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剩菜的孔乙己,荣华富贵集于一身,成了地地道道的名流富豪,有人估计:单单孔乙己腕上那闪着金光的“捞利市”手表,就能抵得上乡下人几十亩麦子的价钱。据查访,整个未庄乃至鲁镇,靠念书、写字和说话弄成了贵人的就这一个。
总之,如今的孔乙己过的有如天堂里的神仙,茴香豆亦只是他文章里的美食,在他自己的吃食里,这茴香豆早已打入了冷宫,而那个杀牛人家的女儿,在他成名以后就已休了。近有传言说,吴雍老夫子正在保媒为孔乙己物色新的夫人。那女子是省城里一所大学堂里的校花,等毕业之后就嫁过来跟孔乙己搞研究。
凭着三年半私塾的资本和吃茴香豆的“灵感”,应运而生的大学问家孔乙己一下子飞黄腾达,身价齐天,如此的突变,犹如变戏法一般,让人难识机关,莫辨根由,那些曾经讥笑过孔乙己的乡民也摇头说:“这世上最难看的就是人,这人的出息实在是没处说的。”小儿则戏云:
上大人孔乙己,
茴香豆上成大器,
学描红会造句
著书立说扬名气,
做演讲谈时世
吃鱼吃肉拿银子,
说稀奇不稀奇
发财如同做游戏。
五、治学
话说孔乙己成名以来,一会专家,一会学者地四处游说,抛头露面,风光无限,但因从前只是个未入流的闲汉,没有除过官,授个职,如今虽在官府有了名册和俸禄,但身上担着很多的头衔都是些学术上的名头,既无专职的衙堂,亦无实在的职权,最多也只能替官府代言,既不好管事、也无法管人,未能有个自作主张的实权和地盘,在庙堂之上依然没有正经的牌位。轰动了一阵以后静下来想想,孔乙己总觉得,这样像游脚僧人似的到处地去做“嘉宾”很有点不过瘾,思想着不管大小,要弄个有权有印的着实官位,一边做官,一边做学问,弄点实在头绪,给乡民们看看。但扪心自问,总觉得有些高低难就:若是到府衙去做帮办吧,又太有些委屈了这大师的名分,再说有些事嘴上说说还行,若要真个按规矩自己动手去做也未必能弄得圆满,露了大师的马脚反为不美;而自己一下子去做使唤人的太尊、大老爷吧,似乎又不大现实。因此留心了许久,一直未见有合适的空档可钻。那些府衙的太爷、太尊们也只记得叫他做学问,嚼舌头,好像没有急于叫他做官的意思。他心里很有些不爽。
孰料,时日不久,在期待与纠结中,孔乙己终于等来了令他怦然心动的机会。
这日,孔乙己应邀到鲁镇作“美食与人才之辩证关系”的讲演,大谈了一通茴香豆对与人才成长的生物作用,说自己的智慧就是吃茴香豆吃出来的,要广育人才,不但要办好学堂,还要大种茴香豆……谁知,孔乙己的这番人才高论,大大地触发了鲁镇太尊的灵感。午间用餐之时,这太尊突然提出,想请孔乙己出任鲁镇教务局的名誉督导,兼未庄功利学院的院长,他情真意切地对孔乙己说道:“孔先生乃当世之学问大家,鲁镇文化之泰斗,天下共仰之奇才。我鲁镇有先生一人已然声名显赫,若以先生之学问治理学堂,鲁镇人才必定层出不穷。”还未及孔乙己开口回话,太尊便端着酒杯站了起来,对孔乙己恳求道:“务请先生屈尊纡贵,担当此任,与我等打造一番辉煌的事业。”孔乙己闻听此言,正中下怀,心里好不欢喜,忙也端着酒杯站起身来,得体地回应道:“孔某一身治学,虽小有成就,但一直无缘回报家乡,管管学堂乃本人所长,既然大人如此抬举,孔某亦很是乐意为地方发展出把一力气,与太尊一同勉力图治,振兴教育,以报效桑梓之情。”说完两人酒杯一碰,都干了下去,满桌的人哗啦哗啦地拍了好一阵手方才安静下来。孔乙己乐意屈尊,太爷言出事成,大家都很是开心,席间尽兴大嚼,谈笑风生,各人都把欢喜藏进了肚里。
下午,府衙就把委任的状子给了孔乙己,孔乙己欣然受命,掌起了一方教育的权柄。
未庄的乡民们向来是敬重教育的,家家都是望子成龙的好手,因此末庄的学堂历来都是鲁镇最上等的,赵举人、钱秀才、荣大人和孔乙己本人就是最好的例证,如今又有了孔大学者这样的高人来统领,其后的盛况可想而知。
同所有有学问的人一样,孔乙己原本也很有些谦虚和城府,到咸亨去赊酒吃和偷邻居家书的时候,做人处事十分的低调,别人笑他:“孔乙己,亏你还是孔圣人的后代,连娃娃的人儿书都偷,不怕你家祖宗摸你的头吗?”孔乙己便低着头回说:“谁是孔圣人的后代,我家是平民百姓,和孔夫子不搭界的。”但此次意外而过速的成功,使他禁不住飘飘然然起来,真的认为是孔儒子孙,圣人之后,文曲星下凡,担此大任便踌躇满志,发誓要像祖师爷一样,在有生之年让未庄和鲁镇的教育锦上添花,登峰造极,做开启新世文化的一代宗师,以“不愧圣人之血脉”。因此,上任伊始,孔乙己就对以前的成法不屑一顾,执意要兴利除弊,改弦易辙,召集人马提纲挈领地另行编撰了一套《新兴教育之总要》,对教学的方式弄了一通彻底创新的法术,并在学堂的白粉墙上刷了一排“为出人头地而读书”八个鲜红的大字,开宗明义地提出“考试乃教育之第一要务”、“学问是背出来的,人才是考出来的”等一套前所未有的教育新理念,大刀阔斧地删除了事理、人伦、劳作等与考试无关的课业,将学堂里让娃娃们练习种菜的园子也铲除了,说是怕耽搁工夫,分了心思,好让弟子集中精力念书应考,还亲自编了一首《学堂歌》教弟子们传唱,曰:
