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亦真亦幻的天皇传说
在各种抗日题材的电影中,我们动不动就看到日本士兵高呼“为天皇尽忠”,然后呼啦一下切开自己的肚皮。感觉天皇在日本的地位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他应该像中国古代的皇帝一样大权独揽,拥有绝对权威。但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在日本历史的大多数时期(包括今天),天皇并不是实际的统治者,而是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的。
大约在中国的秦朝时期,日本首领叫做“王”或“君”,当时日本既没有统一,更没有天皇的称号。大家都是各个地方的小诸侯、小贵族,只管理自己的一方百姓。
公元592年至1192年,是日本古代天皇制的确立和发展时期。也就是在这600多年间,日本的天皇才真正具有了统治之下的最高权力。天皇对日本国民具有生杀大权,对其他诸侯大名也拥有绝对的领导权。
那时候正是中国的唐朝时期,天皇政府努力学习唐朝的一切制度,建立起具有日本特色的律令制度,对内实行中央集权,天皇的权力到达历代以来的顶点。但这个时期也仅仅是日本天皇千年来唯一具有真正权力的时期。后期,天皇不再亲自执政。掌权的是太子,叫做摄政,如果是外戚控制朝廷就被称为院政。
那么天皇的叫法是怎么来的呢?据说第一个倡议使用“天皇”称号的是7世纪的圣德太子,也就是积极派“遣唐使”出访中国的那位。
圣德太子在推古女天皇二年即开始摄政,摄政时间长达30年之久。公元607年,圣德太子曾派遣使者与中国的隋朝往来通好,在国书上圣德太子写了这么一句话“东天皇敬白西天皇”,从此以后中国人和日本人同时开始称呼他们的领袖为“天皇”。其实这个来历多少有些文不对题的意思。按古文的念法,这句话的原意不是“东边的天皇”和“西边的天皇”,东天和西天应该连在一起读,是一个双声词,意思是东边的皇帝和西边的皇帝。表示皇帝称呼的只有那个“皇”字,而没有“天’?什么事。但也许日本人当时的汉文水平也就这样吧,中国人也没太当真,隋炀帝给圣德太子回的国书里面就开始直接称呼对方为“天皇”,就这么着,你也叫我也叫,天皇就这么给叫出来了。
公元645年,以中大兄皇子为首的革新派发动政变,进行大化革新,标志着日本古代天皇制的正式确立。天皇采用中国唐朝的政治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天命归一,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同时通过颁布各种法律打击原先的大贵族,迫使他们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太久,到10世纪左右,政权被皇室的外戚藤原氏垄断,皇权从此开始旁落,此后一直到明治维新之前,天皇的权力逐渐过渡到幕府将军手中。1192年,源赖朝获得朝廷任命的征夷大将军称号,首创幕府,史称“镰仓幕府”;1333年,在后醍醐天皇的默许与暗中支持下,宫廷贵族推翻了镰仓幕府,天皇将年号改为建武,历史上称为“建武中兴”;3年后,足利尊氏发动兵变,击败天皇为首的贵族集团,占领首都京都,后醍醐天皇被迫逃亡吉野,足利尊氏开创了室町幕府。从此日本出现了幕府与天皇两个朝廷对峙的局面,史称日本的“南北朝时代”。1392年南北两个朝廷进行谈判,由于天皇的实力不足以与足利氏抗衡,最终由室町幕府统一了全国。
在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时代,天皇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日益虚弱,但在形式上仍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国家政令最后都需通过天皇发布政令实施,不过只是一个类似傀儡的摆设。真正发号施令的是幕府将军。此时日本天皇住在京都,不仅毫无实权,而且生活艰苦。
一位现代学者曾指出:“天皇实在是一个贫弱的小大名。”明朝时期中国政府与日本往来时,直接打交道的都是日本的幕府将军,而不是什么天皇陛下。
1 467年爆发应仁之乱,此后至1 568年出现一个长达百年的群雄割据时期,这就是日本的战国时代。跟中国一样,各个小诸侯国明争暗斗,战乱不息,老百姓生活困苦,怨声载道,爆发了“国人暴动”。
战国时代天皇被排斥在政治之外,但各诸侯认为天皇是统一日本的君主的子孙,而且尊敬天皇并拥戴天皇以利自己统一天下。在战国纷争中,德川家康最终笑到了最后,他打败了各路诸侯,统一全日本,在江户建立起德川政权,战国时代终于结束,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日本全国。
在战国时代,天皇还多少拥有一些皇室的尊严,各路诸侯推天皇为共主,类似中国的西周时期,周天子名义上拥有天下,诸侯国还有进贡。
到了德川幕府时期,幕府公布《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详细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贵族的权力和行动。《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明确规定,天皇“以学问为第一”,无须过问国事,凡官员任命、天皇的出巡等均须征得幕府的允准。唯一保留天皇权力的只有第八条“天皇有权按本朝先规决定年号”,天皇的权力被极大地弱化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天皇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只有决定年号的权力,其他权力被完全剥夺,什么事都不能做。天皇成了彻头彻尾的傀儡。
不过,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万事万物,有利必有弊,反过来说有弊也就必有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皇失去权力上千年,但如今的日本,幕府早己远去,只有天皇这一最古老的政权形式得以保留下来。那么天皇的大权旁落的“利”又体现在哪里昵?
