现代化小商品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大西北的“新丝绸之路”,以及他极其成功创办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兰州义乌商贸城”。
1997年10月28日,这一日子对兰州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纪念意义,但这一天由于一个义乌人在这儿投资了一个亿的钱办了一个日后影响兰州人生活,甚至影响整个西北人生活的大市场,使这一天因而变得有些特殊。这个名叫“兰州义乌商贸城”的大市场自然就是余汉平的。
义乌人为什么要到大西北另辟商市,这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的经营者们大智大勇的战略决策。从赵金勇书记和周启水市长的口中,我不止一次听他们这样盘算他们的大略:义乌要成为中国式的“曼哈顿”,第一步就要自己有个永不沉落的有形市场--已建了近20年的大市场;第二步就是把整个义乌的每一寸土地变成市场经济的基地和直接的出产品、搞交易和从事流通的全方位市场;第三步就是以义乌现在的“中国小商品城”和义乌全市的每一块土地、每一个企业与家庭都当作大后方,然后利用义乌人的经商经验与精神,在各地建立义乌市场的无数只“巡洋舰”与无数只“航空母舰”。
余汉平是完全由自己航行出去的一只“西北号”义乌航空母舰。
余汉平选择西北市场,就像义乌人选择建立小商品市场一样聪明。义乌的小商品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是满足中国普通百姓生活所需的物品,所以它一直欣欣向荣。因为12亿中国人的内需市场就是一个让全世界所有客商感到眼红的肥肉,而在中国的内需市场中,辽阔的大西北便是中国内需市场中最具潜力的市场。义乌人运用了邓小平理论建立起了中国小商品市场并繁荣和富裕了人民,余汉平则运用了义乌经商办小商品市场的经验,成功地在大西北再度实践了邓小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
“西北是什么?西北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西北的希望在哪里?西北的希望在开发,开发的先导在流通。”余汉平干的就是流通。他把自己的资金重重地投到了西北,就是因为大西北是块商品经济刚刚苏醒的处地女,它有太多的诱惑和太多的梦可做,当然也有太多的钱可赚。到达一定境界的巨商们对赚多少钱有时已经显得并不太看重了,看重的是自己的决策对头与否以及自己的行为对民族发展有没有利了。
听听兰州人对义乌人来办市场是怎么说的。
兰州人说,我们这儿几十年来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下生活的,虽然改革开放也有20年了,但由于我们地处大西北,没有多少财力和物力像沿海地区发展那样快,单纯靠国家有限的投入已经不是快捷向现代化进军的唯一出路了。而浙江义乌人到兰州办商城,一方面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资金投入很大的建设项目,建在了我们的土地上,又直接把沿海的商品带入了我们大西北,并以最适合大西北百姓经济承受力的价格进入千家万户。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给西北人带来了东部人的开拓精神与市场经济意识,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它给予我们的远要比商场本身的意义大得多。
余汉平的这艘“西北号”义乌航空母舰已经成功地停泊在西北重镇兰州,连续几年创下了甘肃省和西北地区室内市场销售额第一的纪录,成为兰州人必去和引以自豪的一个大市场。而余汉平办这座商城对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老家的义乌市场本身,也带来好处多多。首先是一批义乌商贩把赚钱的机会延伸到了大西北,并且钱要比在义乌当地赚得还多;其次是义乌作为中国小商品城的中心市场,它的货源能得到更加合理的输放。现在,余汉平的“西北号”航空母舰不仅开到了兰州,今年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又将在青海省会西宁市再出现一所投资7000多万元的“西北号”子舰。然而这对余汉平来说仅仅是开始,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十分醒目的蓝图,那上面是他公司发展和准备要占领的市场的示意图,另有一句豪言:立足兰州,辐射西北,服务大众--是我们不变的宗旨。(余汉平现在商城不仅办到了中国西部数个省城,而且办到了韩国的首尔。他在那里办的商城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为当地最气派的中国商品城。3亿多资产,5000多员工,这就是今天的余汉平。)
其实在每一个义乌人心头都有像余汉平那样一幅幅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奋斗蓝图,那就是尽力地占领可以占领的一切市场,为自己创造财富,为他人谋取幸福,为社会作出贡献。
义乌现有人口65万,除去老人和儿童,那么将有近40万人,而这40万人中间,再除去国家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在剩下的30多万人中,将有60%以上的人在从商,而这部分人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在非义乌本土的外地市场上从事经商。主人告诉我,目前全国联托运的人中有70%是义乌人,据说广东、海南等地的公路段运输承包者中几乎全是他们义乌人--公路段运输承包是件风险很大的生意,但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所以都给义乌人去干了;义乌还出现了全国第一个个人承包火车运输的主呢!此人叫贾建军,30多岁,魄力大,为了承包从义乌到东三省的火车行包专列,一下拿出500万元交给铁道部作押金!了得吧!这样的事只有义乌人敢干!
