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东连云山区,越秋先生算是一代名医。他十五岁跟随湖南名医、长沙同康堂主范秉礼老先生学技,九年方出师门。回到山区后,即以精湛的医术、方正的人品赢得了甚隆的声名。民国十九年,他又与师弟黄谋一道,投身革命,在江西红色医院担当主治数载,使医术更为纯青,后因红军长征途中散失,才回到连云镇上坐堂开诊,悬壶济世。
越秋先生为人谨慎,把脉开方,总是斟酌再三,绝不草菅人命。因而等闲小恙、疑难杂症,无不方到病除。乡人感其救死扶伤之恩,托村中学究书“越人再世”牌匾相赠。接牌当天,越秋先生召集徒子徒孙,告诫说:乡民们把我比作古时名医秦越人,实是有愧,从今往后,我等唯有更加细之又细、慎之又慎,才能保住这个名节啊。
时光流逝,越秋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孜孜研读医文,细心诊断开方,总算是无愧于那块牌匾。而名医的称号,在山区也就愈来愈响亮。乡人有病,凡经越秋之手而未愈者,虽死无憾。
有一年春,越秋先生六岁的爱孙忽地得了一种怪病,脚肢肉腐、筋烂、肢端焦黑似炭烧,不能行立。越秋先生细细辩证论治,认为孙儿是脾肾阳虚,四肢失于温养,复感寒湿之邪,气血凝滞,经络阻隔,寒邪郁久化热,湿毒浸淫所至,遂以阳和汤治之。然开方服药数日,毫无起色,不由着急起来。他秘密召集所有徒子徒孙,一同会诊,结果看法不一,各执己见。越秋先生烦躁至极,打发走徒众们后,便一头钻进医古文和自己行医几十载所记的病札中,结果还是头绪难理。抬头望了那块“越人再世”的大匾,越秋先生不禁羞愧难当,赶紧收拾行囊,私下交待家人速速去请别的医生来诊治,自己则为了保住名节,躲往长沙。
家人遵嘱去请临县的另一名医,名医哂笑:越秋先生一代名医,未必还治不了爱孙的一个小病?家人忙满脸通红解释:适逢先生远行,未在家。名医才应诺前往。名医望闻问切一番后,笑笑说,不碍事不碍事。随即挥毫书方,令家人抓来煎好,然后全然不顾病儿手脚乱蹬,凶嚎死哭,用竹筷撬开其门牙,一勺勺灌服下去。一连数日,天天如此。病儿母亲看到小孩其状甚苦,心痛欲绝,数次央名医停下,名医却不理睬,若无其事,照样操作。七天后,病儿的脚肢便结痂了,又过了几天,痂落新肉长出,名医笑笑说,好了。随即离去。
越秋先生闻讯后匆匆赶回,看到康复的孙儿,不由长长嘘了一口气。
他急切地要家人把名医的药方拿来,一看,却是阳和汤,与自己先前所开并无任何差别。不由大疑。这时媳妇战战兢兢过来向他认错,原来媳妇见儿服药痛苦,偷偷把药倒了。他以为公公会另有高招治好的,没想到弄成这样,她求公公原谅她的大错。越秋先生听罢,摇着头说,大错在我,大错在我啊。随即,他让家人把那块“越人再世”的牌匾取下,换上他亲笔写下的“慎耕杏下”的中堂。中堂贴得端端正正,越秋先生左看右看,却总感觉它似乎贴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