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市与乡村无差别
在访问期间,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英国,不论城镇的孩子还是山区的孩子,他们都享受着同样的呵护和关爱。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幼儿园不论大小配套设施都很齐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尽管山区幼儿园的孩子较少,但他们也拥有与城里的孩子一样的游乐设施。
另外,山区幼儿园的师资素质与城里相比,毫不逊色。她们都透过正规幼师教育且获得幼师资格的,并且大多来自城市。政府鼓励城里的幼师到山区工作,城里的幼师也愿意为山区的孩子工作。所以山区的孩子成长水准与城里的孩子完全一样,可以说彻底消除了城乡差别。
专家们问过好几位老师:“你为什么愿意来山区幼儿园工作?”她们的回答是:“为了这里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我们愿意来帮助他们。”
4、爱心教育是中心
最让考察者难以忘怀的是:幼儿园以爱为教育中心,从小就培养着孩子互爱的理念,铸造孩子自信的人格,锻炼孩子社交的素养。这为他们长大后具备互尊互爱,公正刚毅,温和宽容的优良品格奠定了基础。
英国北伦敦大学的心理学家认为:在小学中人缘最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上过正规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不仅朋友多,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强。
英国的莱奇福特博士也在从事这项研究。他对沃里克郡一所小学的187名孩子进行了调查。他们先将孩子所受的学前教育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幼儿园,那里有较为正规的课程安排,老师既授课又安排大量的游戏;第二是游戏小组,透过特意安排的游戏来鼓励孩子们相互交流与合作;第三是托儿所,那里虽有保育员看护但没有明确的社交和教育目标;第四是待在家中由父母、保姆或亲戚照顾。
这项研究证明,学前教育可为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奠定基础。较为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和活动指导的幼儿园和游戏小组,可为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托儿所和待在家中的幼儿则缺乏与其它孩子交往的机会。
从这项研究当中,父母应该受到这样的启迪——父母要知道爱心鼓励的教育目的就是使孩子能够透过学会爱别人来达到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因此,应该加强父母与孩子问的亲密关系,透过这种心与心的感染来孕育孩子的爱心。
胆怯的孩子其意志力大都较为脆弱,父母应放手让他们自己活动,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
现在要你用几句话来描述你的孩子,你想到的是什么?是孩子的可爱,还是顽皮、不听话?相信每位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必然都有一番甘苦参半的深刻体会。那么你的孩子怎样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人呢?孩子具有定向成功的素质吗?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对150名很有成就的人之性格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以下三种优秀的品质:一是性格上具有坚韧性;二是善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进行成果累积;三是自信,不自卑。可见,坚强的性格对人生的成功十分重要。
那么父母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呢?
1、制定目标,树立榜样。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其制定短期和长期两种目标。短期目标要具体明确,让他明白只要努力,一定要达到。而长期目标要定得高、远,最好有具体榜样,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更易理解接受,以促使他为之努力。当孩子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就会为实现目标去努力,表现得坚毅、顽强和勇敢。
2、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经历失败,因此他们需要父母给予他不断尝试的机会。所以要尽可能地让孩子独立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会遇到外部困难和障碍,让他自己去解决。当他最终达到目标,会觉得来不易,从而获得一分与众不同的满足感。他会因此而骄傲,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达目的不甘休的决心。
3、设置必要的障碍。
坚强的意志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困难中磨练出来的。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更要让孩子学会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去战胜它。
4、鼓励自我训练。
自我禁止、自我命令、自我鼓励都是锻炼意志力的好形式。父母可以教给孩子在长跑的艰难时刻给自己下命令:“坚持到底”、“再坚持一下”等。万事只要能够坚持一个“韧”字,就能够成功,应该让孩子早点明白这一点。
5、适时鼓励表扬。
赞扬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意志力的锻炼。特别是对幼儿,父母要注意他们在活动中透过努力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适时、适度地给予肯定和赞赏。温存的微笑,友好的合作,对于孩子都是鼓舞,都会使他们进步。
当然,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鼓励的办法也应该不同。一般来说,胆怯的孩子其意志力大都较为脆弱,父母就更应放手让他自己活动,积极鼓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而对于天性活泼、好表现自己的孩子,则要多指点,多约束,给他创造“逆境”,多设障碍,以磨练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
研究发现:缺少了鼓励的孩子就会缺少前进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鼓励,透过适当的鼓励达到培养孩子的自尊与自信。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虽然应该适当的批评,但是更多的应该是正面肯定,让孩子能从这种正面的鼓励当中从错误走向成功。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应该更多地使用具体描述式语句,而少用含糊不清的语句。例如:鼓励孩子“你好乖”,不如集中焦点,“你会自己折被子,好棒!”另外,不要采用讨好式的鼓励,而应出自真正的关心,孩子才能当之无愧。
总之,即使懂得是鼓励多于批评的道理,但是具体到底怎么用、何时用最恰当的词语进行鼓励,分寸如何拿捏,对父母的确是一个值得长期琢磨的问题。
6、勇气是成功的一半。
一名19岁的射箭运动员去向教练请教技艺,说她已经具备未来奥运会得奖者之全部技巧,但从没有得到理想发挥。于是教练给她四支箭,指示她射向对面的靶子。
她忽然神态变得紧张起来,望着教练问道:“倘若射偏了怎么办?”
