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披露悄悄话的话也不要说。须知这世上有些人很怪,情投意合时无话不说,无情不表;一旦关系疏淡,稍有薄待,便反目成仇,无情无义,甚至添油加醋,不惜借此陷害,从而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殊不知,这些抖出悄悄话的人,也要吃亏的。我们知道,悄悄话大多是在两人之间传播,试问,你一个人能够证明我有此一说吗?甚至对方出于愤怒会狠狠还击,跟编小说一样编出你的悄悄话,以十倍于你的兵力将你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纵然两败俱伤,也没有白白被你出卖。结果如何呢?你本是讨好卖乖,求名逐利,或发泄私愤,算计别人,不巧却被悄悄话所害。所以,假使你听了悄悄话,也没有必要往外抖,任何人在这个世上都有一片自由的天地,还是讲究信义,以善良为本,何必让人反咬一口呢?
最后应该特别强调的是:讲秘密会陷你于不利,而听秘密同样也不安全,许多人因为分享了别人的秘密而不得善终。许多人打碎镜子,是因为镜子让他们看到了己的丑陋,他们不能忍受那些见过他们丑相的人。假如你知道了别人不光彩的底细,别人看你的目光绝不会友善,尤其是有权有势的人,会找机会打击你。听秘密也是落人把柄,尤其注意不要与比你强大的人分享秘密。秘密,听不得,讲不得。
10.说悄悄话的功底有深有浅
一个人不是今天拉住这个耳语一番。就是明天扯住那个密谋半天,时间一久,不管他悄悄跟人说了些什么内容,都会给人留下一个阴险的印象。没有人再相信他,人们会躲得远远地防备他,免得成为他泄密的对象,恐怕就连他所效忠的上司,如果所听到的总是一些没有价值的秘密,也不会重视他。
反过来讲,一个人不轻易与人私语,显得坦荡无欺,人们对他自然便没有戒心。但如果这样的人偶然说一次悄悄话,那一定十分重要,听的人也不能不信。
丁谓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他诱使宋真宗大搞迷信活动,什么天降神书呀,什么泰山封禅呀,弄得乌烟瘴气,劳民伤财。他是寇准一手提拔的,可是他一旦得势,就设计陷害寇准,想置他于死地。
他勾结真宗的刘皇后,兴风作浪,破坏真宗和太子之间的父子关系,几乎把太子废掉。太子继承帝位,是为仁宗。丁谓又把朝政大权揽住自己手中,上欺仁宗,下压群僚,一手遮天,威势赫赫,谁也不敢惹他。
丁谓有两大绝招正合了“瞎子告黑状”的精髓。一个绝招是把仁宗孤立起来,不让他和其他的臣僚接近,文武百官只能在正式朝会时见到仁宗。朝会一散,各自回家,谁也不准留身单独和皇上交谈。第二个绝招是排除异己。凡是有头脑,不附和丁谓的执政大臣,丁谓一律给他扣上一个罪名,从朝廷中赶走,所以朝廷中对一切军国大事总是以丁谓的意志为转移。舆论一色,政见一致,似乎安定团结得很。丁谓则高踞于权势的顶峰,自以为稳如泰山,可以高枕无忧。
就这样一个巨奸最终遭到了另一个道行更深的人的暗算。
参知政事王曾虽身居副宰相之位,却整天装作迷迷糊糊的憨厚样子。在宰相丁谓面前总是唯唯诺诺,从不发表与丁谓不同的意见,朝会散后,他也从不打算撇开丁谓去单独谒见皇上。日子久了,丁谓对他越来越放心,以至毫无戒备。
一天,王曾哭哭啼啼地向丁谓说:“我有一件家事不好办,很伤心。”丁谓关心地问他啥事为难。他撒谎说:“我从小失去父母,全靠姐姐抚养,得以长大成人,恩情有如父母。老姐姐年已八十,只有一个独生子,在部队里当兵,身体弱,受不了当兵的苦,被军校打过好几次屁股。姐姐多次向我哭泣,求我设法免徐外甥的兵役……”丁谓说:“这事很容易办!你朝会后单独向皇上奏明,只要皇上一点头,不就成了?”王曾说:“我身居执政大臣之位,怎敢为私事去麻烦皇上呢?”丁谓笑着说:“你别书生气了,这有什么不可以的!”王曾装作犹豫不决的样子走了。过了几天,丁谓见到王曾,问他为什么不向皇上求情。王曾嗫嗫地说:“我不便为自己外甥的小事而擅自留身……”丁谓爽快地回答他:“没关系,你可以留身。”
王曾听了,非常感激,而且还滴了几点眼泪。可是几次朝会散后,仍不曾看到王曾留身求情。丁谓又问王曾:“你外甥的问题解决了吗?”王曾摇摇头,装作很难过的样子:“姐姐总向我唠叨,我也不好受。”说着说着,又要哭了。丁谓这时不知是真起了同情心,还是想借此施恩,表示对王曾的关心,竞一再动员王曾明天朝会后独自留身,向皇上奏明外甥的困难,请求皇上格外施恩,免除外甥的兵役。他还埋怨王曾太迂气,太不关心年老的姐姐。王曾迟疑了一阵,总算打起精神,答应明天面圣。
第二天大清早,文武百官朝见仁宗和刘太后以后,各自打马回家,只有副宰相王曾请求留身,单独向皇上奏事。宰相丁谓当即批准他的请求,把他带到太后和仁宗面前,自己退了下去。但是他还是不太放心,便守在阁门外不走,想打听王曾究竟向皇上讲了一些什么话。
王曾一见太后和仁宗,便充分揭发丁谓的种种罪恶,力言丁谓为人“阴谋诡诈,多智数,变乱在顷刻。太后,陛下若不亟行,不惟臣身粉,恐社稷危矣”。王曾一边说,一边从衣袖里拿出一大叠书面材料,都是丁谓的罪证,王曾早就准备好了的,今天一件件当面呈给刘太后和宋仁宗。太后和仁宗听了王曾的揭发,大吃一惊。刘太后心想:
“我对丁谓这么好,丁谓反要算计我,忘恩负义的贼子,太可恨了!”
