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人们都以为她的死是因丧子而悲痛绝望,谁也没有想到这其中还深有隐情。婆婆也把这事咽在肚子里,不敢让人知道。
不久这个医生就死了,紧接着他的儿子也死了。他的家被一场意外的大火烧个精光,什么也没留下。他的妻子流落青楼以后,偶然把这段经历讲给了相好的嫖客。
纪晓岚的笔记中很多这样的故事。
乾隆统治后期,吏治腐败,贪污盛行;国库空虚,财政拮据;军备废弛,镇压乏力;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这一切标志着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苦心经营的强盛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但乾隆帝不承认他的统治出现了危机,至少表面上他不承认。他甚至认为自己留给子孙的仍是一个强盛的大清。但一些理智的大臣却没有跟着乾隆一起发高烧,乾隆手下的百余名显贵高官没有几人好好地坐下来反思一下整日活在一个灿烂的梦境之中,能够反思并倡导改变的大臣整日只有忧心忡忡。长期担任首席军机大臣的阿桂就有一种危机感。他曾就清朝所面临的即将到来的财政危机,提出了节省开支的主张。但乾隆却要“施恩”于民,欲在他归政之前不惜经费,以粉饰太平,炫耀盛世。阿桂曾就山东巡抚国泰名声不佳,建议撤换,乾隆却以“国泰察吏过严,诸事认真”,认为是属员忌恨而谗。阿桂只能从命,却不能不对日渐深重的危机而忧心如焚。
嘉庆二年(1797年),阿桂在临终时曾感叹说自己虽贵为首辅,却也难在皇帝面前讲出自己的心里话。而且,直到卧病在床的弥留之时,他仍然是积郁满腹,惆怅盈心。盼望着能在临终之前,见到嘉庆亲政,好一吐心声。
遗憾的是,他最终也没能如愿。但却不难看出,乾隆在当时是多么的固执与自负。他对群臣的钳制,已经到了无所不能的程度。
纪晓岚也同样如此,这何尝不是时代的悲剧啊。
在现实世界里,纪晓岚尽管经过种种努力,追求幸福适意的人生,但与他的理想追求,毕竟还有距离。在那个专制的社会里,他只好自己构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借以抒发他的真情实感,排解忧绪沉思。
纪晓岚曾有诗写道:“前因后果验无差,琐记搜罗鬼一车。”这是他在写《阅微草堂笔记》后所留下的诗句。不过,纪晓岚晚年也确实与鬼神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部《阅微草堂笔记》记下了多少个鬼怪故事啊!仿佛就是,为了塑造一个鬼神世界。那么纪晓岚为何会如此钟情于这样一个虚幻的所在呢?
《阅微笔记》遗失之谜
乾隆四十年十一月,纪晓岚等人奉旨编纂《明朝殉节诸臣录》。它是由乾隆帝亲自创意设计、摆出来给大清臣民——特别是汉族臣民——观赏的奇异道具。这部书共十二卷,记载了明末死于抵御清兵入关的将官士民和被李白成、张献忠等农民义军杀死的明朝官吏的事迹,每人一篇或数人一篇,短者不足一行,仅仅十几个字,长者也不过百言,的确简略得很。而乾隆帝炮制此书的目的,并不像他自己表白的那样:“明朝殉节诸臣,各能忠于所事,不可令其湮没不彰。”而是为了——说得更直截了当一些——收买人心。新主子所以肯这样做,是以实力为基础、做后盾的,当然是坐稳了皇位以后,才有余力顾及于此的。然而,此时此刻,却突然跳出来一个傻得可爱的左都御史张若桂,竟要“行文各省、各督抚,再加采访”,这无异于又一次要在全国各省煽起一场反清浪潮,乾隆帝怎么能够答应。这位张御史真真是认真得可以,迂腐得也可以。他忘了,凡事终须有个度。乾隆帝只让臣子们在“舞台小天地”里假戏真做,张御史却要到“天地大舞台”上去真杀实砍,那怎么行!而纪晓岚等人可谓善体圣心,虽是奉旨编纂,并不急于攒赶日程,悠悠搜罗,细细磨勘,前后历经十五个年头,直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方将此书编就恭呈御览。