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再次误国
前文几次提到过李怀光将军,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他的个性。
他有点小心眼,刚当上朔方节度使就杀了与自己不和的将领;他性子急,还有点贪功,刚与马燧合军就急着要攻打朱滔;他是个忠臣,听到李适有难,日夜兼程从河北赶到奉天,保住了奉天城和李适的命。
比起动不动就霸占部下妻子的李忠臣,李怀光的毛病不算大毛病。朔方士兵本来对这位主帅有些忌惮,现在立了救驾大功,朔方军自安史之乱之后又一次成了大唐头号军队,这才是值得高兴的事。
李怀光兴冲冲地带着军队前去奉天,准备接受皇帝的表扬和赏赐。这的确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坏就坏在李怀光是个粗人,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在去往奉天的路上,他不停对手下念叨:“天下大乱,都是因为卢杞、白志贞这些狗贼。我见了圣上,一定要请皇帝杀了他们!”
天下大乱,卢杞的责任不可推卸,全天下人都知道。但全天下人也知道,崔宁不过背后说了卢杞几句,回头就成了刀下冤魂,就连李适身边的人都不敢对皇上进谏。李怀光还没见到李适就开始数落卢杞,能不引起卢大宰相的注意吗?
卢杞最近每天睡不着觉,虽然李适仍然信任他,但他知道自己名声不好,总有人想扳倒他。这天探子来报,刚刚立了大功的李怀光日夜念叨着要找他的麻烦。
大功臣找麻烦,卢杞怕自己扛不住,他连忙找来白志贞、王翃、赵赞,一起商量对策。
办法很快就有了,卢杞到李适面前进谏说:“李怀光功勋卓著,真是宗社之福。为臣听说长安的逆贼已经吓破胆,连守城的心思都没有。如果趁着兵危进攻长安,可以一举收复首都。如果命李怀光觐见,皇上还要赐宴,耽误行军时辰,那时叛贼在京城备好守卫,恐怕难以取胜。以为臣愚见,不如让怀光乘胜追击,收复京城!”
对李适来说,卢杞提的意见都是金点子。他自己在奉天啃了数日草根,也想赶快回京,他当即下令李怀光不用来奉天,直接去攻长安。
不远万里救驾,皇帝没有感谢,竟然连见都不见一面,李怀光和朔方军当头被浇了一桶冰水。
自始至终,李适只想到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将领和士兵。卢杞也是因为看穿这一点,才能献计成功。
李怀光又气又恨,但他能有什么办法?朔方士兵又能有什么办法?
同样是朔方将领、救难功臣,如果郭子仪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二话不说地带着军队去打长安。郭子仪知道,臣子千万别违抗皇帝的命令。不违抗还有功高震主的危险,违抗一次,保不准那皇帝从此拿你当逆贼。
如果仆固怀恩遇到这种情况,至少会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务,然后据理力争,仔细调查是谁在陷害他。而且,仆固怀恩平日沉默寡言,不会像李怀光那样把心思放在嘴边,如果不是他结纳田承嗣等人在先,辛云京又怎么会怀疑他?
李怀光性子粗,没有郭子仪的智慧,也没有仆固怀恩的谋略。或者说,以郭子仪的智慧,还几次三番遭到陷害;以仆固怀恩的谋略,最后还是被朝廷逼反。李怀光又哪里是卢杞这种官场小人的对手?
李怀光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老前辈们不同,他干脆和李适闹起了脾气,把军队停在咸阳,不走了!什么收复长安,把事情说清楚再谈收复长安!
李怀光不是阴险小人,国难期间,他一片忠心,担心着李适的安危。结果李适见都不见就命他去打长安,这太让李怀光伤心了。
李怀光也真单纯,一个臣子跟皇帝说伤心,古往今来哪个臣子不伤心?一个臣子跟皇帝闹脾气,古往今来多少跟皇帝闹脾气的臣子死于非命?一个臣子跟皇帝讲条件,古往今来哪个皇帝会放过跟他讲条件的臣子?
说到底,这又是卢杞的问题,一个宰相不以国事为重,整天算计自己的得失——这些老生常谈说了也没意思,卢杞什么时候重视过国事?
谁也没想到,卢杞这个提议种下了祸根,让几经周折的削藩战争又出现新的状况。
长安那边,朱泚刚喘过气来,又在招兵组织人手;李适这边,好不容易等来的大军,带军将领闹脾气不肯继续打仗。李怀光呢?满腔怒气,一定要给自己讨个说法!