其实天皇的大权旁落未必就不是好事,天皇不掌权,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政治纠纷,在残酷的政治争斗中能够处之泰然,不会威胁到任何一个争夺权力的贵族。对有实力的诸侯大名没有形成实质上的威胁,也就没有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天皇体制能一直保留下来。
不像中国的皇帝,一旦被有实力的诸侯掌握实权,往往面临的结果就是皇权被彻底废弃,皇帝本人终难逃一死。
另外无实权就不会犯什么大错,也不会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这样有利于维护天皇制的长久性和国民对天皇的精神信仰。于是,皇统绵延不绝,皇恩浩荡不息,久而久之天皇也就被神化为日本统一与永存的超凡脱俗的象征,近乎宗教信仰。相反,实际控制权力的大名和将军幕府却往往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最终针对对象,明治维新前最后一任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就是这样被人民的力量赶下台的,但天皇从来没有成为过日本人泄愤的对象。于是久而久之,对天皇的效忠就是对日本国的效忠,效忠天皇成了每一个日本国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甚至不惜献出生命。所以日本天皇一脉相传,万世一系,一直到今天,天皇也没有过被推翻下台的历史。
按日本官方的说法,当今的明仁天皇是大和王朝“万世一系”的第125代天皇。也就是说今天的明仁天皇已经是第一位天皇的第125代后代了,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语“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也说明了在中国要想将皇帝的宝座世袭传承下来多么的不容易。中国经过了多少个朝代,想必有初中学历的人都会一目了然,但日本从古至今却只有一个朝代,那就是大和天皇。
曾经权倾一时的中国皇帝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从来就大权旁落的天皇却至今还稳如泰山,权力究竟是福还是祸?不由想起一句中国古话,颇有哲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4.大化改新,日本有了民族魂
今天的日本经济排名世界第二,拥有超强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向日本学习。但其实在历史上,日本曾经做了上千年的学生,而它唯一的老师就是中国。
日本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基本都处于未开化状态,奴隶社会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即使在天皇执政时期,也没有什么变化。奴隶制使日本长期处在原始落后的状态,生产力极端低下,屈指可数的耕地更是日本农业经济的致命威胁。不过日本又是幸运的,它有一个非常强大的邻居中国,那时候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国,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强国,比今天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还要重要得多。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较早摆脱奴隶制的束缚,进入了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封建文化繁荣发达,至隋唐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反观世界各国,欧洲还处于宗教压迫的黑暗时代,亚洲其他国家都还处于奴隶社会的中后期阶段,而中国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正是看到了中国的强大和先进,日本决定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模式,大规模的中日交流由此拉开了序幕。
不过就在此时,日本国内发生了很大的政局动荡。公元593年,圣德太子实行推古朝改革,削弱了贵族奴隶主的实力。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虾夷和苏我入鹿父子悍然杀死圣德太子的儿子另立天皇,同时举大军四处征伐,流血漂橹,尸横遍野,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苏我氏的暴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与此同时,日本社会的生产方式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封建经济的萌芽。部分奴隶主贵族渐渐向封建地主过渡,将自己的土地租给老百姓耕种,自己只收取地租。新的封建生产方式客观上要求打破旧的部民制,同时在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和南渊请安回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645年,要求革新的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等发动自上而下的政变,他们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翌日自杀。政变后,皇极天皇宣布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曼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天的大阪)。
新政府大量参照了唐代的各种法律条文,以唐朝的政府模式为蓝本,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内容有:
首先废止私有土地、部民,所有土地和人民都成为国家和朝廷的公地和公民,贵族和地主的田庄和所属的农民全部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至少从形式上,日本完成了封建化中的重要一环:解放农民的人身自由。
其次是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地方分国、郡、里三级机构,国的管理者为国司、郡的管理者叫郡司、里的管理者叫里长。所有官吏都由国家任免,世袭制被明令废除。
再次是仿照唐朝,实行班田收授法。首先编制户籍,然后按照户籍统一授给人民土地,在授田的同时规定农民应负租赋的数额。农民获得了田地,可以自行耕种,但要向朝廷缴纳各种税负,农民承担的主要就是三样:租、庸、调。租就是土地租金,庸就是布匹丝绸,调是劳役,也就是为国家义务出劳动力。
大化改新是一次社会政治变革,通过班田收授法,将奴隶主私有的土地和部民全都收归国有。国家再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只收取租庸调这三样税负,农民成了国家的一部分,而不再是某个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土地和人民收归国有,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贵族仍然可以存在,他们可以从朝廷获得一部分土地,自身也可以成为政府雇佣的官吏,但职务不能世袭,人死账消,下一代就会成为平民,因此原有的贵族势力受到很大的打击,一部分旧式的奴隶主贵族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开始进行各种反抗。天皇与奴隶主之间的这种斗争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最后是天皇集团取得胜利,大化改新得以完成。大化改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农民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些园地和宅地,在经济上获得一定的独立性,不再依附于奴隶主,他们对生产的兴趣有了空前的提高,日本经济蓬勃发展起来。大化改新以后,日本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通过大化改新,日本真正走上了近代国家发展之路。奴隶主阶层被彻底打倒,地主庄园主阶层开始形成,农民也基本摆脱了人身束缚,经济开始发展起来。但日本社会和中国一样,终究逃不脱封建经济的社会规律。那就是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不讨论政治因素,仅从经济角度来说,农民总有经营不善的,贵族总有各种方式扩大自己的土地。经营不善的农民被迫出卖土地给贵族,然后再被迫租种贵族的土地。贵族的土地不断增加,封建庄园迅速发展起来。庄园主为维持其统治地位而畜养武士,逐渐形成赫赫有名的日本武士集团。武士集团在后来对日本的政局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开始具备封建国家的雏形,也逐步形成了后来影响日本政局的各个阶层——国王、封建庄园主、武士、自由农民。可以说,大化改新前,日本是处在蒙昧未开化阶段,是一种纯生物意义上的自然演进之路。改新后,日本依靠从中国的拿来主义形成了一整套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法律制度,下层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得到尊重和法律确认,封建经济发展起来,日本真正走上了国家化的发展之路,漫无目的地飘荡了千年的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魂魄,为一千多年后的明治维新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