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现代企业必须重视实施名牌战略
实施名牌战略是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品位的内在要求。所谓名牌,简而言之,就是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荣誉度和超群的市场表现的品牌,包括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名牌包括着丰富的内容,它不是评出来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靠企业扎扎实实创造出来的,是广大消费者用“货币选票”选举产生的。企业是创名牌的主体,名牌战略是一种企业定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立名牌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哪一个环节搞不好,都不能实现创名牌的目的。企业一旦确立了创名牌的目标,就要高标准要求自己,加强内部管理,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人员素质。反之,如果一个企业满足于现状,不思上进,或者小富即安,得过且过,就不可能获得大的发展。倘若当初没有创名牌的雄心壮志,飞亚达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良好局面。飞亚达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敢于后来居上的竞争精神,对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它的成功实践也说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努力创造名牌产品,力争成为名牌企业,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名牌连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名牌连接企业和社会,名牌产品多了,就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名牌企业多了,就可以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
当然,创立名牌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企业坚持不懈的努力。但也应当看到,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如飞亚达在钟表行业一样,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创立世界名牌的条件。因此,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名牌:一是从财政、税收、外贸等方面给予有希望创立世界名牌的企业以必要的扶持;二是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保护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三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引导企业争创名牌;四是对企业创名牌进行宏观调控,防止一哄而上。此外,全社会都应当树立名牌意识,强化知识产权观念,形成尊崇名牌、爱护名牌的氛围,抵制假冒伪劣,使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999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四节 申论
申论是我国现行人事制度改革的产物。自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将申论作为考录公务员的公共科目以来,申论写作便成为广大报考公务员的考生的必修科目,也成为不少写作研究者、教学者感兴趣的文体。
一、申论的含义
“申论”语源于孔子“申而论之”,意为“申述、论证”,现被作为一种根据所给现实材料,按照指定要求写作的应试文体。具体而言,申论是一种要求写作者(应试者)对所给材料(试题材料)反映的现实热点问题加以概括,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并申述理由的文体。
申论写作,主要是通过应试者对所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考查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和现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政管理理论等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它是通过对应试者就某一相关事件、问题的综合分析与正确判断,检测其阅读理解材料、归纳主要问题、提出准确对策并进行申述与论证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申论写作侧重各种实际能力的考察,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实际需要相吻合,它成为我国公务员录用的必试写作,成为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新举措,也就顺理成章了。
迄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申论考试已进行了五次。就答题要求来看,2000年~2002年遵循固定的以“概括问题(概述内容)提出方案(对策、意见、建议)进行论证”的“三项”写作模式,这种模式也被各地各层次公务员录用申论考试所沿用;2003年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写作要求一改旧的“三项式”为新的“二项式”。2003年是要求根据给定材料和要求写作“对策建议”和“讲话稿”,2004年是要求根据材料和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和写出解决“我市道路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这两年,不仅减少了写作项目,而且“进行论证”部分也被其他写作所代替。申论命题的这一新变化正带动申论写作的新变化与发展方向。
二、申论写作的特点
(1)时间的限定性。目前,申论写作还是一种应试写作。它要求应试者在150分钟的时间内阅读4000字~5000字的给定资料,并完成1600字~2500字的三项或二项答题写作。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应试者须事先加强训练,才不至于考试时心慌意乱或束手无策。
(2)材料的基础性、典型性和复杂性。申论写作所给材料一般是涉及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民生等方面具有普遍性的现象或问题,或者是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或问题,或者与自己所报考公务员行业相关的事情与问题。这些材料虽能反映和表现某一主题,而且反映的主题具有典型性,知识运用具有基础性,但又具有复杂性。从近两年的申论考试看,材料越来越复杂,答题难度越来越大,这要求应试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还须善抓重点、善抓主要矛盾。
(3)行文的多层性和综合性。申论写作的多层性表现在整篇申论由内容相同、表达要求不同的三项或二项写作组成,综合性体现在三项或二项写作中,或主题贯穿、逻辑连贯,构成写作链和结构整体,或几项写作巧妙地融于一项之中。如2003年申论写作就把“概述问题”融进“提出对策建议”之中,因为提出的对策建议必须具有针对性,因此首先应该概述问题或现状,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或改变现状的对策建议。2004年申论写作“概述问题”与“提出对策”就被巧妙地融入“情况报告”的写作之中,因为它们都是“情况报告”写作中应有的内容。
(4)要求的明确性。申论写作的要求十分明确,因为它是应试写作。
