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3年,卡塔赫纳城开始兴建,16世纪末开始修建城墙,与此同时,圣马蒂阿斯港的要塞也在波卡格兰德湖入口处建立起来,巴拉哈斯的圣费利普要塞、圣费尔南多和圣何塞要塞由紧密的铁链封锁相连,将这座港口变成了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要塞。
“圣佩德罗”遗址就位于卡塔赫纳城的市中心,这里迄今仍保存着原先教会和世俗的古老建筑群。
旧城的建筑物具有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建筑全是二层或三层,有厚实的墙壁,高大的落地窗位于底层,窗棂上的细铁条拼凑出各种图案,雕刻着各种精巧花纹的木制栏杆遍布于阳台之上,在每一户住宅外面,都有一方绿草如茵的庭院。著名的“宗教裁判所宫”就位于此地,这是一幢装饰富丽堂皇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在这座建筑物的内外都刻着人物和花草的精美图案。
圣克鲁斯-德蒙波斯历史名城
圣克鲁斯德蒙波斯历史名城,位于哥伦比亚的玻利瓦尔省,在首都圣菲波哥大以北约500千米处。这是一座建在两河交汇处的城市,其初建的目的是作为一个货物运输的中转站。随后逐渐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中建有大量的商业建筑和宗教建筑物。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圣克鲁斯-德蒙波斯历史名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卡塔赫纳是哥伦比亚一个重要的港口,它的商业物资要通过马格达莱纳河运到哥伦比亚内陆,由于在这之间没有一个中转基地,便使得德蒙波斯城的修建成为必须。又由于当地河水每年都会泛滥,使这个处于沼泽地带的城市极易受到破坏,这就要求城市必须修建坚固的堤防。于是位于马格达莱纳河和考卡河交汇处的德蒙波斯城便应运而生。
德蒙波斯的发展得益于“黄金水道”马格达莱纳河的推动,在该河岸边修筑的坚固堤防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砖砌的码头。后来,为纪念堤防的建成,人们还把临河大街叫做“阿尔巴拉达”,商业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街的两旁聚集着许多小店铺。梅迪奥大街是德蒙波斯的主干道,在18世纪中叶时,这里仍有3600多座砖瓦结构的建筑,这些建筑模仿西班牙的风格,并且采用了西班牙穆德哈尔样式的木结构天棚。
在建城的同时,西班牙人还修建了拉康塞普希奥恩教堂、圣方济各教堂和圣巴尔巴拉教堂。17世纪,在这些教堂旁边又建造了一些同名广场。当时,正值受压迫的土著印第安人奋起反抗压迫,因而,这些教堂又被当做要塞用来观察敌情,以防御敌人的进攻。
圣奥古斯丁考古公园
圣奥古斯丁考古公园,位于哥伦比亚的西南部的乌伊拉省。距首都圣菲波哥大西南约450千米。圣奥古斯丁遗址依山傍水,遗址内容大部分与石头有关,其中有些遗迹至今还是人们不能破解的谜团。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圣奥古斯丁考古公园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圣奥古斯丁文化的遗址散布于海拔约1200~2000米的塞特拉尔山区,全长1540千米的马格达莱纳河的源头也在这里。圣奥古斯丁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这里四季如春,降雨量多,沿着马格达莱纳河岸形成了一些比较大的村落。
圣奥古斯丁文化在18世纪进入繁荣时期。以墓地、石像和神殿为主的圣奥古斯丁遗址散布在方圆大约500千米的范围内。公元5世纪前后,圣奥古斯丁的艺术家们用黑曜石制成石斧,在玄武岩上雕刻出精美的石碑和石像,这都体现了他们非凡的智慧,但这些石碑和石像现在仅残存400多处,而且这些残存的石像完成于不同时期。前期的雕像作品线条极少,非常简单,而后期的作品则雕刻细腻,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另外,刻在石板或岩石上的浮雕也属于后期作品。这些作品装饰精美,形象逼真,与美洲大陆的其他文明相比,有着独特的内涵。
然而,关于石料的运输问题却始终是人们迷惑不解的地方,因为在古代的美洲大陆,人们并不知道使用轮子,而且公园附近也没有采石场。古人如何把那些沉重的巨石运到公园里,至今仍没有答案。
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
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位于哥伦比亚西南部的考卡省,距首都圣菲波哥大西南约300千米。这是一片考古价值极高的土地,也是一个风光优美的国家公园,当地居民的住宅、地下墓室、丧葬制度都非常具有地方特色。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铁拉登特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公元8世纪左右开始,直至14世纪结束,持续了近600年。铁拉登特罗文化继承了圣奥古斯丁文化,后来又被帕埃斯文化取代。