她气得三焦冒火,五内生烟,下决心要除掉丁谓。至于仁宗呢?他早就忌恨丁谓专权跋扈,只是丁谓深得太后的宠信,使他投鼠忌器,不敢出手。而且自己被丁谓隔绝,没法了解朝中的情况,不摸王曾等人的底,感到孤立无援,今天和王曾沟通了思想,又得到太后的支持,自然更不会手软。
王曾在太后和仁宗面前谈了一个上午,直谈到吃午饭的时候还没完。丁谓等在阁门外,见王曾很久不出来,便知王曾绝不是谈什么外甥服兵役的问题,一定是谈军国大政。他作贼心虚,急得顿脚揪耳朵,一个劲地自怨自艾:“上当了!”“太晚了!”“来不及了!”当王曾来到阁门外遇见丁谓时,丁谓恶狠狠地瞪了王曾一眼,王曾向他拱手致意,他不睬不理,怒气冲冲地走了。但丁谓已没法逃脱远贬崖州的厄运。
11.沉默是防范小道消息伤人的坚盾
传播小道消息绝不是做人的细枝末节,其危害之大也绝非耸人听闻。如果你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不加注意、不加防范,总有一天会栽在他手里。
有个成语叫“众口铄金”,意思是说,如果众口一词,即使是铁打的事实,也会被扭曲。由此可见,人言可畏。
《战国策》中有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
战国时,魏国有一叫庞葱的重臣。有一年,他奉命陪世子到赵国都城邯郸作人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人告诉您,街市L有一只虎,您相信吗?”老虎招摇过市,魏王当然不信,便回答:“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寡人不信!”庞葱又说:“如果又有一个人告诉您,街市上果然有一只虎,那大王信吗?”魏王想了想,说“嗯,这就值得考虑了!”“如果再有一个人说同样的话呢?”“嗯,如果三人都这么说,那应该是真的。”
听完魏王的回答,庞葱兜出了说此话的真意,他说:
“事实上,街上并没有老虎,只是以讹传讹而已,大王何以信之呢,是因为说的人多了。现在我与世子,背井离乡,去远在千里之外的赵国当人质,我们在那里的情况大王无法准确了解到,说不定会有人传出‘市有一虎’般的谣言,大王难道要相信吗?所以为了保证世子将来能顺利回国继承大统,请大王先请三个人传言大众,说我只是离开了都城,并不是去邯郸。”
魏王不以为然。庞葱陪世子去赵国作人质后不久,便有人暗中中伤庞葱,说他企图拥立世子,怀有二心,图谋不轨。说的人多了,魏王居然信以为真,命世子归国,而庞葱不再被重用。
庞葱事先已给魏王打了“预防针”,也难逃“众口铄金”的命运,可见流言的破坏力之大。
《战国策》中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闻名。
他住在费邑时,有一个同名同姓者杀了人,有人误以为是曾参所为,议论纷纷,谣言很快传到曾母那里。当时曾母正在织布,便停杼正色道:“我儿不会做那种事!”不久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依然镇定如故,不予理睬。后来又有人来说同样的事,这时曾母终于不安起来,急忙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走。
大家都有“从众心理”,觉得如果大家都在传说某事,那这事看来假不了,无风不起浪嘛。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流言传得特别快,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做人要做一个明智的人,不要随便传播流言,也不要轻易听信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