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独立处理事情
家教案例
刘少奇对子女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当王光关在河北省新城县蹲点时,为了锻炼女儿平平,刘少奇特地写一封信让平平送去,并嘱咐秘书,不要给平平买车票,不要送平平去火车站,也不要通知王光美到车站接平平,一切由她自理。
平平毕竟只是个孩子,而且从未出过远门,这使秘书很为难。
刘少奇看出秘书的心思,就对他说:“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虽然孩子可能要摔些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孩子受到锻炼,得到更好的成长。”
一个猎人打猎时捡了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狮子,就把它们带回家中精心喂养。这几只小狮子慢慢长大了,生活无忧无虑,有吃有喝。自在幸福。当然,它们都被关在笼子里。猎人给他们设计的笼子也是温暖而舒适的。由于猎人的疏忽,一只小狮子从笼子里跑了出去。猎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
一天,猎人外出打猎后再也没有回来。习惯于被喂养和保护的小狮子们,最后活活饿死了。而那只跑出去的小狮子变成了一只野狮子。它独自在野外生存,饿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受了伤,它学会了用舌头舔伤口;遇到敌人,它知道怎样保护自己。
能不能在生活中管好自己,这在自我管理能力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孩子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起居,我们很难想象他能够管好其他事情。
在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国外的父母做得相当好。例如,韩国人喜欢周末全家出游。不管孩子多大,哪怕只有两三岁,父母都会带上他。而且父母都会让孩子自己走,自己照顾自己。有时,孩子爬累了,走不动了,父母也很少抱起他,而只是在一边等他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走。韩国父母认为,应该从小就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孩子才能学会自我管理。
中国的很多父母往往对孩子照顾有加:东西乱扔了,大人来收拾;衣服穿脏了,大人立即洗。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作业做完后收拾书包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自我管理意识。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生活是否舒适,也关系到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具备生活能力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什么事情都难不住,自信心就会很强。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事事不会做,处处有困难,不仅在生活上会遭受许多磨难,也会逐步滋长自卑心理,而且在学习上也会觉得自己不如人。
中国近代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现在,父母对孩子过度照料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这种现象更是有增无减。孩子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动手,一切全都由父母包办。孩子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人们还戏称自己的孩子是“小皇帝”。
专家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不需要“皇帝”,即使是皇帝也要自立。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到社会上都要成为“平民百姓”。平民百姓要生活自理,如果孩子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料理,今后就难以正常生存。
当孩子还不能完全生活自理时,父母应在生活上给予照料,这是父母的责任。但是,父母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和幸福,更是为了使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
教育专家对父母的忠告
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孩子的明天,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生活自理自立的锻炼机会,使孩子树立自我管理意识。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家教案例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除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之外,还必须承担一定的家庭义务。一位母亲通过巧妙的方法让儿子做到了吃完饭收拾碗筷。
刚开始,母亲故意在儿子面前说:“收拾碗筷真开心。”儿子听后对收拾碗筷产生了好奇心。母亲接着说:“儿子,你愿意帮妈妈吗?”儿子很高兴地帮母亲收拾碗筷。收拾完后,母亲不忘称赞儿子。在儿子得意之时,母亲又趁热打铁地说:“明天你一个人做,有没有信心做得比妈妈还好?”