除奸势在必行
救难功臣李怀光没有按圣旨去攻打长安,反倒和皇帝闹起了脾气,这件事很快天下皆知。令李适意外的是,没有人责怪李怀光抗旨,众人的矛头一致指向卢杞,都说卢杞不对!
李怀光从前和卢杞没什么梁子,他讨厌卢杞,是因为卢杞一再误国——话又说回来,除了李适,还有谁喜欢卢杞?
李怀光没什么城府,被卢杞阴了一把,他一心想争口气,完全忘记了臣下的本分。李怀光开始给李适写奏折,写卢杞历年(也没几年)来犯下的错误,坑害的人,导致的恶果。李怀光发威,朝廷大臣们也终于得到了打倒卢大奸臣的机会,他们劝谏的劝谏,上书的上书,都要皇帝赶快为国除奸。
李适平日看卢杞,那是说不出的投机、说不出的喜欢,突然有这么多人对卢杞发难,他也支撑不住了,李怀光的奏折上明确要求——必须处置卢杞、赵赞、白志贞!
满朝文武口径一致。李适还在奉天,没能力保住卢杞,只好下诏把卢杞贬为新州司马,白志贞贬为恩州司马,赵赞贬为播州司马。就连卢杞的同党关播,也由宰相降为刑部尚书。
这下,群臣总该满意了吧?
群臣很不满意,这处罚也太轻了!卢杞这伙人没死就算了,关播竟然还能当尚书!
曾经出使吐蕃的韦伦忍耐不住,在朝堂上流着泪愤愤不平地说:“当宰相的人不能治国,使天下到了这种地步,现在还能当尚书,真让人痛心!”群臣听了都流下眼泪,满朝一片哭声。李适看大臣们说哭就哭,连忙令关播去当修书的删定使,总算让大臣们稍稍放心。
大臣们心放得太早,李适怎么舍得卢杞?没多久,卢杞就被赦,升任吉州长史。卢杞一上任就对人说:“等着看吧,我早晚会再被皇上重用。”
李适和卢杞,君臣默契真好,人以群分。
卢杞等人被赶走,李怀光才回过味来,自己竟然威胁皇帝?这还得了?皇帝现在需要自己,会顺着自己的意思,等他回到长安,自己就要倒霉!
李怀光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紧张,领军开赴长安,行军速度明显放慢。
为了尽快收复京城,李适派遣崔汉衡出使吐蕃,请吐蕃派兵帮忙,事后会将北庭、伊西两地送给吐蕃做谢礼。当使者带着李适的诏书求见吐蕃宰相尚结赞时,尚结赞说:“我们吐蕃的规矩,行军要有统兵大臣的署名。”统军大臣正是李怀光,李适又命陆贽去找李怀光署名。李怀光一听说要用吐蕃军,当即抗议,兵力不够时候借借吐蕃、回纥军还有道理,现在唐朝大军怎么会被朱泚打败?多此一举!
陆贽再三请李怀光署名,李怀光就是不签字,还傲慢地说:“你能怎么样?”陆贽不是卢杞,他不能怎么样。但自从卢杞贬官,陆贽在朝廷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李怀光给陆贽留下坏印象,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不知李怀光有没有发现,他的处境,越来越像当年的仆固怀恩,皇帝没动怒,自己先疑神疑鬼,乱了阵脚。
李怀光的运气比仆固怀恩好,到此时为止,朝廷上的人都还认可他。陆贽被他顶撞,也没有伺机报复。如果李怀光尽快立功收复长安,也许迎接他的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不过,结合李怀光之后的遭遇,到此时为止,也许他的命运已经注定。他改不了自己的脾气,也就躲不过随之而来的危险。
同样是建中四年(783年),收复长安心切的李适命李怀光与李晟、张建徽、杨惠元等将领合力攻打朱泚。
李晟来了,这对李怀光来讲不是个好消息。
争功再次上演
李晟,前文多次出现,在本章作个正式介绍。
李晟是临洮人,幼年丧父,性格刚烈,生长在西北边陲,从小就善于骑射。
十八岁就长得高大威猛,跟随王忠嗣打吐蕃。一次有位吐蕃将领前来侵犯,伤了唐军不少士卒。王忠嗣对军中喊:“哪一个能射下此人?”李晟挽弓一箭射中吐蕃将领,三军大呼,王忠嗣大赞道:“真是个‘万人敌’!”