首先,时间要求明确。整个写作规定为150分钟,并且参考答题时限为“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其次,写作要求明确。“三项式”写作要求考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遵循“‘概述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对策’‘论证对策合法合理可行性’”的固定模式,写成三段具有记叙、说明和议论文体特征的文章。2003年起改为“二项”写作,写作形式灵活了,但写作要求更是从多方面明确,2003年的“二项”写作,分别被明确为“分析给定材料,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和利用给定的某一材料情境“拟写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2004年明确参考为“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和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
再次,答题要求明确。它们包括:一是对写作内容和行文要求的明确,如“概括内容”部分常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提出方案”部分要求“意见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洁”;“申述理由”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3年“关于‘减少事故,保障安全’的建议(题)”的写作,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的写作,要求“根据选定情境,自拟标题”。2004年“概述我国汽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写作,要求“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关于我市道路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的写作,要求“1.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2.条理清楚,语言通畅”。二是对字数明确要求。“三项式”写作概括主要内容部分,一般概述主要问题限定为150字内;提出方案部分为350字左右;论证部分在1000或1200字左右。“二项式”写作,2003年“对策建议”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讲话稿”不少于1000字;2004年则是从上限作出要求,因为给定的材料分量大(约4000字),概述“我国汽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要求字数不多于1000字,“关于我市道路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字数不多于1500字。此外,还有“虚拟身份”、“行文角度”、“写作文体”的明确和要求等。
(5)行文角色的虚拟性。申论考试是为国家机关选择人才,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公务员处理公务的一次预演。因此申论试卷一般明确要求以某种公务员身份提出对策方案,阐述问题:某些试卷即使未加明确,应试者也应明白要以某种公务员的身份写作。因此应试者的身份总是虚拟的。他应站在一个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紧扣社会现实、工和实际。我们在写作公务文书时也应是这样,但是很多学生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或难以做到角色的转换,写出的公务文书要么不切实际、理想化,要么全是学生腔、学生味。
(6)写作文体的灵活多变性。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申论命题由考测基础写作转向考测公务员职业写作的趋势看,今后的申论考试很可能不会再是简单的叙述、说明、议论的分步写作,而是会将原来的一项或两三项写作不留痕迹地融于某种应用文体尤其公务文体的写作之中。因为申论写作是应试写作,担负着选择真正的人才的重任,写作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更新,写作文体肯定也会是多变的。有研究者认为今后“考生除应会写议论文外,应用文常见的文种,甚至新闻文体的写作都要掌握。考虑到申论写作者的身份一般是公务员,重点文体应以报告、请示、意见、议案、提案、讲话稿为主”。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考生在练就过硬的基本功的前提下,还须涉猎多种应用文体,尤其是公务文体的写作,以适应多变的申论写作形式。
三、申论的写作
“三项”写作阶段的申论写作,基本是按“叙述(概述)”、“说明”、“议论”分步进行的,这是从写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出发,考察应试者的基础写作能力;“二项”写作阶段的申论写作,在“三项”写作的基础上提升了一层,从写作的职业素质要求出发,考察应试者职业写作能力。它不像“三项”写作那样采取分步、独立、显旨的写作形式,而是将基础写作隐含或者综合于职业写作之中,它更能考察出应试者的写作水平与理解能力。例如,2003年试卷没有要求“概述问题”,但“提出对策”的写作中必须具备其内容,因为对策必须有针对性,在前面没有概述出问题,后面提出的对策就不可能具备针对性,这是巧妙的隐含,考生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否则就会出问题。2004年试卷没有“提出对策”的写作项,但在“情况报告”的写作中则要求“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可见基础写作的“三项”写作都已被综合到其中了:“简要介绍情况”实属“概括问题”;“恰当分析原因”是说理,应属于“进行论证”范畴;“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这就是“提出对策”。考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题目的考点,面对试题的新变化,就会茫然失措。“二项”职业写作似乎在淡化、在远离“三项”基础写作,其实,并未脱离基础写作,而是将基础写作应用于职业写作之中,这是学习基础写作应该达到的一种高境界。
因此,作为申论写作的学习者,仍应把练好基础写作放在首位。“三项”写作具有分步、独立、明确的写作要求,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功,仍是写作训练首要的内容。另外,阅读理解能力也是重要的基本功。所以,学习申论写作可分两步进行。首先进行基本素质训练,打好阅读、写作基础;然后是有意识地进行综合训练,熟悉一些应用文体尤其是行政公文的写作,以不变应万变。
训练基本素质可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训练“三项”写作着手。
1.训练阅读,要从注重阅读功效培养
近两年,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命题的变化表明:给定材料的阅读量增大,内容更复杂,阅读难度更大。应试者要在有限的时间(40分钟左右)内阅读完所给的4000字~5000字纷繁复杂的材料,并进行分析,初步弄清所给材料反映了哪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从而确认哪些是实质性材料,哪些是一般性或无关紧要的材料这样一系列复杂的思维程序,不经过平时有意识的强化训练是难以做到的。
进行阅读理解强化训练,要围绕申论命题所给定材料的现实、题型及其写作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注重功效。
首先,快速阅读准确理解所给材料。训练阅读速度,是因为近两年申论考试给定材料的量度、难度加大。训练准确理解材料,就要训练阅读的方法。应试者要学会逐段阅读,并注意各段的中心词句,了解材料的意思。切忌心情浮躁,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匆忙下笔作答。所以,培养阅读能力既要训练速度,又要训练方法。
其次,善抓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方法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给各个材料定性归类,将相似或相同的材料综合到一起,找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然后围绕主要问题保留有关的材料,放弃其他与之无关或关系不大、联系不紧密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