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质非凡,乾隆不仅更为惊异,叹道:“若辈中安得此解人!”问其出身,知是官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毕竟乃读书人出身,这在侍卫中也属凤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视文化,尤重四书五经,对一些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生员,当然更加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坤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这和坤原本不学无术,可对四书五经倒稍能记忆,居然“奏对颇能称旨”。至此,和坤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总管仪仗,升为侍卫。从此和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便为和坤铺平了升迁之路。
耐人寻味的是,和坤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第一声叫喊,便是整人之语。仓促问一时未能找到黄龙伞盖,这本来是小事一桩,然而和王申却小题大作,以一副义正辞严的架势指责起“典守者”来。“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一语双关,它不仅是对“典守者”的指控,也有自荐其能的含义。
能够在关键时刻一语中的。既会吹又敢吹的人。要么你跟他结为死党。要么你就跟他别沾边。因为这样的人具备了奸雄的基本素质——见事极明又不讲原则,敢想敢干,所以早晚一天会爬上去,但是他“奸”的本性又注定了要害人。常在水边走哪能不湿鞋,跟这样的人混一块儿,如果不跟他一同害人,那就只能被他所害。
5.小心靠蒙和骗为自己开路的人
有人说。善吹捧的人一般也都善蒙骗。这话不假。但吹捧和蒙骗术所使用的环境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和砷,靠吹捧起家并且一辈子都没停止过吹捧,但在他功成名就之后蒙骗的手段就使得越来越多了。
与和坤这个吹捧的高手不同,南宋大奸臣贾似道更善长欺骗。
宋理宗过世后,度宗即位。度宗本是理宗的皇侄,因过继为子而即位,时年25岁。度宗上台之后,曾一度亲理政事,限制大奸臣贤似道的权力,显得干练有为,确实干了几件好事,朝野上下为之一振,觉得度宗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贾似道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有人上书弹劾贾似道。贾似道看到,如果这样下去,自己将会有灭顶之灾。
于是,贾似道精心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他先弃官隐居,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吕文德从湖北抗蒙前线假传边报,说是忽必烈亲率大兵来袭,看样子势不可挡,有直取南宋都城临安之势。度宗正欲改革弊政,励精图治,没想到当头来了这么一棒,他屯刻召集众臣,商量出兵抗击蒙军之事。宋度宗万万没有想到,满朝文武竞没有一人能提出一言半语的御兵之策,更不用说为国家慷慨赴任,领兵出征了。
这一切,使得度宗心惊肉跳,他不得不想起朝廷中惟一的一位能抗击蒙军的“鄂州大捷”的英雄贾似道。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在无町奈何之下,只好以皇太后的面子,请求贾似道出山。谢太后写了手谕,派人恭恭敬敬地送给贾似道。这么一来,贾似道放心了,他可得拿足了架子再说,先是搪塞不出,继而又要度宗大封其官,度宗无奈,只好给他节度使的荣誉,尊为太师,加封他为魏国公。这样,贾似道才懒洋洋地出来“为国视事”。
贾似道知道警报是他令人假传的,当然要做出慷慨赴任、万死不辞甚至胸有成竹的样子。他向度宗要了节仪仗,即日出征,这真令度宗感激涕零,也令百官惶愧无地。天子的节钺仪仗一旦出去,就不能返回,除非所奉使命有了结果,这代表了皇帝的尊严。贾似道出征这一天,临安城人山人海,都来看热闹。贾似道为了显示威风,居然借口当日不利于出征,令节钺仪仗返回,这真是大长了贾似道的威风,大灭了度宗的志气。等贾似道到“前线”逛了一圈,无事而回,度宗和朝臣见是一场虚惊,额手庆幸尚且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追查是谎报不是实报呢。
