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逆境成为一个个新的起点
1983年,美国人伯森·汉姆用徒手攀壁的方式,登上了当时有“世界第一高楼”之称的纽约帝国大厦,在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同时也赢得了“蜘蛛人”的美誉。美国恐高症康复协会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致电“蜘蛛人”汉姆,打算聘请他做康复协会的心理顾问,因为在美国有数万人患有恐高症,他们被这种疾病困扰着,有的人甚至不敢站在椅子上换一只灯泡。伯森·汉姆接到聘书后,先是打电话给当时的协会主席诺曼斯先生,让他查一查他们协会会员档案中第1042号会员的情况。这位会员的资料很快被调了出来,诺曼斯翻开会员档案一看,才明白这位会员就是伯森·汉姆。
原来,这位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高楼攀登者——“蜘蛛人”,本身就曾是一位恐高症患者。诺曼斯对此大为惊讶,一名站在一楼阳台上都会心跳加快的恐高症患者怎么能徒手攀上300多米高的大楼,成为“蜘蛛人”呢?他决定亲自去拜访伯森·汉姆,解开这个谜团。
诺曼斯来到费城郊外汉姆的住所。这里正在举行一个庆祝会,十几名记者正围着一位老太太拍照采访。原来伯森·汉姆94岁的曾祖母听说汉姆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特意从100公里外的葛拉斯堡罗徒步赶来,她希望用这一行动为汉姆的纪录添彩。谁知这一异想天开的想法,无意间竟创造了一个94岁老人徒步行走的纪录。《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问她:“当你打算徒步而来的时候,你是否因年龄关系而动摇过?”
老太太神采奕奕地说:“小伙子,打算一口气跑100公里也许需要勇气,但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再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诺曼斯趁着这个机会,赶忙问伯森·汉姆:“你高楼攀登的诀窍是什么?”伯森·汉姆看着自己的曾祖母说:“我和曾祖母一样,虽然我害怕300多米高的大厦,但我并不恐惧一步的高度。我把脚下的每一步都看做起点,所以我战胜的只是无数个‘一步’而已。”
伯森·汉姆的答案很简单,但他和他祖母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思索和学习。恐高症对于伯森·汉姆攀援高楼和高龄对于他祖母徒步远行都是不小的逆境,但他们面对逆境没有退却,而在攀登或前进过程中,把逆境分解成为一个一个可以跨越的起点,克服一个又一个难点,积累无数个小成功,从而在逆境中完成任务。其实这种通过将问题分解,然后逐一解答,从而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很好地应对逆境的方法,例如编程人员编写一个计算机软件程序,这个软件可能具有非常巨大的功能,但是再强大的软件都是通过一个个小部分的编写来实现的。
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的人一旦遇到挫折或打击就一蹶不振,或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整日里垂头丧气愁眉苦脸,一副穷途末路的模样。他们不知道人生没有永远的逆境,眼前的逆境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还有一些人一旦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把自己放在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整日陶醉在过分良好的自我认知中。殊不知,对于更大的成绩来说,既有的成绩也只是一个起点。结果,他们常常因为承受不了“高度”带来的晕眩而重重地摔了下来。
生命有限,人生的价值却可以是无限的,让我们把面临的逆境当做一个个新的起点吧。这样,我们就能从容地面对生活,真正做到宠辱不惊、得失泰然,在遭遇困厄时不失进取之心,从而振奋精神走出逆境,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拥有更加辉煌的人生。
6.逆境激发人才
逆境给人的成长制造了很多困难,长此以往形成压力,对人造成压抑,使人成长备受挫折。但是在《菜根谭》中却有这样一段叙述:“居逆境中,周身皆针贬药石,石氏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时,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糜骨而不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久处顺境,易生骄奢淫逸和惰性。而人在身陷逆境时,资源匮乏,精神压抑,成功欲望迫切,成才动机强烈,因此常常能够取得在顺境中难以取得的巨大成功。事实正是如此,豪门子弟多不成器。而出身贫寒者始终处于忧患之中,逆境使人别无选择,给人很大压力,而压力能激发出强劲动力。当然,这种动力作用,主要还取决于身处其中的成才者所采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这种动力能够激发人永不言败的志气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所以,一个人经历困苦磨炼、挫折和徘徊后,才能完成一次次的蜕变,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现实意义上的人才。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年轻时因领导黑人反对白人种族隔离制度被捕人狱,白人统治者指控他犯有“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的罗本岛上整整27年。罗本岛位于开普敦西北方向7英里的地方,岛上布满岩石,到处都是海豹、蛇,以及其他动物。曼德拉则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里,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锹挖掘石灰石,有时还要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而三名看守总是找碴儿欺侮他,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未改变反对种族主义,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新南非的坚定信念。1991年,曼德拉出狱并当选为南非总统,当年在监狱看管他的三名看守也应邀参加他的就职典礼,曼德拉还恭敬地向他们致敬。曼德拉博大的胸襟让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各国政要和贵宾肃然起敬。后来,曼德拉解释说,他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漫长牢狱岁月的悲惨遭遇给了他思考的时间,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超强的毅力来训练自己的承受能力。讲到获释出狱的当天,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磨难使他清醒,使他克服了个性的弱点,也成就了他最后的辉煌。
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她无法到学校里读书,便在家自学。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教书先生。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同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幺色顶》也已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长篇通讯,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80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同纳尔逊·曼德拉、张海迪一样,有许多人才都是从逆境中磨砺成长起来的。逆境对人才成长的确有诸多不利,然而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逆境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奇迹和成才、成功的机遇,逆境是激发人才成长的强劲动力。
7.变逆境为顺境
有一个女孩在一段时间内经常向爸爸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应付生活,简直要自暴自弃了。我觉得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已经超过我所能承受的极限,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她现在整个人都惶惶不安了,只想着要放弃。
她的爸爸是一位水平很高的厨师,他没有马上教育女儿,而是把女儿带到厨房。他先往三只锅里分别倒入一些水,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烧。不久,锅里的水烧开了。他往第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人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人的是碾成粉状的咖啡豆。他将它们浸入开水中煮,一句话也没有说。
女儿不明白爸爸的用意,非常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她的爸爸在做什么。
大约二十分钟后,爸爸把火关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人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人另外一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
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来问女儿:“你看见什么了?”
“胡萝卜、鸡蛋和咖啡。”女儿想也没想直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