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当发现孩子在自己面前“封闭”他们想法的时候,做父母的应该冷静下来,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尊严,给孩子诉说的权利,了解他们的观念,然后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提升认识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责任是在父母身上:有些父母认识不到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孩子一旦出现问题,总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孩子因失去说话的权利或自己的话得不到父母的信任,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藏在心底。这样,父母不仅失去一次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的机会,孩子也会从此产生与父母对抗的心理。
倾听孩子的诉说,充分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这不是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是放任孩子狡辩,这是一种做父母的鼓励技巧。
倾听孩子的倾诉可以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父母子女之间的观念交流
研究发现,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也才会充分信任父母,把自己的真心话掏出来。父母教育孩子也才能对症下药,从而帮助孩子端正观念,纠正错误,不断进步。
2、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孩子身心的良好发展
孩子有了向父母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就会跳脱压抑的心境,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这也是锻炼孩子社交能力的极好机会。
不犯错误的孩子是没有的,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应该抓着不放,而是要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让孩子倾诉就是一种让孩子改正错误的好方法。
作为父母,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孩子,就怱视了他们阐述自己看法的权利。很明显,一味的指责和粗暴的说教,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父母更不能居高临下,应该倾听孩子诉说原委。孩子有值得鼓励的观点,父母应表明支持的态度,孩子认识上存在盲点可循循善诱启发开导。可以说: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窗户的金钥匙。
3、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活动,特别是说话
在此,我们认为,拉近父母与儿童心理距离的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活动。
孩子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成就感,体验到平等对待的乐趣,同时,他就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种好习惯就形成了。
现在家庭生的子女多半少,小孩绝大多数时间是和父母待在一起,但孩子的感情只与大人之间交流是不够的,还需要小朋友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小孩长期生活在“三人世界”中,会觉得孤独,常不愿意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学校,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就是说,如果将孩子那个属于“三人世界”的环境改变了,他会变得很不适应。而养成不合群、怯懦、孤独的性格。
因此,当孩子学会走路后,父母每天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和别的小朋友去玩。这样,可以使孩子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交流,即使是争吵、哭闹——只要没有危险,父母就不要干预,让他们在玩中学会处理问题,去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从而培养了他们从小就有自己“闯天下”的独立意识。
让孩子懂得如何与别人和睦相处,与别人关系融洽是使孩子快乐的一个重要条件。应该清楚,父母是不能完全支配孩子的社交生活,但是可以透过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去引导他们如何与人相处。
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其中父母尽量安排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玩,就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如让孩子参加同龄儿童的游戏活动,带孩子到游乐场跟小朋友玩;父母还要能随时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做客等。
父母还应该帮助孩子培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心,尽量让孩子谈谈家里的人和事,谈谈故事或电视节目中的人物,这样做也可以帮助孩子快乐起来。
自我意识的膨胀,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在于父母没有能够坚持地把孩子放在人格上平等的位置。
许多父母都发现,尽管他们过去对孩子的奖励很有效果,然而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再给予同样的奖励,孩子居然感到很反感: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观念强烈,对父母的要求和期盼往往会抵抗,这是孩子已经长大的表现,用这种方式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当然,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心理,父母们不必过于紧张,事实上,如果过去的所有奖励适当而且合理的话,孩子的行为就应当早已受到良好的熏陶而成型了,以后就不会脱离基本的轨道。
因此,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该站在帮助他判断是非善恶的立场上,训练他对事物的处理能力和解决的方法。经验证明,对于奖励,精神上的要比物质上的更有效。因为从这个阶段起,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责任感,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所以应该尊重孩子在这个阶段特有的心理感受。
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还会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豪情,有些孩子甚至会明确地告诉你:“没有了我,地球就不会转得这样好!”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明明白白地发现孩子与我们之间的差异,才会发现,孩子们其实有着比我们更丰富、更真实、更富有激情的感受。这种感受的核心就是对自我价值的充份肯定。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是太强了,甚至有膨胀的趋势,简直变成了“自我中心”。其实,仔细想想,孩子们是没有错的。自我意识的膨胀,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在于我们没有能长期一贯地坚持把孩子放在与我们平等的位置上。我们和孩子是一架天秤的两端。过去,这架天平似乎很难平衡,不是我们有意无意地翘到了天上,就是孩子糊里胡涂地成了“小皇帝”。孩子们很少真正有和父母平等的地位和交流的机会。
孩子生病了,有些父母觉得他应该到医院看病,可是孩子却觉得去学校参加活动更重要。这个矛盾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只要父母在心目中平衡孩子的位置,就可以找到教育的策略。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父母一开始就跟孩子商量一下怎么办,而不是一定要让孩子服从自己的安排,到医院去看病,孩子也许就不会产生反感。我们当然不是说,凡事都应该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如果孩子在我们的心里真的有了一个恰当的位置,我们就知道如何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同时,有了平等的交往,孩子即便有不满,也不会产生受到伤害的感受。
今天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吃、穿、用、玩乐吗?不是。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孩子最需要的是尊重,是来自父母的真爱。娇惯、溺爱或“恨铁不成钢”地指责孩子都不是真心爱孩子的表现,尊重孩子才是对孩子的真爱。
怎么样才能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呢?
