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问:孔子是个性情中人吗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似乎早有定论。在至圣先师这顶钦此御定的大帽子下,我们眼中的孔子已经成了礼教和道统的僵硬偶像,不仅完美高大,而且严厉古板,不近人情。其实,孔子在世时,是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名气的。据《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的一个人,并不知道他这位东邻是个什么人物,他每次提到孔子的时候,总是毫不客气地直呼孔子的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从历史的原始记录看,孔子当年也是性情中人,他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又柔韧,理性而又现实。
翻看《史记·孔子世家》你会发现,在司马迁的笔下,并非所有的记述都是圣人的行径。孔子年少丧母,守灵期间,阳虎前来吊唁,冷不防问道,你听说过没有,季孙氏准备举办一场大型宴会,打算邀请全鲁国知名人士一起参加?孔子说,真的吗?我也很想去。阳虎说,不用了,你所以不知道,是因为名单里没有你。
根据《史记》的这段记载,我们便不难想象,一个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与憧憬的17岁少年,听说有这么一场全国名人都到场的盛会,一时忘了自己重孝在身,脱口说出他也很想去,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司马迁是一个不为尊者讳的史官,他的这段记述,并非诽谤孔子是一个不守孝道的人。众所周知,孔子是很看重孝道的,但他看重的是孝道的人性内涵,而不在形式。曾参在瓜地里耘土除草,不小心碰断了瓜秧的根,其父曾皙非常生气地拿起大棒打他。曾参昏倒在地,醒过来立刻说,儿子做错了事,您教训我时力气这么大,说明您身体很健康啊。回到家中,为让父亲知道自己心平气和,曾参还到屏风后边弹琴唱歌。孔子听到这件事后对门生说,曾参来的时候,不准他进见。曾参向孔子请罪,孔子说,你没听说古代有个叫舜的人,其父瞽叟找他做事时,就一定在身边;若要谋害他,却从未得逞过。对于父辈小一点的责罚,要恭敬领受;若遇父亲暴怒拿起大棒时,则应赶紧跑开。如今你却等在那里挨打,万一失手致死,陷父亲于不义,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孝的吗?
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陪孔子坐着聊天。孔子让弟子们完全不必拘谨,放开来说说对生活憧憬的心里话。当听了子路、冉有和公西华慷慨陈词自己的宏大志向时,孔子一笑置之,却对曾皙关于郊外春游的那段闲情逸致的表白心向往之,深表赞同,喟然叹曰:我的想法与曾皙一样啊!从这段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一个死守教条不放的人,在他的人生追求中,不乏对无拘无束的幸福生活的渴望。在与弟子们的相处中,孔子也并非总是板着面孔,有时也开开玩笑。孔子的学生子游,在鲁国的武城做官,他重视用礼乐教化百姓,城里处处可以听到弦乐歌声。孔子却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刀呢?不料却被子游狠狠地将了一军,孔子只好乖乖地认输,“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只是和他开个玩笑罢了。”
知识链接:
性情中人有哪些特征
1.性情中人喜欢相信别人,往往容易上当受骗,受伤的是自己。哪怕是别人随便的一句承偌,都宁愿把它当真,到后来,别人早忘记到爪哇国了,自己却还在痴心地等待,直到最后真相大白,才会幡然醒悟,大叫一声:“某某误我!”
2.性情中人一般没有大功,也没有大过。他们的信念是凭本事吃饭,凭良心做人。也多少有点本事。不喜欢投机钻营,也不喜欢玩弄权术。喜欢谋事,不喜欢谋人。往往被人当成马前卒子,大帐先锋。为他人做嫁衣裳。
3.性情中人仗义疏财,好交朋友,往往三句好话就把别人当成知己,掏心窝里的话都对人家说。殊不知有的人是有意套你的话的,对自己造成许多的不利。
4.性情中人喜欢幻想。幻想明天,幻想未来,幻想爱情,也幻想荣华富贵,常常生活在梦里头。但当现实与梦不一致时,借酒消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性情中人喜欢自由自在,不愿意管人,更不喜欢人管。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有什么工作不喜欢拖拖拉拉,宁愿三下五除二做完了,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去。
6.性情中人爱好旅游,“偷得浮生几日闲,逍遥作,天下旅。”常常学古人的样子,读几卷书,行几里路,寄情山水,丰富阅历。有时还装模做样地“登东皋以舒号,临清流而赋诗。”
7.性情中人喜欢喝酒,特别是三朋四友在一起,酒兴尤高,拼命地喝。宁愿伤身体,不愿伤感情。往往别人还没有喝好,自己却醉得云里雾里了。
8.性情中人喜欢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和了一把好牌,高兴得手舞足蹈。发起脾气来,暴跳如雷。快乐时像个3岁的孩子,生气时像谁“借了他的米,还了他的糠”一样,脸相难看。
9.性情中人感情丰富,对新闻不怎么感兴趣,喜欢看小说、看电影、看电视剧之类有情节的东西,常常看着看着就陪着情节里面的人物一起流出眼泪,一边擦还一边骂自己:“怎么这么没用?”
