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黎民伟与黎北海兄弟的电影成就,从史料上看,黎民伟的“香港电影之父”的称号是香港电影界普遍认同的。2003年11月,黎民伟诞辰110周年,广州举办的“寻找黎民伟的足迹”图片文献展中也展示了大量珍贵资料,2001年还有一个叫《“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的纪录片采访了许多老电影人、电影学术界人士、电影制作方,展示了许多民间的珍贵收藏,比较有说服力,黎民伟的“香港电影之父”的称号是难以撼动的。1923年黎海山、黎北海、黎民伟三兄弟发起创办“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开创了香港电影新纪元,这是黎氏兄弟们为香港电影业作出的巨大贡献。电影是集体协作的产业,个人的光环是建立在许多人淡泊名利的奉献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黎氏兄弟的奠基,就没有香港电影的现在。把黎氏兄弟合称为香港电影的拓荒’者或许更为恰当。
1918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民族电影工业击出重拳
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专门的电影制作发行部门活动影戏部.标志着中国电影制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于之前“亚细亚公司”的外资背景和“幻仙公司”的投机性质,“商务”活动影戏部自资经营,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规模,有比较明确的制片设想和管理制度.它的成立是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经营的开始。对比1905年丰泰照相馆里的“玩票”之举,13年后的中国电影已经登堂入室,人们开始发现电影产业的力量。
徘徊在教化与工业之间1917年,因着一个偶然的机缘,商务印书馆得以以一个较低的成本进入电影业。商务的创办者一开始显然并没有要在电影本身开创大局面的野心,他们不曾想到自己会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当他们的电影事业终于发展起来的时候,他们肯定也没有想到,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企业,商务印书馆会在电影领域败退得如此彻底。
和现在电影业的全球化趋势没有两样,上世纪初的中国电影业一开始就呈现出国际化姿态,国外影片是电影的绝对主流。不过并非所有的电影投资者在中国都有利可图,商务印书馆就是从一个接近破产的美国片商手里买下了它的第一批电影设备,并由此走进电影业。
商务电影的这个戏剧性开始可以给它的整个电影生产历史作一个很好的脚注。1918年商务活动影戏部成立,很快就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的一个重镇,陈春生、任彭年、杨小仲等一批当时最优秀的电影入成为商务电影的中坚力量。当时的商务,以“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品,冀为通俗教育之助”、“表彰吾国文化”为宗旨,生产了风景、时事(新闻)、教育、古剧(戏曲)、新剧等各类电影数十部,一时成为民族电影兴起的一面旗帜。
商务印书馆由夏粹芳、张元济等人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出版机构,以普及文化、昌明教育为宗旨,电影活动作为商务的一个分支,也保持了这个传统。不过商务高层虽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但也深知电影作为新兴的表现形式,新剧才是电影发展的正途,不过如何在新剧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容,显然让商务人伤透了脑筋。1920年摄制完成的新剧《车中盗》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并且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类型片,不过商务高层对此却未必满意,在他们看来,《车中盗》不过是一场无聊的闹剧,对“通俗教育”并无助益。
电影业本身的大工业特征早已确定了电影作为娱乐产品必须以大众为对象,其他的艺术电影、教育电影向来举步维艰,不光在电影已经诞生100年以后的今天如此,其实早在商务时代,前辈们就已经为此焦头烂额了。真正能够带来利润的娱乐片不是商务的经营方向,于是在1926年,商务最终将活动影戏部独立出去,组成国光影片公司,商务的电影活动就此终结,而国光也在一年之后宣布停办。1932年,在日寇的炮火中,商务的电影拷贝和商务的几乎所有文件一起毁灭,商务在电影业的最后痕迹就此消失,对于固执坚持教育路线的商务电影来说,这样的退场或许最为合适。
商务经营电影的时间不长,却成绩斐然,出自商务的杨小仲、任彭年等更成为著名的电影导演,而起于破产的美国商人,终结于日本炮火的商务电影,更是把电影在社会与工业之间的永恒挣扎留给了将来。
《车中盗》——最早的类型片从现在的眼光看,《车中盗》这部短片可以说是商务印书馆当时拍摄的影片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它已初具类型电影的雏形。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今后的武打和侦探电影。
电影改编自当时流行的美国侦探小说《焦头烂额》中的一章,与后世的侦探片相比,情节并不复杂:两个刚刚出狱的盗贼无力谋生,在火车上行窃,并将赃款藏匿在地窖之中,大侦探倪歌德在一个卖花女的帮助下最终破获此案。
这部侦探片受到观众的欢迎,并且从此为电影确立了一个方向:娱乐观众。几年之后,《车中盗》的导演任彭年拍出了长达13集的武侠巨制《关东大侠》,不但成为第一位武侠片导演,更把娱乐精神推向了极致。晚年的任彭年在香港导演粤语片,拍出了一大批娱乐大众的“侠女影片”,对香港电影的娱乐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920年《春香闹学》、《天女散花》
梅兰芳舞出古剧新章