她的紧张神态表明:原来她所担忧的是如何免于失败的尴尬,而没有把观念聚焦到如何去取得胜利。
英国已故首相丘吉尔是在一个充满鼓励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从来不认为错误是可怕的东西,如果他做的事是错误的,他只是仔细地把问题想一遍,找出错在哪里以便将来做得更好。
有人曾经问他:“丘吉尔先生,你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经验中,哪一项是最有效的?如何培养了你成为一个将英国从最黑暗的时刻引向光明的人?”
丘吉尔想了一分钟,然后说:“是我在高中留级的那两年。”
“你是不是考试失败了?”
“没有,我只是发现了殊途同归的原则。英国所需要的不光是聪明和智能,而是在最困难的时期,能够坚持下去的勇气。”
丘吉尔的这段话可谓至理明言。
“成功者之所思,是如何取得成功;失败者之所虑是如何免于失败。”这是一位成功人士总结出来的经验。
其实,当我们鼓励孩子们努力去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时,与其说是指导他们成功,不如说是正在培养他们从失败与经验中学习和寻找正确的出路。
7、善待自责。
有的儿童心理压力很大,常常过度自责。孩子过度自责会极大地压抑他们的发展能力,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扑灭他们天真的天性,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心理上长期的不平衡状态常常会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父母如果发现孩子过度自责,就应该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中止各种偏激的、有悖情理的“高标准、严要求”。很多父母常常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来完成父母的使命。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应该及时改正。
为了防止孩子过度自责,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1)父母应该学会透过评价孩子努力的过程来肯定孩子,充份地肯定孩子在学习或活动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进步。对于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孩子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2)父母应该清楚,结果的好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而努力的过程却能充分反映出孩子的意志力、品德、合作精神、聪明智能等多方面的优点。
(3)父母对这些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给予充份肯定和赞赏,一般来说,会大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父母双方的意见要统一,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定、和睦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愉快,并减轻心理的压力。这样,就自然能够防止和克服孩子过度自责了。
8、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除此以外,父母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孩子懂得爱别人的道理。例如:客人来了,父母应该把孩子介绍给客人,并简单地介绍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得到客人的鼓励,孩子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自然就会很听话。这时,请孩子到别处去玩,孩子就会乐于接受。要注意的是,客人走时千万不要忘了和小主人告别,否则孩子会认为你们把他忘记了。应该把他当成大人一样尊重,走时再表扬一番,孩子以后会更听话了。
当然,父母在平时要对孩子宽严适度。过于严厉会使孩子没有一点轻松和自由感觉,一旦客人来访,父母放松对孩子的管束,孩子便“疯”起来,在客人到来时会为所欲为而表现出不礼貌的言行。
总之,父母只要讲究教养艺术,做到耐心细心,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矫正和教育,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位母亲来咨询教师,说她读五年级的孩子成绩不好。后来教师找来那位学生来谈话,孩子开口闭口都是“反正我记忆力不好”。
教师感到很奇怪,便去问他母亲——原来是他母亲经常在别人面前谦虚地说“这孩子记忆力不好”。这位母亲虽然只是在别人的面前谦虚两句,殊不知孩子却听在耳里、记在心头,还误以为是父母对自己真正的评价。于是,他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这种负面暗示,从而脑筋就会变差了。
这件事情表明:负面的评语会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他就可能因此自暴自弃,真的变成笨孩子甚至坏孩子了。
人们在心里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但是在表面上,东方与西方的父母的做法却大相径庭:西方的父母在听到别人鼓励孩子的时候一般会说“谢谢”;中国的父母在听到别人鼓励孩子的时候,回答却往往是“不行”、“哪里,我那孩子不行”、“唉!他功课糟透了”……
即使父母心里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很优秀,也许是因为中国人受到“谦虚即是美德”这条古训的影响太深吧!
这样做是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情,如果父母经常说“我家孩子糟透了”一类的话,孩子就会真的有可能变得迟钝起来。
心理学研究认为,这种“说你行,你就行;说不行,就不行”的现象,其原因就是孩子长期受到这些话语的影响,就会在心理上形成正面或者负面的自我意象,久而久之,就会固化成为他们的行为特点了。
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负面的话语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
许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自尊心,往往对他们的一点过失,就训斥“蠢猪”或“笨蛋”。孩子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最大侮辱。调查资料表明:大多数孩子都认为如果考试成绩差、留级或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训斥一顿而受到同学嘲笑,这是对他们自尊心最大的打击。
那么,孩子的自信心从何而来?答案是来源于父母有效的鼓励。
“自信”是信心的基础。没有自信就谈不上信心。透过有效的鼓励可以很容易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对自己缺乏自信,必然一事无成。反过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充满自信,对工作信心十足,那么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百折不挠。
美国的父母尊重自己的孩子,不仅仅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小,需要父母的关心、爱护和培养,主要是美国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愿和个性;他们理所当然应该受到足够的尊重,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任何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成长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和老师都不能代替他们对行为进行选择。
所以,美国的父母认为:从小就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美国特别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妄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以用命令的口吻,否则,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
父母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如果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代替孩子回答“他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
美国的父母通常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更不允许自己当着人前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话,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