死读书
读死书
术无专攻乃废物
书读不死无出路
暮作业
朝背课
晚睡早起熬春秋
一生希望莫蹉跎
头悬梁
锥刺股
凿壁偷光是楷模
学成圣贤名万古
鱼和肉
黄金屋
天下众生皆羡慕
唯有书中方可求
乡邻们见了这一派崭新的气象,都说:这孔乙己到底有些学问,他一上任,孩子念书比以前用功了许多,每天玩的工夫都没有了。有见识的人士亦云:孔乙己掌管教育,也算是学以致用了。孔乙己自己,固然是得意洋洋,信心百倍,立志要在这教书育人上成就一番举世瞩目的大业,以便百年之后有资格和老祖宗相比一二。
孔乙己小时候念书挨过戒尺,知道读书的辛苦和管束弟子的诀窍。如今虽没了戒尺,但“严师出高徒”的道理他还没全然忘记。虽然孔乙己自己只能马马虎虎教教回字的书法和茴香豆的作文,并无多少解惑授业的实在功夫,但这“掌管”的职权在于差人管事,而非身体力行,于自身的学问上并不见得非要多少真材实料不可,况且,通常的情形之下,越是自己不会做的懒人越是会差派别人。这孔乙己凭着院长的威势,吆喝行令,查究督办,对下属和弟子管束得有板有眼,很是细致,订立的种种规矩都以考试和分数为中心,大小学堂、各班各级,每个礼拜的课业排得满满当当,一刻不漏。大小弟子进了学堂之门,就如进了固定的模子,成天关在屋里背书做题,千篇一律,无可逾越。
严苛的方式果然培育出了许多做题的高手,这年参加绍兴和省里的会试,鲁镇的学堂的分数名列前茅,未庄更是出了几个科目的尖子,一举刷新鲁镇教育的历史。这一丰硕的成果,一时间成了当地头号的新闻,鲁镇的小报记者来采访了半天,便添油加醋地写了一长篇漂亮的文章,盛赞未庄的学堂是一个“状元的基地,人才的摇篮,鲁镇的教育开出了奇异的花朵”,还把孔乙己和娃娃的相片都登了上去。高分获胜,盛名远扬,附近的乡民闻知未庄的学堂里的孩子个个都是优秀的考生,羡慕得不得了,四乡八镇的父母不惜舍近求远,加钱加钞,变着法子把儿女送到未庄来念书,似乎觉得只要把孩子交给了孔乙己,将来就必成大器。由此,孔乙己便成了乡民们彻底信服甚至有些迷信的高人。
鲁镇的教育和未庄的学堂一下子被弄的名声大震,为地方之业绩增添了许多的光彩。时日不久,省府就分别给鲁镇和未庄授了个“创新教学模范县”和“教育优胜之乡”的牌子。县里的太尊见了高兴非常,特意为孔乙己办了庆功的酒席,说是幸亏自己决策英明,请了能人治教,孔先生果然不孚重望,点亮了鲁镇的光辉,盛赞孔乙己是:“专家治学,内行当家,教导有方,不同凡响。”席间,太尊还专门把孔乙己拉到旁边,暗示说:待现任的教务局长知府大人的姑父老了,就让他接掌全县教育的大印,一再恳求孔乙己以家乡为重,务要再接再厉,为鲁镇的教育多多操心。孔乙己听了只把这喜讯憋在肚里,也顾不上谦虚,信誓旦旦地应诺道:“孔某虽名在天下,然根在故土,为家乡出力义不容辞。让鲁镇的教育走在天下的前头乃余之最大心愿,此后孔某定当不遗余力。”太尊听了,欣慰非常,两人站在桌子旁边旁若无人地连干了三杯。
三日之后,鲁镇教务衙门里就给孔乙己添了一把椅子,预备他随时来“顾问”。
果然,经孔乙己的“再接再厉”和“多多操心”,此后未庄的大小学堂猛抓死啃的风气愈演愈盛,鲁镇教务局把孔乙己排的课表拿了去,通传各地如法仿效,一时间学堂之间打雷比考,争夺排名之风骤起,全县的大小娃娃皆被考的焦头烂额。
孔乙己有句教诲弟子的名言:“做尽书中万卷题,考遍天下都不怕。”果不出所言,这年省里年终大考,鲁镇的学堂的分数遥遥领先,未庄则一举夺冠,出尽风头。孔乙己如统兵参战的将军凯旋一般,领着弟子雄赳赳、气昂昂地回到了未庄,自豪和得意之情难以言表。
孔乙己苦心孤诣治理学堂,想出许多教导和训练弟子应对考试的办法,费尽心血要把门下的弟子打造成与自己同样有出息的大器。然而,十个指头,各有长短,毕竟人之智商有高有低,习性亦各不相同,同是一样的书本,一样的先生,一样的教课,这成绩的好丑却并非一致。正如孔圣人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一样,孔乙己一群弟子中既有悟性极高的可造之才,也有“冥顽愚钝,雕不成器”的朽木,这很是令他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