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胖少年是贾富贵的儿子,大的叫贾青云,小的叫贾升官,今年都十五岁,继承了他父亲的优良基因,长得比一般的孩子都胖一圈,王勃毫不怀疑他们会长成贾全那副肉山的模样。
本来以他们祖辈是商籍,他们不能入蒙馆读书,参加童试,但自从三年前贾家酒坊变成官坊,他们一家人由商籍变成了士籍以后,他们就有资格入学参加科考了。
只是从每学期蒙馆考试成绩都一塌糊涂这点来看,他们能不能过童试都是个问题。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他们上学的时候已经十二岁了,一般人六岁就可以进蒙馆,他们晚了将近六年。
似乎也意识到他们不是读书的料,贾富贵就不为难他们了,直接让他们早点考试滚蛋,作为商人他觉得让这两小子把七八年的时间浪费在蒙馆,实在划不来。他之所以让他们这么大了还进蒙馆,就是为了混个读书人的身份,好与他们家的士籍相匹配,免得背后被人说闲话。
“诸位见谅,小儿来晚,实不应该,等童试过后,某在怡红坊请客谢罪,现在我们一起进考场吧。”王勃下驴,作揖歉意地说道。
“这还差不多。”两兄弟这才满意了。
王勃、牛大、梁文广、何乃才、贾青云、贾升官六人随即跨进贡院大门。
在他们进去的时候,兔子躲在石狮子后面偷偷地望着王勃的背影。
就在他愣神的时候,一只手忽然拍在了他的肩膀上。
“五娘,你让某好找。”
兔子一惊,回过头,却见是自己的丫鬟,这才放下心来,没好气地道:“你鬼叫个什么,翠儿,差点把儿吓死,你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翠儿吐了吐小舌头,悄悄地说道:“快回去吧,五娘,娘子方才发现不见了《琵琶行》,正要拿你试问,见你不在,就让某来找,幸好你在这里。”
五娘顿时慌了神,她忽然想起昨晚上她将阿娘珍藏的《琵琶行》拿了出来,在闺房里痴痴地欣赏,一觉醒来,想起今天正是王勃参加童试的日子,匆匆梳洗打扮后出门去了,一时竟把这事忘了,《琵琶行》还放在她的闺房里呢。
她赶紧跟着丫鬟回家去了。
王勃进去以后,被门口的武侯拦了下来,经过严格地搜身之后,发现身上没有藏着考试答案或提纲的夹带,并且有梁文广这个廪生作保,这才把除梁文广之外的王勃五人放了进去。
“大师兄,我等这便进去了。”王勃拱手道。其他人也拱手,牛大也依葫芦画瓢拱了拱手。
“那好,某就送到这里,祝你们都高中。”梁文广拱手祝愿道。
“这是什么?你居然敢把试题写在上面,来人,把此獠押送刑部严办。”这时,旁边的一个武侯从一个考生衣服夹带里收出试题,立刻命人叫他押送下去严办。
“啊,不……不要,放过某吧,某不是故意的,求武侯开恩,再给某一次机会……”
王勃摇了摇头,朝贡院里面走了进去。在哪里都能碰到徇私舞弊之徒,在他看来,作弊无可厚非,也算是一种生存手段,只要不被抓住,那就是你本事;若被抓住,只能怪自己手段拙劣。
贡院考棚全是木板房,而非砖瓦房,这样就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很容易着火,一旦着火,一发不可收。对此,王勃也无可奈何,公家要节约成本,他能怎么办?
因为他们来得比较晚,地段好的考棚已经被占用完了,只剩下一些采光不怎么好的考棚供他们选择,并且位置都没有挨在一起。
王勃拍了拍牛大,又跟其他人相互祝福了几句,就独自找了间考棚坐了进去。
当所有的考生都坐进了考棚,按照规矩,就要把贡院大门锁上,称为“锁院贡试”。
龙门县县令年过四十,头戴乌纱帽,身穿正七品绿色官袍,颌下留一撮黑须,面相敦厚,身材有些发福,坐在主考官位置上,手上端着一壶茶,虽然悠闲地在喝茶,眼睛却在时刻注视着考场的动静。
“嗯?那边怎么吵吵闹闹的?发生什么事了?”县令放下茶杯,问身旁的县尉道。
县尉正要发话,却见一个武侯急匆匆跑过来,禀报道:“报武县尉,有个考生因为身材过于高大,将考棚挤破了,他左右相邻考棚的学生因此事跟他争吵,被他打伤,恐怕不能继续参加考试,并且几个武侯上去拿他,也被他打伤在地,起不来了,请武县尉指示。”
武县尉一愣,这是什么事?历经这么多年的童试,第一次听说这种奇事。
“韦明府,你看这……”武县尉为难地看着韦县令道。
“走,我们去看看。”韦县令沉吟了片刻后说道。
两人来到事发地点,平眼看去,嗬,好大的一条汉子,只见他身高九尺,宛如一头站立起来的大象,雄壮无比,咆哮间,几个武侯就被他打翻在地,其他武侯只敢围着他,不敢上前,周围考棚里的学生都被吓得瑟缩一旁。
“大胆,你是什么人?竟敢擅闯考场,——你们都没吃饭吗,十几个人都拿不下他?赶快给某擒下他!”武县尉怒喝道。考场秩序和安全本就该他管,竟然让人闯进考场捣乱,面子大大的不光彩。
“且慢!”就在那十几个武侯准备硬着头皮拿那大汉的时候。一个看起来十五六岁翩翩少年张开双臂挡住了他们。
“你是何人?”武县尉双目一眯,问道。