贾似道“出征”回来,度宗便把大权交给了他,贾似道还故作姿态,再三辞让,屡加试探要挟,后见度宗和谢太后出于真心,他才留在朝中。这时,满朝文武大臣也争相趋奉,把他比作是辅佐成王的周公。通过这场考验,年轻的度宗对朝臣完全失去了信心,他至此才理解为什么理宗要委政于贾似道。原来满朝文武竞无一人可用,贾似道虽然奸佞,但困难当头之际,只有他还“忠勇当前”,敢于“挺身而出”。度宗哪里知道,满朝文武懦弱是真,贾似道忠勇却是假。度宗被瞒,不知不觉地坠入了贾似道的奸计之中。从此,度宗失去了治理朝政的信心和热情,把大权往贾似道那里一推,纵情享乐去了。
贾似道再一次“肃清”朝堂,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朝廷上下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甚至连守门的小吏也要查询一遍,这样,赵宋王朝实际上变成了贾氏的天下。
其实细一思量,蒙古大军当前,即使你能大权独握,又能偏安几时?但贾似道之流偏偏不这样想,他有极聪明处,可把所有的聪明都用在了蒙上瞒下上面了,这是他小聪明的大愚蠢处,也正是他的可怕处。
6.吹捧蒙骗一起上谁又能敌
吹捧蒙骗的功夫虽然路数一样,但也各有千秋,因为吹捧要求有“外露”的素质。蒙骗需具备“内敛”的本事,这样前者能让人满足。
后者能让人相信。尽管捧蒙不分家,但一般的此中能人多是术业有专攻,此长难免彼短,而四者兼具的通才是难得一遇的——谁遇上谁倒霉。而正是有这样一个人偏让唐玄宗遇上了。
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已无忧虑之事,便深居禁中,专以声乐自娱,将其政事委托于李林甫,李林甫实际上掌握了朝权。李林甫深知,只有迎合上意,才能固其宠,若要迎合上意,必得对上意了女指掌,如何才能对上意了如指掌呢?善于巴结权贵的李林甫,又在玄宗左右的身上打主意。“每奏请,必先饷遗左右,审伺微旨,以固恩信,至饔夫御婢皆所款厚,故天子动静必具得之。”这就是《厚黑学》所讲的“善刺上意”。李林甫为了固宠,连御婢都讨好,堂堂的宰相不惜屈尊到如此地步,可谓厚颜至极。
善养君欲,也就是想办法满足j二司的欲望,迎合上司的想法。
李林甫看出玄宗厌倦外出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和采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半”。李林甫用增加赋税之策来增加蓄积,实际上是用盘剥人民血汗来炫耀自己的功业。玄宗非但未察其奸,反而非常高兴,对宠幸的大宦官高力士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认为不可,玄宗顿时不悦,高力士急忙认错,从此不敢多言。十分受宠的大宦官以至如此,足见李林甫在玄宗面前已受到无比信任了。
对于李林甫来说,固宠也不是最终的目的,弄权才是他所觊觎的。
为能专权于朝,李林甫竟然胆大妄为到“蔽其天子耳目”,不准群臣正言进谏的程度。一位正直的大臣不听邪,固执地向玄宗上书言事。
李林甫当即将其贬为下邦令,并对群臣说:“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李林甫借立仗马嘶鸣之得失,威胁群臣勿再上言政事。面对李林甫的奸恶行为,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揭发的。天宝八年,咸宁太守赵奉璋获得李林甫隐恶20条,欲告其罪。林甫为了防范被人揭发,早已安置爪牙在各地广布耳目。赵奉璋之状未到,李林甫已抢先得知了消息,派御史将赵奉璋逮捕,诬其妖言惑众,杖杀之。李林甫杀一儆百,朝野震慑,“由是谏诤路绝”。群臣皆明哲保身,不再直言。
李林甫一方面缄封群臣之口,另一方面又控制了朝廷文武官员的增补控选大权。唐代从太宗始,就有皇帝面试取士之策,并形成制度。天宝六载唐玄宗“欲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者皆诣京师”。李林甫担心这些初出茅庐的草野之士不像朝臣那样畏惧他,说不定还会在与皇帝对策时论其罪恶,斥其奸恶,他便向玄宗建议说:
“举人多卑守贱愚聩,恐有俚语污浊圣听。”玄宗居然深信不疑,轻易将控选权交给了李林甫,李林甫本来就无心选拔人才,但他还是煞有其事地命令各郡各县的地方官精加试练,将卓然超群的人具名送省,委托尚书令复试,并让御史中丞监督,取其名实相符者奏明皂上。表面上,李林甫对此事极为关注,而且规则严格,铨选公正;实际上,李林甫不过是虚张声势,做做样子而已。到尚书复试时,“至者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李林甫反而向玄宗“表贺野无遗贤”,玄宗被李林甫所蒙骗,竞高兴不已,对之更加宠爱有加。