须知,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和洋洋百余万言的《历代职官表》,仅只各用了十余年时间,而六十余万字的《河源纪略》,则只用了两年,此区区十几万字的《明朝殉节诸臣录》,竟花费了十四年的光阴。况且,书成之后,错误不断,卷三、卷四、卷五、卷八、卷十一统计死难人数均有差错;同一个数字,卷首、卷尾竟不一致。真不知这些进士、翰林们的智商何以如此之低,竟连三四位数的加法都算不清楚。从编写者们对待此书的态度,也可推断此书在他们心中的分量。这同乾隆帝在每卷末页都钤以“乾隆御览之宝”的认真,真是相去甚远了。
世间的事物,其表象与真相往往不同。很少有人透过表象看真相,多半只满足于浮光掠影的表象。纪晓岚善体人心,是颇具功夫的。他常常能够揣摸出别人不能揣摩出的话外之音和字后之义,且身体力行。
纪晓岚的精明惹恼了一些人。
这部倾注了纪晓岚多年心血的《阅微笔记》后来竟失落了。原来纪晓岚才华出众,深得乾隆宠爱而遭和砷嫉恨,把他视为威胁自己权位的政敌,处处钳制他,寻找谋害他的把柄,并在《四库全书》的编纂处安插了耳目毕庸。纪晓岚的那部私录的秘册《阅微笔记》恰被毕庸窥知,于是密报和坤。
纪晓岚处于危险境地中,幸有一位名叫王丁的义士,凭着一身轻功,赶在和砷搜抄之前的一个深夜,潜入文津阁,把这部《阅微笔记》取出秘密隐埋在野外双塔山上。纪晓岚避去了一场灭门之祸。但是后来亲自藏秘的王丁死去,这部《阅微笔记》孤本再也寻找不到了。现在流传下来的《阅微草堂笔记》是《阅微笔记》失落之后纪晓岚追忆重写而得的。断断续续“追录见闻,忆及即书”,积十年才成此书,但所记事迹中史料还不到原笔记的十分之一,内容远不及原笔记丰实,全书仅以记述狐鬼神怪为主,由于文笔淡雅质朴,深受封建士大夫们赏识。据说每脱一稿,就被竞相传抄,在上层社会广为流传,一时竟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相媲美之盛誉。《阅微笔记》的失落,无疑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凡注意于清史研究的人都道,乾隆在他组织编修《四库全书》和弘扬中华文化幌子的背后,另有一个阴险的目的,这就是“寓禁于毁”,借“修史”之名来行其毁书的目的。
纪晓岚敢于反其道而行之,冒着杀身之祸,力图保存其中一些珍贵史料,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勇敢的行为。就天理与人欲的关系而言,纪晓岚认为理就在欲中。宋明理学家的一个基本观念,是将天理与人欲视为对立,要体现天理,就必须排斥人欲。纪晓岚认为这无异“以理杀人”,“理者,存乎欲者也。”、“理者,情之不爽失者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主张以情来统治理。他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和魏、晋时的知识分子一样,把理论在行为中付诸实践,其放荡与旷达,与阮籍、嵇康有神似之处。
,纪晓岚,平生有三大嗜好,即吃肉、抽烟、听书。每当朝事完了,轻闲时:他总是要到八大胡同说书场子走上一趟,或听上三言两语,或喝上几杯清茶,’倒也清幽自在,解却一心的朝事烦闷。嘉庆八年六月,是纪晓岚的八十大寿。阅微草堂修葺一新,大门上镌刻着两副对联。一是刘墉题写的:两登耆宴今犹健;五掌鸟台古所无。刘墉的这副联相当出色,将纪晓岚一生的两项殊荣写了进去,称赞了他在乾隆五十年、六十年两次出席了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并有从乾隆五十年到嘉庆二年,纪晓岚五次专任或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殊荣,这种经历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只有纪晓岚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