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领导的处置方案
李光弼接替郭子仪到朔方走马上任,郭子仪的老部下谁也不服。
不是不服,是吃不消。
朔方军一直由处事宽大的郭子仪带领,平日在战场上,他们是郭子仪的好下属,听从指挥,卖力杀敌。下了战场,难免有些违法乱纪的小动作,郭子仪一笑了之。
从邺城惨败可以看出唐朝军队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李光弼手下。战场上冲锋陷阵,平日也能严于律己,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正规军团、威武之师。战斗力强,危害(本国)性几乎没有。
另一种是郭子仪手下。战场上功劳不小,平日不拘小节,溃败的时候也会跟着乱军抢点东西。大体来说,战斗力强,危害性不大。
第三种就是邺城溃败的其他士兵,战场上遇到危险一哄而散,还要趁火打劫、中饱私囊,害他们的主帅要畏罪自杀。这种军队战斗力不强,危害性不小。
至于王思礼手下危害性趋于零,战斗力平平,每次损失都不大,是运气好得没话说的幸运部队,不列入讨论范围。
从全局出发,李光弼的军队无疑是最理想的一支。但从将士的角度考虑,郭子仪才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元帅,不但会打仗,还有“人权意识”。士兵们有点贪小便宜、贪生怕死的心理,郭子仪都能理解,在一定范围内也能接受。
在郭子仪的军队里,有理由的失败可以原谅。李光弼则不同,他不止一次给手下下死命令:“杀不死敌人我就杀了你!”部下们走上战场时全都一脸悲壮,失败就是死,想活就要赢,哪怕敌人有自己十几倍之多。这也是当年在太原,李光弼胜出的原因之一。
一个军队换了新的主帅,肯定要和士兵们彼此了解,互相适应。李光弼的头脑只在战场上转弯,朝廷把他派到朔方,朔方军就是他的部下。一律按老规矩办事,根本没考虑到磨合期,朔方军本来置身于三月暖阳般的郭子仪麾下,一瞬间就被送进了李光弼的冷柜。
李光弼整天板着脸,出点错误就拿出军法。郭子仪的部下哪里见过这等阵势,他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怀念郭大将军,恨不得朝廷赶快把李光弼收走,换回他们的老上司。甚至有人提出上书朝廷,换掉李光弼。
好在郭子仪人缘好,立刻就有人反对说:“武将带头要求换将,皇帝会怀疑郭将军。郭将军待我们恩重如山,我们不能陷他于不义!”
换将事件没发生,朔方军继续忍受严厉的李光弼。对李光弼意见最大的人,就是副将仆固怀恩。一来他怀念对他一向不错的老上司郭子仪,二来仆固怀恩也是战功赫赫的大将。郭子仪走了,朔方节度使按理说应该由他接任,可是现在突然冒出个李光弼站到他头上,仆固怀恩心思自然多了。所有朔方士兵虽然怀念郭子仪,但朝廷有令,又要以战局优先,加上李光弼的严令,他们只是嘴上抱怨,并不会真的跟李光弼作对。
仆固怀恩和他们不同,他是一员桀骜的勇将,也是一位忠臣。他对今后的地位比其他人更在意,这就决定了他在“大局”和“利益”之间,总是有意无意地倾向后者。
但仆固怀恩又不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他也有重信义、重感情的一面。上司是善待他的郭子仪,他就老老实实地做副将,心中的天平始终能够平衡。现在上司换成李光弼,他没有好感,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安分的想法。
仆固怀恩是一个复杂的人,复杂的人大多有复杂的人生,以后的篇幅中,我们还要详细说。
冤家路窄,又遇克星
李光弼和朔方军的磨合并不愉快,他们奉命前去镇守洛阳。这次的敌人只有一个,史思明。在那之前,史思明已经率先出击,兵分四路进攻河南。
汴州是史思明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当时守汴州的是前面提过多次的许叔冀,李光弼与许叔冀约定,只要许叔冀能守住汴州十五天,他就能搬来救兵。从许叔冀以前的表现来看,这个人的办事能力还可以(被任命为节度使),带兵本领一般(当年邺城溃败,他的部下没少抢东西),很会为自己打算(当年睢阳告急,他一直观望,没去解救)。在史思明的进攻下,他再次显示了这些特点,没几天就被打败不说,还率部下投降了史思明,随他一起投降的还有一个叫董秦的刺史。汴州陷落。
董秦这个人在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表现,在这里先稍稍交代一下他的情况。
董秦是平卢人,家里世代都是唐朝官员,董秦在行伍之间长大,素质过人。
安史之乱爆发时,他是安禄山手下的平卢军先锋使。他不想成为叛臣,就和几个朋友部下杀了安禄山任命的官员,带着一小队兵马东打西杀,回到朝廷。董秦作战勇猛,功劳很多,史思明称帝后,他已经升为刺史。
史思明得到许叔冀和董秦,一时兴奋,高官厚禄地招待,忘了董秦有前科。没多久董秦找了个机会,又偷偷拉着一小队人马投降了唐军。朝廷见董秦忠心耿耿,赐了他一个名字:李忠臣。
接下来,史思明铆足力气准备攻打洛阳,他知道守洛阳的正是老对手李光弼。原以为会遭遇一场恶战,没想到到了洛阳,却发现洛阳城没有守兵,李光弼弃城跑了。
逃跑不是李光弼的风格,史思明稍微想了想,就明白了李光弼的意思。想要守住洛阳,就要守住洛阳周边的所有河流关隘。唐朝兵力孱弱,被突破一个关口,就有全线陷落的危险。为了节省兵力、得到更多胜算,不如把这个麻烦扔给敌人。
史思明的心里不是滋味,这个李光弼诡计多端,像是高了他一个层次。如果在战场上硬碰硬,李光弼可未必是他的对手。史思明带着手下进入坚壁清野的洛阳,能做人质的唐朝高官、能劝降的士兵、打仗需要的各种物资一无所有,李光弼果然把能带走的东西全带走了。
能够舍弃洛阳城,李光弼的决定真够大胆,也够聪明。他带着兵马驻扎在战略要地河阳,和史思明摆起了对抗阵。
东都既得,消灭李光弼就成为史思明的下个目标,大军迅速冲向河阳,李光弼严阵以待。史思明手下有个叫刘龙仙的武将平日锐不可当,一马当先地冲到城下指着李光弼开始叫骂。
古代战场上大战不光靠手脚,还要靠骂,激怒对方出战。刘龙仙的骂技想必精彩绝伦,骂得一向不动声色的李光弼也动了火,李光弼沉着脸对手下们说:“谁去把他的头取回来?”
仆固怀恩一向善战,立刻说:“我去!”
李光弼摇摇头:“取他的人头,不用大将。”太抬高对方身价了。
左右的人互相看了看,异口同声地推荐:“白孝德!”
这个军中人人佩服的白孝德,是之前李嗣业手下的大将。他是西域小国龟兹的王子,当年李嗣业带兵五千,有三千来自龟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