吹、捧、蒙、骗分开来用只能算雕虫小术,而四者并用得次第分明、有张有弛,让你身陷其中还不住夸他忠心诚实,这才是大奸本色。
这样的大奸放在任何朝代也无人能敌,可以说防之而不胜防。
7.提防蒙来蒙去不穿帮的“高手’’
蒙人是小孩子常用的小把戏,但这个小把戏玩得好,照样可以翻于为云覆手为雨。蒙事的手段大致有两种,有暗蒙——既然是蒙就得捂得严实,让你不解其中关窍;有明蒙——明目张胆地说假话、办假事。不管明蒙还是暗蒙,有本事蒙来蒙去不穿帮的就是高手。
我们知道,曾威震天下的大秦王朝竟是葬送在一个以蒙人为能的太监赵高手里。他所用的蒙人法即有明、暗两种。
先看他的暗蒙。
赵高打算除掉他夺权的最大障碍、沙丘政变的同盟者李斯。自从沙丘政变之后,李斯一直是赵高心中的一块病。因为他知道赵高的一切阴谋,而且本来就是反对政变的,他又是一个政治经验丰富、位居丞相的人,随时都有可能除掉赵高。所以,必须先发制人,置李斯于死地。于是,他想出了一条借刀杀人的阴谋诡计。一天,他诡诈地对李斯说:“关东群盗蜂起,可皇上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反而急于征调役夫修筑阿房宫,采办聚敛那些狗呀马呀之类无用的东西,我很想劝谏他,可是自己人微言轻,恐怕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些其实是您当丞相分内的事,您为什么不去劝谏一下呢?”李斯不知是计,非常赞同赵高的意见,说:“本来我早就想进谏。可是现在皇上不上朝,居于深宫之中,很难找到进言的机会。”赵高见李斯上了圈套,就说:
“如果您真想进谏的话,我给您留意着,等皇上一有空闲,我就来通知您。”两人约好后,于是赵高偏在二世拥姬挽妾、燕乐正浓时派人通知李斯说:“皇上正有空闲,可以去奏事了。”李斯赶紧去求见,结果引起了二世的反感。一连几次都是这样,惹得二世大怒,说:“我平常有很多空闲的日子,丞相却不来奏事,偏偏当我玩得高兴的时候,丞相就来奏事。莫非丞相以为我年轻好欺吗!”赵高乘机向二世进谗议——丞相要是这么想的,那就危险了,丞相参与了沙丘之谋,现在陛下已做了皇帝,李斯的地位并没有提高,他的意思是想裂土封王啊!
二世认为赵高说得有道理,想治李斯的罪,但没有证据,不好贸然行事,于是,他就派人去调查李斯通贼的事。
后来,李斯得知了这件事,这才如梦初醒,知道上了赵高的当。
他想面见二世,澄清赵高对他的诬陷,但二世在甘泉宫中嬉乐,拒不见他。于是,他就改用上书揭发赵高是一个如同宋国的司城子罕、齐国的田常那样的弑君篡位的奸臣。
赵高乘机对二世说:“丞相所顾忌的就是我,我一死,丞相就会出日{常篡齐那样的事来。”赵高这一番恶毒的挑唆,使二世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李斯的信任,于是,他就把李斯交给赵高治罪。
赵高先把李斯拘捕起来,投人狱中。随即又把李斯的宗族、门客及凡与李斯有交往的人统统收捕归案。然后,赵高便用重刑逼供,要他招认与儿子李由谋反之情。李斯被鞭打一千余下,疼痛难忍,便招了假供。此时的李斯,还幻想着以雄辩之才,向二世上书自陈,企图以自己为秦所建立的功劳和实无反叛之心来打动二世,赦免自己。于是,他在狱中写了一封自辩书,托狱吏上达二世。然而,狱吏却把它送给了赵高。赵高一看,大发雷霆,把上诉书扯个粉碎,说:“囚犯怎么能上书呢!”
李斯的上书,反倒提醒了赵高:倘若二世真的派人来,审问李斯,他肯定会翻供的。于是,赵高又想出了一条诡计:他让自己的门客10多人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的样子,轮番去审讯李斯。李斯不知其有诈,就以实情相告,结果每次都遭到更残酷的拷打。后来,秦二世派人来核实李斯的供词,李斯以为又如前几次一样,始终没敢开口,承认了谋反的罪名。赵高把这份供词上奏给二世,二世看后非常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赵高,我几乎被李斯所卖!”
这时,二世派去调查李由通贼的使臣,也到了三川。这才知道李已经被起兵反秦的项梁杀死。当使臣返回咸阳时,恰好李斯下狱,赵岛把真实情况隐去,编造了一套假材料,蒙骗二世。这样一来,李斯便被定成死罪。二世二年七月,处决李斯,把他腰斩于咸阳,并夷灭族。临刑前,李斯凄楚地对他的二儿子说:“我们再也不能牵着黄狗出蔡东门外去追逐狡兔了!”父子两人抱头痛哭。但这一切已悔之晚矣!
赵高用暗蒙法既蒙了二世,又蒙了李斯,奸计才算得逞。再看他的明蒙,这就是“名”垂青史的指鹿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