在山坡上开垦旱田的铁拉登特罗土著居民将住宅修建在人工夯实的地基上,这些住宅的墙壁非常奇特,先用玉米茎秆编结,再涂上黏土而成,住宅的屋顶,则以麦秸编成。室内设有隔间,中央放置火炉和睡觉用的长椅。村民们的工作以采集和渔猎为主,有时还种植南瓜、玉米、扁豆等作物,这时的土著居民已能把食盐从含盐分的温泉中提炼出来,同时,他们还把金属和贝壳作为货币与邻近部落进行商品交换。
铁拉登特罗岩石是中生代的白垩纪砂岩,岩性较软,特别适合地下墓室的建造。铁拉登特罗的地下墓穴深5~7米,就开凿于岩石之上,墓室大体上呈圆形或椭圆形,并建有阶梯。壁龛数目的多少和墓室面积的大小,可直接反映死者的社会地位,有的豪华墓室有7个壁龛,有的墓室直径达几米,这些都说明墓主的地位较高。在墓室的顶棚和柱子上都绘着复杂的纹饰。
铁拉登特罗实行火葬制度,陪葬的侍从数目随死者的地位的高低而变化,火化后侍从的骨灰撒在墓室的地面上。
十六、厄瓜多尔
加拉帕戈斯群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又名“科隆群岛”,位于南美大陆以西的太平洋上。这个群岛由9个大岛和众多的礁石群、小岛组成,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赤道线从群岛中间穿过。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加拉帕戈斯群岛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加拉帕戈斯群岛原是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1535年,西班牙人来到这里发现岛上栖息着大量世界罕见的巨龟,就取名“加拉帕戈斯岛”,意即“龟岛”。1835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来到这里,考察了这座岛屿,回国后,在其著作中,他对考察的该岛的情况和岛上的一些奇异风隋做了详细的介绍,加拉帕戈斯群岛从此名扬天下。现在,在群岛的圣克里斯托瓦岛上还矗立着一座为纪念达尔文而塑造的半身铜像纪念碑,人们为纪念他还把他研究过鸟类的岛取名为“达尔文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是由火山口喷发而形成的,群岛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火山锥,崎岖不平的地表堆满了暗红色的火山喷发物。一些由火山口形成的天然湖泊犹如镶嵌在火山顶峰的碧玉,晶莹闪亮。这个群岛虽然距赤道不远,但由于秘鲁寒流的影响,这里不适于终年高温多雨、植物繁茂的热带雨林的生长,只有一些仙人掌和灌木丛分布在其沿海地区;高大的树木生长在较高的山坡,树下铺满羊齿类植物。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着热带和寒带的动物,还生活着企鹅、海狮、海豹、变异飞鸟等多种动物。
基多旧城
基多旧城位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是一座山城。因为城里遗留着许多著名的历史建筑,而被誉为“安第斯大博物馆”。这里的教堂、修道院、赤道纪念碑不管是在建筑上,还是在美学史上都具有较高价值。1978年,基多旧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基多包括新城区和旧城区。旧城区位于南部,这里迄今还保存着古老的街道、房屋和教堂,这些具有西班牙和印第安建筑风格的建筑,极具艺术魅力。始建于1550年的大教堂更是完美地融合了波斯、阿拉伯和摩尔的建筑风格。这个教堂的回廊由灰石垒砌而成,高圆顶阁则以绿瓦铺盖,连其室内的装饰物也全用金箔镶嵌。外墙上用金箔镶嵌着城市创建者的姓名,围墙内是厄瓜多尔解放者苏克雷将军的墓地。教堂内还收藏着一些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的雕塑,因此使这里成为美洲“基多艺术学派”的宝库。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是南美最古老、最宏大的宗教建筑物,这个修道院包括一座大教堂、几座小教堂和几条回廊,修道院被称为厄瓜多尔的“艺术宝库”,里面珍藏着贝尔纳多-德雷加达尔的雕塑、萨马涅夫的绘画作品、卡斯皮卡拉的木刻精品。著名的梅尔世教堂也位于旧城区,在这座教堂内珍藏着基多最古老的钟。
位于城北24千米处的赤道纪念碑是基多最为著名的一个景观,此碑通高8米,用棕色花岗岩制成。碑身四面代表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一个南极朝南、北极朝北的地球仪摆放在碑顶,一条白线代表赤道环绕在地球仪的正中间,把地球分成两部分。