“回郎君,学生王勃,此人乃某义弟牛大,并非歹徒,而是考生,此事因他身材而起,非他有意捣乱,他性情暴躁,但若非他人激怒,断不会动手,请郎君明鉴。”王勃说完,一揖及地。
“你就是王勃?那个曾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王家神童王勃?”韦县令讶然道。
“回郎君,正是在下。”王勃又对他揖了一礼道。
韦县令恍然,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看来这的确是个误会,那好,就不依法严办了,只是他扰乱考场,打伤武侯和考生,确实不对,那就剥去他此次考试资格,逐出门外。”
王勃闻言,心下松了一口气,这算是最好的结果了,反正对牛大而言,考试不考试都一样,只要不被下狱就行。
“多谢郎君,——牛大,还傻站着干什么?还不快谢过郎君!”王勃谢过韦县令后,对牛大呵斥道。
牛大挠了挠头,走过来,并没有按王勃的话作揖,而是直凛凛地站在那里,样子还很委屈。
“你这家伙,打架还有理了,若非郎君宅心仁厚,你从今天开始就吃不上饭了。”王勃没好气地道。
吃饭那可是大事,吃不上饭那就等于要了他命,牛大只好嘴巴一瘪,依言草草作了个揖。
王勃不禁苦笑。
韦县令不以为意,对王勃说道:“王勃,你好好考,某很看好你,不要因为这些俗事耽误了考试。”说完这句话后,韦县令就转身离去了。
“你们还站在干什么?还不将他赶出去?——你们这些考生也不想考试了是吗?还不回考棚里去?”临走的时候,武县尉冷着脸喝道,还很有深意地看了王勃一眼。
“韦明府,那王勃虽被武后钦点为神童,也确实有些才华,但也不需明公如此偏袒吧?”路上,武县尉问道。
韦县令瞄了他一眼,笑道:“你想想某姓什么?又想想武后被立诏为皇后那日殿上发生了什么?如果你能想清楚,就自然知道答案了。”
武县尉看着韦县令的背影,一双三角眼微微眯了起来。
王勃重新坐回了考棚。考棚里放了一个火盆,木板搭成的考桌上插着三支蜡烛,除此以外就没什么东西了。
接下来将毛笔、笔山、砚台摆上考桌,就坐等发放考卷了。
当考试开场的鼓声响起,计时的香被点上,韦县令依礼当堂开卷,命几位副手将试卷一一发放下去。
唐代童试分三场,第一场考帖经,第二场考杂文,第三场考策问。每场考试时间为三支蜡烛燃尽之时,也就是一个白天加半个夜晚。唐代科举考试专用蜡烛尺寸是有规定的,所以完全不用担心燃不到那个时候。
首场帖经,并不难,只要四书五经学得好、背得牢,完全不是问题,所以这一科对于记性好的考生来说只是送分的。
第三场策问,相对较难一些,就是对时下或者过去的热门时事以议论文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论点,写在试卷上,只要论点找好,引经据典,文采不错,那就是获得高分的节奏。但往往考生就败在立论点上。
至于第二场杂文。杂文泛指诗、赋、箴、铭、颂、表、议、论,但发展到现在,杂文以诗赋为主,也就是说,考杂文即考诗赋。似乎只要诗作得好,赋作得好就没问题;但问题就在于“作”上。
作诗赋可没那么简单,恰恰相反,它是三场考试中最难的一关。
四书五经你固然能倒背如流,议论文你固然能写得鞭辟入里,但是诗赋,你未必能作得好。
从大的方向上说,诗赋题目取材广泛,时政、景物、传说、儒家名言皆可入题,非博学多才之士,难成佳作。
从细的方向上讲,诗赋要求格律,要求押韵,要求组句经典、意境悠远,这里面的学问很大,非帖经、策问可比。
这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最难的一场考试,但对于王勃来说,却游刃有余。
熟背唐诗三百首,就能在大唐横着走,这句话不是吹的。
王勃打开试卷,只见长长的试卷上几乎全是填空题,最后一题是作文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看到这个填空,王勃就满脑子黑线,这种过去的小学生学的课文也敢拿出来考?
到最后,又问这篇文章说明了孔子……态度,
王勃无语,提笔一挥而就:这篇文章说明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的教育与学习态度,文章还表明了就连孔子也有不知道的学问,所以学无止境。
当然,王勃用的是文言文格式。
第一场帖经,通篇填空题对于王勃这样两世为人,把四书五经烂熟于胸的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只是最后一道作文题有些麻烦。
作文题要求以龙门山水人文写一篇记。
王勃酝酿了片刻,遂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拿出来,做了修改。
注:在初唐前期,考试科目中没有诗赋和杂文,只有策问,直到中唐后,才规定第一场杂文,一诗一赋;第二场帖经;第三场策问。
但为了剧情发展,幽人只好篡改事实,请大方之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