1、回答疑问
父母耐心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这是让孩子感觉受到尊重的好方法之一。父母应该学会认真倾听,不要因为太忙而简单应付孩子,随便说:“问这问那,有什么好奇怪的?”、“我正忙着呢,问你们老师去!”
父母如果经常采用这样的手段去“打发”孩子,他就不会把你当成自己人,就不会把真心话告诉你。
2、说话算数
说话算数不仅一般人应该遵守,对孩子也不能例外,因此,不能轻易给孩子许诺,一旦许诺,就一定要兑现,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值得信任。父母一旦在孩子的面前失去信任,他就会对父母阳奉阴违,就不会把“心”掏给父母,父母就会因此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影响力。到了这个地步,父母即使采用最严厉的责罚手段,也常常会把事情越弄越糟。
3、不要谈论孩子
孩子虽然是孩子,可是孩子也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父母应该注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别人谈论他。我们知道,孩子并不喜欢被别人当作“展示品”或“话题”。父母不要不管孩子的意愿就把他展示给客人。如果这样做,孩子就会认为他在任人摆布。
4、不要乱比较
有些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且这种比较往往是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孩子的长处。研究证明,即使是拿自己的孩子的长处比别人孩子的短处,你的孩子也不会真正发奋起来,而往往是孩子变得骄傲,在其它小朋友面前“神气”、“特殊”。相反地,拿孩子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孩子就会很快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慢慢变得自卑起来。
对孩子进行比较是可以的,可是最好的方法是对孩子进行纵向比较,也就是将孩子的“今天”与“昨天”进行比较。父母要不断肯定孩子的每次进步——那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孩子会因此感到惊喜,近而受到鼓舞的。
5、说话和气
父母对孩子要和气,要像朋友那样,不要动不动就采用命令、教训的口气说话。值得指出的是,不一定是具体的内容才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受支配,语气、语调的作用往往比具体的内容更会影响孩子。如“你给我听着!”、“老实点!”、“快点走!”、“过来!”等类似的话会使孩子觉得父母在把他当“动物”来使唤。
要尊重孩子,父母应该多用情感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与他谈心。父母应该说这样的话:“我觉得我们得好好谈谈”、“咱们是不是得快点,不然就会迟到的”、“这件事我觉得这样做比较好,你不觉得吗?”观察资料发现,这些话都能让孩子觉得他受到了尊重。
6、允许孩子犯错误
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才是不正常的。孩子犯了错误怎么办?关键是要正确对待。不能不管,可是要怎样去管呢?
最重要的是不要粗暴干涉或者严加惩罚,而是民主地对待,也就是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改正错误。父母可以这样与孩子交谈;“喂,我觉得你今天好像变了一个人,怎么回事?”也可以这样评价孩子所做的错事:“这不像是你应该做的事。”
还可以严厉地指出:“我没想到你竟会做出这样事情,你不要让我失望。”
父母对犯了错误的孩子的严厉性要视所犯错误严重程度而定,但是,无论如何,要给孩子自己思考并改正错误的机会。用一句很简单的话说,孩子即使犯了错误,也应该一如既往地得到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