呵,义乌人的生意火,在家乡的土地上他们把生意做得红火了近20年,在他国异乡,他们又把生意红遍了神州大地与海外市场。
那天从“福田庄园”回城,宣传部的同志让我一定要见见一位“三闯南非”的义乌大亨。这位叫名赵贤文的大亨,就是义乌市第一个星级宾馆--“华丰宾馆”的老板,同时又是华丰机电设备公司的总经理。在义乌“华丰”名声可不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除了它是义乌新城第一家三星级宾馆,而且还有国家总理朱基留下的墨宝呢!
朱总理到下面视察的作风是众人所知的,他常爱批评那些不负责任的干部和单位,从他口中得到表扬的并不多--尽管他心头记着。1995年5月某日,朱基同志到义乌视察,中途要在“华丰宾馆”下榻。这可惊喜坏了赵贤文,但惊喜之余赵贤文更有几分担心,因为他老赵也早已耳闻朱总理的脾气,弄不好准挨批评。
中午时分,朱基同志来到“华丰”用完餐后,环顾了一下餐厅,说:“这宾馆不错嘛!”在步入走廊时,他用手敲了敲装饰柱,问赵贤文:“这是什么材料做的?”
赵贤文忙上前回答:“是石膏制作的。”
朱基很高兴地:“不错,管理得这么好,我还以为是大理石呢!哎,你这个老板造这宾馆花了多少钱呀?”
“3000万元。”
“哪儿来的钱?”
“是我的一个福利企业--义乌发电设备厂投资的。这个宾馆是全国民政系统第一高楼。”赵贤文带着几分自豪地汇报道。
朱基同志一听便哈哈笑起来:“我明白了,你们是用了免税的钱盖的楼。”又问,“你的企业残疾人有多少?”
“占企业人员的56%。”
“生产什么产品?”
“发电设备--柴油发电机组。”
“质量怎么样?”
“曾获得省优质产品、亚太国际博览会银奖,出口50多个国家。这次广交会上成交1000多万元。”
朱基同志大为惊喜:“啊,看来这产品是赚钱,你真是又赚钱又免税,又给社会办了好事。行,你能干!”朱基同志拍了拍赵贤文的肩膀,十分高兴。于是就有了后来他特意为“华丰宾馆”留下的墨宝。
赵贤文确实不简单,他是义乌经商精英中的精英。他钱比别人赚得多,但吃的苦也同样比别人多得多。老赵已经快60岁的人了,但谈起往事仍像小伙子那样激动。他说他也是农民出身,后来进了厂,可那时大家都在吃“大锅饭”。他想挑头做点事,让企业活起来,却反而落了不是,直到被免职。那年他和妻子俩人靠2000元起家做生意,第一笔生意就赔了个精光,老伴恨不得跟他拼命,可老赵一边帮着妻子擦干眼泪,一边又重新开始在商海中学着摔打。几年下来,他有了些积累,便办了一个福利厂,组装发电机。生意就那么越做越大……但是老赵不满足,他觉得义乌人要把市场办好,除了占领国内市场外,还应当走出去。于是前年开始他就只身到国外转了一大圈,他在领略世界经济市场的先进水平的同时,发现了一个可以适合于我们中国人开拓的非洲大市场。这就是他日后“三闯非洲”的前奏曲。
“你看,这就是我要在南非建的‘中华门’商业中心。”赵贤文指着办公室一侧的那面大墙上的一幅蓝图,介绍说:“它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市,占地9万公顷,耗资1200万美元,其规模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在国外建设的最大商业城。”
“它主要经营什么呢?”我问。
“什么都经营。”赵说,“当然首先是适合非洲人民需要的东西,而非洲是稍落后于我国的发展中地区,目前我们国内市场上拥有的大量商品,正是非洲兄弟特别喜欢的商品,所以我做这件事会很有钱赚,可更重要的是我看好中国商品在整个非洲的市场……”
“‘中华门’这个名字起得太好了!”
老赵颇为得意道:“这是我一生中最后想做成的一件大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我们义乌人办市场能不能‘敢为天下先’的一次大胆实践。因为这个市场一旦成功,它将给我们义乌乃至整个中国对外贸易带来深远影响,所以我给它起名为‘中华门’。”
一个响亮而含义深刻的名字,它既包含义乌人追求市场最高境界的那种胸怀大志的气魄,同时也象征着12亿中国人的民族骨气。
老赵说,他的南非“中华门”已经投入商业运营,然而一些出境劳务手续令他十分头痛。但他坚信“中华门”就像其名字一样,一定会在非洲大地上响彻四方……(67岁的赵贤文现在已在尼日利亚做发电机生意,因为尼日利亚盛产石油,开采石油需要发电机,老赵的生意因此像井喷的石油,滚滚不息,气势如虹……)
我相信。因为义乌人那种特有的“敢做天下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正是他们沿着邓小平理论指引的道路,在强市富民的伟大实践中,留给20世纪中国农民革命史的神来之笔和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