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只能注意到我们一天里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注意不到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其实在这些故事背后还有一些更好玩的故事,反而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这种更深层的故事,我们平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以通过观察进行研究,了解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比如梦。
我们把这些更深层的故事称为潜意识的故事。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故事,其实就是那些过去的经历,意识里自认为已经消失的记忆,其实没有消失,尤其是那些童年的创伤,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依然存在。不光是童年创伤,整个生活史上的创伤,都会对现在的生活有很大影响,只不过弗洛伊德发现,这些后来的创伤,多半是童年创伤模式的重复,所以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童年创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从童年的创伤人手。
荣格往前再走了一步,认为那些对我们产生影响的故事,并不仅限于个人成长的经历,还有一些东西是更根本的,先天就存在的,可能是受种族发展史上心理经验的积累所影响,荣格把这些先天的东西叫做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内容表现为原型,荣格几乎终其后半生的精力,对原型做了大量探索。
弗洛伊德和荣格心理学有一些非常基本的概念,生活中非常常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但是这些概念多半都较为复杂,如何能让普通读者轻松了解这些概念?了解它对我们性格特点的影响?了解我们的爱情?
金庸小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因为它通俗易懂,且大众较为熟悉,最最重要的一点是,金庸小说本身就可以看作发生在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里的故事,无论是语言,还是人物性格特点,都非常典型,通过讲述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讲述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成分,解释基本心理学概念,让普通读者掌握一些了解自身性格特点的方法,了解心理学上的爱情是怎么回事,这是本书要做的事情。
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比如研究段誉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会先用比较多的笔墨,去介绍一些相关的、需要用到的心理学常识。包括:口欲期的人格有什么特点?什么叫退行?什么是阿尼玛原型?心理学上所谓的“神圣婚姻”是怎么回事?有“一见钟情”吗?
在对这些常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针对段誉具体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比如说,具体到他身上,口欲期的人格特点是怎么表现的?他为什么要掉进山洞?为什么这次掉进山洞对他会有那么重大的意义?他的爱情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现实中遇到的王语嫣,会跟洞中的“神仙姐姐”长的一模一样?这只是个巧合吗?为什么他会对王语嫣一见钟情,第一次见面就能对他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他自己是真心喜欢,但对方并不是第一次就喜欢,王语嫣是后来才喜欢上段誉的,那么这种情况下,王语嫣对段誉的爱,还有没有可能是真爱?
对其他人物的研究,大同小异,也都是相同的方法,先介绍常识,再具体运用到人物身上做分析。这会产生一个问题:金庸的小说,只是小说而已,为什么可以把它当作材料来分析?这样做分析还可靠吗?这正好是我要选择金庸小说的原因,为什么选择金庸小说,而不是选择其他的,笔者不是随便乱选的。金庸小说里的人物类型,恰好就是我们心理学家经常寻找的,想要描述清楚而又倍感吃力的典型人物类型。小说里人物心理的变化,经常跟我们心理学的理论假设高度符合。一些特殊场景的描写,跟我们经常遇到的梦境特别相似,大量的描写直接就可以看作一个梦境来进行解释,而它后来对人物产生的影响,也跟我们解梦要得出的结论特别符合。我负责用我们心理学的方法给出解释,符不符合由读者自己去做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