早期电影创作在探索独特的叙事方式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进~步与传统戏曲结合。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的5类影片中专门有一类“古剧”,即翻拍戏曲。1920年,《定军山》拍摄之后15年,对电影很感兴趣的梅兰芳受“商务”邀请,拍摄了自己的两部代表作《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在这两部影片中,戏剧与电影技术结合的天平开始偏向电影一方。戏曲片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电影饮誉海外的国粹。
梅老板不是“票友”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定军山》片段,成为中国电影的开山始祖。中国的第一部影片,选择京剧题材,尽管有些偶然,但就当时社会上的风潮来说却也完全可以理解。如今的所谓“古老、高雅”的民族艺术,当时却是最通俗最流行最大众的娱乐。当时的京剧名角们所受的欢迎和待遇,比起当今的著名影视歌星也绝不逊色,甚至还犹有过之。
而梅兰芳就在拍摄《定军山》的第二年开始登台演出,也算是与中国电影一同成长、成熟的艺术家了。所以,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邀请梅兰芳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就显得理所应当。
把京剧拍摄成电影,在拍摄《定军山》的15年以后,就不再是原来谭老板耍个刀花那么简单了。尽管当时还是无声电影时期,但各种外国影片和国产剧情短片已经变得比较普遍,单是技巧性的记录,已经不能满足观众。当时的中国电影,几乎还没有“导演”一说,所以有着成熟舞台经验的梅老板也就成了“梅导演”。
不能说梅老板当时拍摄的这些京剧影片能对中国电影产生多大的影响,但确实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春香闹学》中春香出场以特写镜头拉开,舞台布景结合实景拍摄,《天女散花》中音乐、唱词、舞蹈与机位的配合都是电影拍摄初期的有益尝试。据说有影院放映《天女散花》时,把唱片同期播放,居然有如临舞台”的现场效果,也算是提前试验了有声片。
京剧与电影,粗看关系匪浅,但其实差别真是大得很。
京剧的表演程式,大都是依托虚拟的场景和环境而生成,尽管早期电影布景方面比较粗糙,但基本方向还是依靠现实感很强的场景和环境。京剧中一幅幕布可以是千里江山。也可以是丈许庭户,马鞭当马、令旗当车,如果失去了对这些虚拟场景道具的认同,那很多优美的舞蹈动作都失去了实用的基础。梅兰芳在这些早期的京剧影片中,所做出的尝试,已经超出了一个京剧演员的职责,而是进入到一个有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发展眼光的艺术家的层次。《春香闹学》中的“游园”一本中,梅兰芳将京剧舞台上所没有的“暗场”真正在银幕上表现出来,不仅租用真实园景拍摄,而且增加了荡秋千、拍纸球等细节,大大增强了人物}生格的表现。
梅老板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对电影这一新生艺术形态的浓厚兴趣,为舞台表演转换为影片表现花了一番心思,这与当年谭老板六十大寿的“玩票”性质不可同日而语,二者态度上的差别正显示出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正进入了一个被“认真”对待的时期。
古今中外荟萃的奇景“我第一次拍电影是在1920年。那年春末我带了剧团到上海在天蟾舞台演出。上海商务印书馆协理李拔可先生和我熟识,有一天他约我到‘小有天’(‘小有天’是福建菜馆,开设在三马路)吃饭,席间李先生谈起:‘商务印书馆的电影部,新近从美国买来了一部分电影器材。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拍两部戏玩玩。’我说:‘拍电影我没有经验,但是我想试试看!’在座的朋友都怂恿我拍电影,我也跃跃欲试。大家就商量拍什么戏。有一位朋友主张拍《天女散花》,我自己提出拍《春香闹学》。因为这两出戏身段表情比较多,大家都认为拍电影很相宜,就这样说定了。
此后,我就白天拍电影,晚上演戏。开拍的时间是五月中旬,拍摄地点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商务印书馆印刷所附设照相部的大玻璃棚内,面积不小,设备也还算完善。拍的是无声片,并没有正式导演,由摄影师指定演员在镜头前面的活动范围,至于表演部分,则由我们自己安排。
春香假领‘出恭签’去逛花园,在舞台上是暗场,到了电影里变成明场了。我在花园里的草地上做了许多身段:打秋千、扑蝴蝶、拍纸球等等,不过都很幼稚,因为没有打过秋千,站到架子上去不敢摇荡,倒也合乎小春香的年龄(戏词有‘花面丫头十三四’句)。这几个镜头是照相部借用一座私人花园——淞社拍摄的。花园的建筑是中国式,好像是一所祠堂的样子,我记得春香领了‘出恭签’走出来的时候,感觉到书房的门十分高大,不甚相称。花园里一片平坦的大草坪,也是中国古代园林所没有的。花园墙外有洋房,洋楼的窗户里还有人探出头来看我们拍电影。当时有人说:‘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套萃的奇景。’最后,春香同杜丽娘又经过花园走回闺房,这出戏就结束了。”梅兰芳的“电影外交”1930年1月,梅兰芳率剧团赴美国演出。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为他拍了有声影片《刺虎》。由于晚上有演出,只能散戏后午夜两点起在剧场拍摄,整整拍了一夜。这是梅兰芳,也是我国第一位演员拍有声电影。
影片在美国上映时,震动影坛。
再访洛杉矶时,喜剧大9币卓别林、著名武侠明星道格拉斯·范朋克、女星玛丽·璧克馨均引梅兰芳为艺术知音,范朋克与璧克馨夫妇还专门邀请他与剧组成员赴自己宅中小住。美国南加州大学及百慕大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的荣誉,这在当时中国是罕有的,也是中国戏曲演员最早得到的学位。以后世人便尊称梅兰芳为梅博士。
1934年3月,梅兰芳访问苏联,适逢明星影片公司周剑云及胡蝶应邀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剧团在结束正式演出后,又接受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邀请,拍摄了舞台纪录片《虹霓关·对枪》。影片由苏联影坛领袖人物、《战舰波将金号》的导演爱森斯坦亲自执导。影片完成后,梅兰芳和爱森斯坦成为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