第二天,不等母亲提及,儿子就以最快的速度吃完了饭,还急催着父母快吃。父母刚吃完,儿子就赶忙说:“今天我收拾碗筷。”当然,母亲仍然没有忘记表扬儿子。
尽管儿子也出过几次差错,母亲也只是淡淡地笑笑,提醒儿子下次注意。
父母们按照自己理想的模式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未来,并以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扶助孩子,手把手地教孩子,不厌其烦地陪着孩子,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也未必达到预期的目的。问题的关键是只有父母一方面的积极性,而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孩子认为,学习是父母的要求,自己是为父母学习的;生活中的事更是父母的事,自己没有必要去做。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因此,如果父母觉得孩子做某件事力所能及,就不要代劳,而要在旁边不停地鼓励,教孩子技巧和方法。起初,孩子还会有些生疏,显得笨手笨脚。不过,在渐渐习惯之后,孩子也就能独立完成了。
要让孩子干净利索地做事,首先要让他们去尝试。例如,孩子不会使用筷子或勺子之前,成年人喂孩子吃喝,满足孩子饥饿的需要。当父母喂孩子饭时,孩子把头躲开,并伸手抢父母手中的筷子或勺子。孩子的动作是告诉父母要自己吃饭。这时,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动作中觉察到孩子的需要,并为孩子做好自己吃饭的准备,如准备好不怕摔坏的碗、适合孩子使用的筷子或勺子、适合孩子坐的椅子。当孩子再吃饭时,父母就不喂了,而是让孩子自己拿着勺子或筷子吃饭。
一个孩子的自行车脚蹬子坏了,回到家自己拿工具准备修理。母亲却说:“你会修吗?修不好倒麻烦了,送自行车修理部吧,花不了多少钱。”这位母亲首先是怀疑孩子的能力,其次,通过花钱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很多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在父母这样的随意问话中被抑制了。将来一旦孩子不会做这件事情,母亲可能又会说:“这点小事都不会做,真笨。”孩子的感觉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最后什么都不想做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做。一位学生埋怨说:“妈妈挂在嘴边的总是学习学习,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当然,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是不错的,但是,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就片面了,因为孩子的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
在家里,孩子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里的感觉。孩子应和成年人一样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做使用手指的细活。例如,让孩子剥圆白菜、洋葱皮,去掉豌豆荚的筋等。这种细微的手指运动会刺激大脑。孩子手指的动作越灵活,其头脑越灵活。可以说,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大脑的刺激。
无论孩子动手做什么事情,都可能会有失败的时候。这时,父母千万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笨?”“还不如我自己干呢!”之类的言语,而要鼓励孩子:“找找没有成功的原因,再仔细地想一想。”当孩子实在不知从何下手时,父母再给予必要的指导。教育专家对父母的忠告
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孩子智力、提高孩子审美能力、培养孩子品德的基础。父母要注重让孩子在做事中成长,在成长中更好地做事。
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
获得过多项世界冠军的李正,令很多人敬佩。李正之所以有今天,与父母给他独立自主的机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李正12岁,小学快毕业时,是升重点中学还是学象棋,成为李正和他的父母需要面临的选择。李正在小学成绩优异,将被学校保送上重点中学。
但是,象棋也对李正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是上重点中学,还是当运动员?一家人谁也拿不定主意。最后,母亲用商量的语气对李正说:“儿子,抬起头来,看着妈妈的眼睛。你很喜欢下棋,是不是?”李正坚定地说:“我十分喜欢学棋。”李正做出选择后,母亲极其严肃地对其说:“好,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做出了这个重要的选择,今后你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假如李正的母亲没有让李正选择,而是让李正上重点中学,那就不会有后来令人敬佩的李正。
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成了孩子的沉重负担。因为怕摔着,所以孩子十多岁了,父母还不让孩子学骑自行车。孩子一离开自己的视线,父母就想象出各种危险可怕的情景:一会儿孩子在路上被汽车撞了,一会儿孩子游泳给水呛了。总之,一百个不放心。人们常说,世上不会有怕孩子摔跤而不让孩子学走路的母亲。然而,许多父母怕孩子碰着、撞着、出车祸、走失,就不许摸电器、碰炉灶、单独坐公交车、自己去公园。
寸步不离的看管与设置过多的限制,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不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得到相应提高,从而使孩子产生自卑和抑郁心理。在过度保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没有勇气面对困难,也缺乏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父母每次带孩子出门玩,可以让孩子想想要带什么。几次提醒之后,孩子便主动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孩子会表达、会思考以后,父母可让孩子试着安排到哪里玩、准备做些什么,并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的优劣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