李晟一举成名,此后一直在边廷效力,靠战功不断升迁。到了德宗时代,李晟先与马燧等人在临、洺合攻田悦,后来一直与张孝忠合作,攻打涿州、莫州,之后又退保定州、易州。泾原兵变后,李晟带兵救援,回到关中陈兵于东渭桥,一路上军纪严整,秋毫不犯。
李晟人还不错,平日沉默寡言,最讨厌部下结党营私。如果别人对他有恩惠,他一定记在心里,找机会报答。人无完人,李晟也跟李怀光一样,看重战功,在功勋问题上动了不少脑筋。
当时一个叫刘德信的神策军将领早李晟一步到达东渭桥,平时对李晟很不礼貌。李晟与刘德信合军后,为树立军威,一声令下斩了刘德信,又派人去抚慰刘德信的军队。
杀鸡吓猴,是将军立威的惯用戏码,但这刘德信除了嘴上不礼貌,没什么实际过错,李晟的做法不能让人信服。后来李晟功大,这件事自然被朝臣们忽视。
李怀光见李适命自己与李晟合击,怕李晟抢了自己的功劳,就启奏说要将各个军队联合起来,统一服从号令。李适只要拿下长安,什么都答应,这样一来,李晟就成了李怀光的下属。
平白无故成了李怀光的下属,今后有了功劳李怀光占大头,李晟也不愿意。
他想了个引人注意的办法,每次出战,都穿着锦衣绣袍,生怕将士们看不见他。李怀光知道李晟想要抢头功,怕别人记不住。他心里厌恶,对李晟说:“一个统帅应当持重,怎么能穿这样的衣服!”李晟说:“我以前曾在泾原,泾原的士兵都很服我,穿上这样的衣服引起他们注意,是为了威慑他们的心志。”
这话纯属强词夺理,泾原兵真要畏服李晟,只需看到他的旗帜名号就会有威慑作用,哪里需要穿得花花绿绿的。
等到驻军在陈涛斜,还没有扎营,朱泚就派了一队人前来突袭。李晟对李怀光说:“叛贼坚守长安不出来,攻城未必能攻破。现在他们离开巢穴,这是天赐与您的机会,请让我出战替您立功!”李怀光一怕李晟立功,二来在朱滔、王武俊那里吃过仓促出兵的大亏,当即说:“军队刚刚才到,战马和士兵都没吃饭,怎么交战?还是养精蓄锐,等待最佳时机吧!”
李怀光和李晟都想争功,都害怕对方立功,少不了各怀心思。正在此时又出了一件事。
到了年底,朝廷照例赏赐各个军队。李适又一次犯傻,他按照旧例赏发衣食财物,这下长安前线的大批士兵闹意见了,为什么?赏赐不一样!李晟军队的赏赐明显比其他军队多了几倍!
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奇怪,李晟带的是神策军,也就是中央直属军队。李怀光的朔方军是地方军,待遇当然比不上中央军。
神策军是当年哥舒翰在陇右建立的军队,安史之乱时,这支军队曾参加相州战役。当年代宗李豫出逃,大公公鱼朝恩就带着这支军队护驾,换言之,神策军早已由边境的地方军变成皇帝的直属军。
皇帝的军队,在各个军队中待遇最高,这是和平时期地方军能够接受的事实。
可现在是战争时期,朔方军又是首功,怎么能容忍同一营垒里的神策军拿着丰厚奖赏?也不知是李适的小气病又犯了,还是一时脑子糊涂没考虑到战场情况。
李怀光再次提出严正抗议,他上奏说:“现在贼寇未平,军中赏赐应该统一。
如今神策军独厚,三军都有怨言,臣不能制止,请陛下裁处!”
当大臣的给皇帝出难题,胆子真大。
李适这一回是真有财政问题,拿不出更多的赏钱,只好派陆贽去军中安抚。
李怀光又看到陆贽,气不打一处来,问陆贽:“军士赏赐不均,怎样指挥他们?”
陆贽也没办法,只好看李晟,李晟说:“您是元帅,增减衣食这些事,全听您的吩咐,李晟不敢有意见。”
李怀光本来想让李晟自己提出裁减神策军赏赐,这样既安定了三军,又能让神策军士和李晟产生矛盾。李晟却不上这个当,要当坏人,你李怀光自己当去。李怀光也不愿意当坏人,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建中四年(783年),李适遭遇兵变,大难不死,指望着几位将军尽快收复长安。而救难功臣李怀光和李晟各怀心思,削藩战争酝酿新的变故,大唐的胜利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