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由于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心理发育的速度相对缓慢,身心常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感受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共存
身体外形的变化使孩子产生了成人感,进而独立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孩子的思维水平还较低,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同时社会经验又不足,表现出幼稚性。孩子往往不能处理好自己的行为目标与目标情境的关系,常常会因为内外干扰使许多期望得不到实现而产生挫折感。
(2)对自我的高度关注与过分看重他人评价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对自我会高度关注,内心世界会进一步丰富起来,认为自己事事都很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同时,他们又高度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看到他人低声讲话,就觉得是在议论自己;看到他人微笑,就觉得是在嘲笑自己,总觉得周围的人时刻在品评自己。
(3)在情绪体验中显示出矛盾性
随着孩子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的情绪体验也不像以前那么单一了,但又不如成人那么稳定和深刻,表现方式也是强烈而粗暴的。例如,有的孩子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但很快就可能因为其他事情带来的愉快情绪体验而忘掉先前的挫折感,表现为情绪的可变性;而另一些孩子却表现为情绪的固执性,经受过几次挫折以后,便陷入无助和抑郁的情绪之中,长时间不能摆脱挫折感,乃至轻生而自杀。
(4)人际交往方面的变化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将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于同龄伙伴,与父母的情感逐渐疏远。人际交往从过去的团伙式转为了好朋友式,对异性开始感兴趣,对老师不再盲目迷信。这些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变化,也会给他们带来新的要求。例如,怎样理解别人的期望,怎样与别人平等相处,怎样使别人理解自己,怎样确立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特别是如何与异性相处的问题以及对相处中发生误会的处理等,都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挫折感。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预期的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失衡状态。例如,紧张、焦虑、沮丧、困惑、愤懑,甚至迁移、攻击、自杀等,都是心理受挫的情绪反映。每个人都会产生挫败感,只是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成人低,更容易出现严重后果。引起孩子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目标定得过于完美,过于理想
目标定得过于完美,在争取实现的过程中,当因一些想象不到的困难而难以实现时,孩子就会产生受挫心理。目标是一个人奋发向上的方向,它意味着一个人有积极发展的健康心态。但是现实生活中还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限制,在达到这种目标之前,会出现许多困难和挫折。如果在不顾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下,一味地追求完美的目标就有可能失败,就有可能受挫。有一位学生,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却一味追求豪华的生活方式,想和某些学生一样能出国,能去国外办企业,并把此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强烈的追求方向。但由于他家的经济条件有限,又没有国外亲友的资助,于是他就感到失望,感到痛苦,又感到十分自卑,自叹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从此一蹶不振。
(2)内心冲突导致心理挫折
人们常常会在同一时期内有几个动机和目标。当这些动机和目标一致时,就不会产生心理挫折,而当这些动机和目标不一致时,尤其是只能取其一时,就会因此产生动机之间的冲突而导致心理受挫。例如,某重点中学的学生,既想使自己的学习成绩能在班中数一数二,又想做好班委干部工作,同时又担任学校的文艺工作,还参加了乐器小组……结果由于各种活动无法同时顺利开展,他的目标实现受阻。顾此失彼,他的学习成绩下降了,乐器演奏得也不如以前了,文艺工作也无心去做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一度陷入到焦虑和痛苦之中而无法自拔。这就是由于内心冲突引起的心理受挫。
(3)受挫耐力差容易导致受挫心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论一个人在各方面多么顺利,但挫折感都会在心理上产生,只不过不同的人心理受挫的强度不同而已。有的孩子能忍受经常的、严重的挫折,而且能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毅力;有的孩子由于老师和家长的一点小小的批评而感到委屈,感到失去了面子,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这就是承受挫折能力较差引起的。
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个体对挫折的感受,又与个体的抱负水平和个体对待挫折的态度密切相关。如果个体期望达到的目标太高,超过了实际能力,就很容易因为动机活动受阻而经历挫折;如果个体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处理挫折情境,他就不会体验到过多的挫折。心理学上,把个人遭受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即个人承受环境打击和禁得起挫折的能力,叫做挫折耐受力。挫折耐受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之一。一般来说,挫折既有使人失望、痛苦、沮丧,或引起消极对抗行为的一面,也有给人以教益,使人认识错误、磨砺人的意志的一面。所以,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鼓励他们从挫折失败中获取经验,同时也有必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挫折情境来锻炼他们的挫折耐受力。
为提高孩子的挫折耐受力,一般可以采取下列的方法。
(1)让孩子用宽容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
面对挫折,父母首先要对孩子采取宽容乐观的态度,并以这种宽容乐观的态度影响孩子,让孩子养成对自己和他人宽容的心态。不同的人,之所以在同一情境内受到相等强度的挫折会有不同的反应,是因为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是会依照当时的心情和经验,给它们加上某些意义和色彩。因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依赖于人对待它的主观态度。对于乐观的人来说,世界充满了阳光,于是他对前途就充满希望,充满信心。虽然他并不是完全没有遇到挫折和困难,但他能耐心地应付挫折和困难,相信挫折会过去,成功会到来。但是世界在悲观人的眼里却布满了荆棘和危险,他们经常怀有沉重的心情,即使是获得了成功也没有喜悦和满足感,因此常常没有信心,情绪低落。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让孩子盲目乐观,当挫折到来时不闻不问,似乎它自己就会过去,或者强颜欢笑,装作不在乎的样子。采取这种逃避的态度。。当然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很多看起来像是令人不快的事物,如果仔细观察,却能发现一些新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换一个角度,常常能看到新的面貌和形态。所以,采取乐观、宽容的态度,也常常能从挫折中学到很多积极的经验,而且会感到过去觉得无法逾越的障碍,其实没有什么值得灰心丧气的,只要振作精神,完全可以克服它们,取得胜利。要保持乐观、宽容的态度,就要保持与周围环境有良好的接触,以一种开放乐观的心态,尽可能地认识它、了解它和解释它。还要学会从多方面去观察事物,训练自己经常移动、变换观察角度,从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认识各种各样事物及现象的意义,而不使眼界局限在某些狭隘的范围里。
(2)帮助孩子客观地认识事物,认识自我
当父母为孩子定的目标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时,就容易使孩子达不到预定的目的,或者使孩子损失太大而产生挫折感。所以,父母本身应该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正确地认识孩子,确立好适合孩子的各种目标,既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目标太高容易使孩子经受挫折,丧失信心,对孩子的进一步成长非常不利。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反复经受挫折,就会形成一种心理感觉,认为自己总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挫折都无法避免,也就会产生无助感。最后,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很容易放弃努力,对任何活动,哪怕是他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的活动也不愿意再去尝试。可见,高不可及的目标给孩子带来的是严重的损失。但如果目标太低,孩子往往不需怎么努力就可以完成。轻易获得的成功,不能使他们获得满足感,没有成功的体验,也很容易失去进取心,不再努力。
(3)帮助孩子采用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孩子遭遇挫折后,需要解脱挫折带来的烦恼,减轻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以保持其心理平衡和健康。这就需要父母采用心理调适的方法,将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用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加以处理和解释。但是心理调适有时候也有消极的作用,如果不能合理使用,就会自欺欺人,让孩子学会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使问题得不到解决;有时还会因为投射作用,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给孩子的生活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父母应该特别注意这种方法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