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是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可见,占代贤人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多么重视。
幸福美满的家庭,是人人所向往的,也是人们在努力的去做的,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有个幸福的家庭,哪怕是那些不幸福的家庭,我想他们恐怕比一般的人更希望幸福的家庭了,也并且在努力地去做了,但是,失败了,毕竟幸福不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个人的、别人的、社会的、历史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将深刻的影响着幸福家庭的存在!
有人说,幸福的家庭各有不同,但不幸的家庭却是相同的,不幸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诚信的缺失。
婚姻最大的杀手就是欺骗。两个人的结合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信守承诺。在婚姻欺骗屡见不鲜的现代社会,有一位平凡的矿工却因对妻子一诺30年的诚信感动着我们。他就是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公司的矿工,谢延信。
1973年4月16日,21岁的滑县青年谢延信与同乡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两人相亲相爱,小日子过得很幸福,然而1974年7月份,谢兰娥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40天后,因产后风离开了人世。妻子不在了,谢延信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岳母有肺气肿、胃溃疡,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先天呆傻,连生活都难以自理,更不用说干活赚钱了。
女儿走了,两位老人痛不欲生。谢延信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他“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我就是您的亲儿子,你们有病我伺候,百年以后我送终!”岳父母被他的举动感动了,但他们也清楚的知道这做起来有多么不容易。两位老人一边一个去搀女婿谢延信,说:“快起来!快起来!孩子,你的心意我们领了,有这份心我们就知足了。我们不敢有这种想法,也不该耽误你的前程。孩子,你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谢延信没有后悔,又磕了一个头坚定地说:“爸!妈!我决定了!”。
就这样,给妻子办完丧事后,谢延信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家里,安顿下来。岳父一个人去了300多里外的焦作煤矿上班。那时是挣工分吃饭,他每天忙完外头忙里头,岳父有时也捎点钱来,一家人虽然困苦,但生活还算温馨平静。
然而,这种简单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1979年春天,岳父在煤矿宿舍深度中风,被工友送到医院抢救。在与死神顽强搏斗了7天7夜后,老人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却永远地失去了站立的能力,成了瘫痪病人。现在,家里一病、一瘫、一傻、一幼,没有一个不需要照料的。面对苦难,谢延信没有怨言,他用肩膀扛起残破的家。因为他心里一直没有忘记对妻子的承诺。
岳父的病还要治,在岳父单位的帮助下,他们在职工临时招待所找到两间9平方米的小房,开始了异地的艰难生活。岳父每月60多元的病休工资养活不了全家4口人。谢延信就一边伺候岳父,一边抽空到附近的砖窑场打零工。老人患病后,大便时常干结,谢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地给岳父抠;岳父患肝硬化引起双腿浮肿,他每天用热水给老人烫脚、按摩。怕岳父躺久了得褥疮,他定期给老人翻身,每天背老人晒一次太阳。老人卧床18年,从未生过褥疮,就算亲生儿子也未必能做到这点。
由于花销多进项少,为了省钱给岳父看病,谢延信春天到地里挖面条菜,夏天挖马齿苋,秋天到地里拾红薯叶、红薯梗,冬天拾别人扔掉的白菜帮,自己腌制的十余种四季小菜成了他一日三餐的菜。岳父的医药费就是这样一点点从他嘴里省出来的。
妻子去世后,谢延信爱女有加,尽可能地将爱倾注在女儿身上,以弥补女儿失去的母爱。但岳父病后,谢延信狠心把4岁的女儿送回老家由年迈的母亲带养。后来,女儿在乡下奶奶家长大,10岁时和小伙伴们打土仗,一块砖头误伤孩子眼睛,造成一只眼睛永久失明,这又成为谢延信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无奈之下的选择成了他对女儿永久的愧疚。
1996年8月,69岁的岳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8月28日下午,已昏迷两天两夜的老人突然睁开眼睛盯着谢延信,嘴张了张却发不出声音。谢延信知道岳父还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他把岳父的头放到自己怀里,对老人说:“爹,您放心,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和弟弟饿着。娘百年后,让弟弟跟着我,绝不让弟弟受一点委屈!”听罢他的话,老人两行热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带着无尽的依恋和感激,安然地走了。谢延信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岳母和内弟上,丝毫没有懈怠。
生活的不幸折磨了谢延信三十多年,经济的拮据伴随了他30多年,然而谢延信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始终信守对妻子的承诺。何为大爱至诚,这就是!
家庭要和谐,诚信不可缺。说到就做到,撑起一片天!
有了诚信,你就能在社交中左右逢源
中国有句古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一个人要是没有了诚信,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就会被世人所唾弃,越来越渺小,越来越无立足之处,越来越微不足道。
诚信是民族的美德,是交际的准则,是人生的通行证。说到底,诚信是作为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诚信是质量上乘的鞋子,走遍千山万水也不会变质;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越走越远。
晏殊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写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至今仍为人们称道。
由于7岁时就能写文章,晏殊被人们称为神童。14岁时,他和大人一起参加考试,成绩很好,皇帝封他为进士。过了两天,又进行复试。考试的内容是诗、赋、论。晏殊拿到考卷以后,高兴得差点叫了起来:天下竟有这样巧的事情!原来考题是他过去曾经练习写过的一个题目。而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他曾经过反复推敲、修改,所以写得文情并茂,先生看了都说好。现在,只要把文章默写出来,肯定能得个好等第。这时,晏殊又想:这下虽然可以考中,但是不能显示自己的真才实学,算不得真功夫、硬本领。于是,他就向皇帝进言说:
“陛下,这个题目,臣过去曾经做过,请另出一个题目给我做吧。”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无不惊异。多少人绞尽脑汁来猜题目,都猜不中,现在放着做过的题目不要,却要舍易求难,真是十足的书呆子!
皇帝也很吃惊,说:“做过的题目也不要紧。你写出来。如果做得好,也可以录取。”主考官从来没遇到这种事。他想:科举考试是升官进爵的阶梯,考中了进士,就可以做官。于是他开导晏殊说:
“放着做过的题目不做,而另换新题,万一考砸了,前程就完了,请你三思而行。”晏殊不为所动。
他说:“国家实行科举制度,是为了发现人才,加以录用。即使我侥幸考中了,也看不出我的真才实学。如果是个庸才,占据了官位,于心不安。另换题目,如果做不好,说明我才力不济,自当加倍努力。
即使落第,我毫无怨言。”皇帝和主考官听了晏殊的一番话,十分赞赏他的诚实和抱负,于是按他的要求另出了一个考题。
新考题并未难住晏殊。他认真思索了一会,就提笔一气呵成,很快就交了卷。皇帝批阅后,觉得十分满意,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宋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宋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宋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人们面前树立起了信誉。宋真宗更加信任他了,朝中大臣也都愿意与他交往。
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加大,交际活动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诚信”是现代交际之本。只有把“诚信”作为现代交际的一条准则,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交际质量。诚信待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有一位面包师做的面包香甜可口,深受大家喜爱。面包师一直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突然有一天,他觉得本应是3英磅重的黄油好像不够分量。于是,他开始定期称一称黄油,发现每回分量都不足。他非常生气,决定要好好地惩罚一下农民,就把这件事告到了法官那里。
“你没有天平吗?”法官问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