桑盖国家公园
桑盖国家公园,位于厄瓜多尔中部莫罗纳圣地亚哥、钦博拉索和通古拉瓦三省交界处,面积2720平方千米。公园内有世界上著名的桑盖火山。整个公园因为地处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许多珍稀的动植物都生活在这里。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桑盖国家公园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桑盖火山是世界上活动持续时间最长的活火山,由于这个国家公园地处赤道附近,阳光照射充足,而且这里有由火山灰堆积而成的极为肥沃的地面,因而这里的植物非常繁茂。桑盖火山海拔5410米,山势险峻,从山顶到山麓近4000米的海拔高度差使这里形成了厄瓜多尔所独有的景观。
在海拔800米的亚马逊低地有一个热带雨林,雨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有蜂鸟、巨嘴鸟,还有以体长达1米、羽毛色彩鲜艳美丽的金刚鹦鹉为代表的40多种鹦鹉,此外,这里还生活着很多猴子,有卷尾猴、松鼠猴、褐蜘蛛猴等,还有尖叫声能传到几公里以外的红吼猴。
在海拔2000~3000米处,云遮雾绕,森林密布,许多南美稀有动物就栖息在这里,如南美大陆惟一的熊科动物——眼镜熊即生活在这里,这种熊以草食为生,直立时身高超过2米,在树上筑巢。此地还生活着一种安第斯岩鸟,这种鸟的喙非常尖硬,完全隐藏在头部的羽毛里,鸟冠呈半圆形,鲜红欲滴,有“密林里的红宝石”的美称。
海拔3000米处的地带雨雾较多,这里生长着很多木本植物、苔藓、地衣、带有圆球茎和鸡冠状叶的菊科植物,这里也会时常出现秃鹰等猛禽,它们在伺机猎杀夜鼠和兔子。
十七、秘 鲁
库斯科城
库斯科城位于秘鲁东南的库斯科省。历史上这个城市曾对印加帝国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库斯科城也遭受了三番五次的被毁又重建的命运,所幸的是虽然几经风雨,但城中仍保留有大量有价值的遗迹。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库斯科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库斯科城海拔3410米,居高临下,崇山峻岭和葱郁的林木围绕在城市的四周。因这里气候宜人,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称。在克丘亚语中,“库斯科”意为“世界的中心”。
11世纪印加帝国初期,皇帝曼科卡巴克主持兴建了这座城市,后发展成为印加帝国的政治、文化及宗教中心。1533年11月15日西班牙殖民者攻破了这个城市,使之遭到毁灭的命运。后来,殖民者又重建了库斯科,但1650年的大地震使重建的城市又毁于一旦;随后,西班牙人又建立了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库斯科城,并逐渐把这里作为艺术中心;后来,首都利马慢陧兴起,库斯科因而渐渐衰落下去。
在城内,印加帝国时代的街道、宫殿、庙宇和房屋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在城中心的武器广场正中,一位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耸立在那里,广场四周则环绕着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广场东北是建在高耸的金字塔顶的太阳庙、月亮神庙和星神庙。左右对峙的蛇神殿和太阳女神大厦的墙壁遗迹位于广场东南。为迎接帝国军队凯旋归来的欢庆广场坐落在武器广场的西南,当地人把欢庆广场称为“库西帕塔”。陈列着印加帝国时期的陶器、纺织品、金银器皿和雕刻碎片等的考古博物馆位于这两个广场附近。城中还有.1692年建立的大学。而世界闻名的萨克萨瓦曼圆形古堡,则位于这个城市的3003K|高处,这里是举行“太阳祭”的场所。
马丘比丘历史圣地
马丘比丘历史圣地,位于古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城西北112千米的高原上,四周为崇山峻岭所环抱。海拔2280米的古城,两侧是600米的悬崖峭壁,下临湍急的乌鲁班巴河,地势极为险要。而在古印加语中,“马丘比丘”意即“古老的山巅”,这座历史圣地年代久远,但却在近代才被发现。圣地里保存着大量的文明遗迹。1983年,马丘比丘历史圣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马丘比丘古城建于印加帝国后期(1440~1500年),占地13平方千米,由于古城周围山高路陡,丛林密盖,1531~1831年统治秘鲁的西班牙殖民者一直未发现这个城市,直到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南美历史学教授海勒姆.宾加曼才发现了这个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