10.性情中人往往有个好的家庭环境,在良好的教育里长大,很少受过生活的苦难,成长的道路也比较顺利。父母慈善,兄弟和睦,子女孝顺,除妻子受不了自己的任性外,总的来说日子还是过的比较顺心。
11.性情中人生活条件一般较好,既不是大富大贵,也没有捉襟见肘。信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觉得“钱不在多,有用就行”,是典型的平安之命。
12.性情中人说话比较随便,做事比较任性,总是喜欢自己的那点小聪明。往往有什么话,张口就说出来了,也不计较后果,常常后悔“不该那样说的”!做的事不少,但成功的不多。有时候想得天花乱坠,到头来也成不了一件事。
13.性情中人往往很实在,也很透明。自己不虚伪,也看不得虚伪的人。可以任劳,却不可以任怨。“臂膀上跑得马”,但眼睛里却揉不得一粒沙子。喜欢用情,最怕别人欺骗自己的感情。
14.性情中人一般比较健谈,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好像什么话题都插得上嘴,似乎“地上的事晓得完,天上的事晓得一半。”喜欢当说客,却不喜欢当听众。
15.性情中人容易激动,也容易气馁。有时心比天高,却安于现状。有时小楼一统,无论春秋。激动时豪情万丈,如“九万里风鹏正举”,消沉时垂头丧气,“却道天凉好个秋”。
16.性情中人文思敏捷,跳跃性强,但思路不够严谨。凡事讲个大概,处事全凭自觉。
17.性情中人往往既不厚,也不黑。有时候“死要面子活受罪”,对人对事讲究个“得过且过”,“随心所欲”。
18.性情中人喜欢“与人乐”,不喜欢“独乐乐”。耐不得寂寞,受不了孤独。群聚时热情高涨,“沽酒客来风也醉”,独处时落寞忧伤,“把栏杆拍遍”。
第52问:孔子文武双全吗
在电影《孔子》中,周润发扮演的孔子武功高强,这是在“恶搞”历史上的孔子吗?不是。孔子文武双全,这在《史记》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就在夹谷会盟的时候,孔子提剑杀死了企图对鲁国国君动手的人。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著名武士叔梁纥,曾经有一次为掩护军民撤退力举千斤闸(城门),可见其勇武过人。孔子随他父亲,身长过人是当时的大高个,力气很大,据《春秋》“齐鲁夹谷之会”记载:齐国和鲁国讲和在夹谷这个地方会盟,齐景公听信了晏子这个人的话认为孔子只懂礼仪而没有勇气,如果伏下甲兵,活捉鲁君定成大事,结果当夷人(当时的东夷人)蜂拥上前时,孔子护住鲁定公一声断喝,吓得夷人纷纷后退,孔子一番义正词严的指责令齐景公羞愧难当,回到齐国景公对晏子说:鲁君以仁义之道处事,而你却以小人之举陷吾于不义,吾当亲自向鲁君赔礼才是。最后齐国归还了鲁的侵地。这说明孔子是智勇双全。
孔子所传六艺之御、射都是武功方面的学问,《论语》中多次提到不要射归巢的鸟,不要用带丝线的箭射鸟等。孔子本人身材孔武,精通“六艺”。当时的“六艺”包括骑马、射箭这样的军事技术。春秋战国,混战的年代,孔子没点身手,随便一个匪徒就把他料理啦,怎能周游列国呢?其实,古代很多的文人都是文武双全。李白会剑术,辛弃疾是武林高手,就是最好的例证。
孔家第75代直系子孙、孔家滕阳户掌门人孔健称,历史中真实的孔子是文武全才。孔子精通六艺,其中的“射”(射箭)和“御”(驾驶战车)就属武艺部分。《礼记射义》记“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在今山东曲阜孔庙西侧),盖观者如堵墙。”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孔子射箭的技术是很高明的,所以才能引来很多人围观。
知识链接:
历史上的十大儒将
所谓儒将,盖指出身读书人并具有儒雅风度的将帅。一部中国古代战史,正可谓武将如云,而儒将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而能跻身十大之列的,除出身文人、风度儒雅这两条基本条件外,还须胸有韬略(最好有军事理论著作传世)、腹有文墨(棋琴书画诗词歌赋俱通)、战绩卓著。但诸如曹操,诸葛亮等人,因其本身已经远远超过了所谓的将帅行列,所以不考虑将其列入。
孙武:春秋吴国将军,可谓世界级的军事鼻祖人物,一部《孙子兵法》已开全世界军事理论之先河。最牛的则是将其理论付诸实践的经典战例——五战五胜,直取郢都,更是让后代无数军事专家为之望尘莫及。应名列中国古代战史十大儒将之首。
李靖:唐初开国名将,正统文人出身,有军事理论著作《李卫公问对》传世,最辉煌战绩是灭东突厥一战,其过程简直是韩信灭齐的翻版。应名列中国古代战史十大儒将。
周瑜: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史传“妙通音律,时人谚曰:曲有误,周郎顾。”仅凭弹着古琴“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儒雅劲头,便在中国十大儒将之列中占个席位。
左宗棠:晚清中兴名臣,举人出身,自比“今亮”,太平军战功显赫,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战绩是入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之战。仅凭此一项即可入选中国战史十大儒将之列。
岳飞:南宋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仅凭其《满江红》和《小重山》两词便可赢得初选,再借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句军事语录可进入复赛,最后凭其堰城一战跻身中国十大儒将之列。
袁崇焕:明著名将领,进士出身,金庸先生曾专门撰文推崇袁督师为中国一代儒将之冠,其辉煌战绩当属著名的宁远大捷,一战击毙悍酋努尔哈赤。如果崇祯后来不中皇太极的反将计,满清能否入关还很难说。仅凭这点就该入选。
曾国藩:晚清中兴名臣,进士出身,知名理学家,能诗善文,最露脸的战绩当然就是太平天国起义了,但对太平军作战中也多有败绩,属屡败屡战最后成功的人物。
吴起:战国楚名将,与孙子齐名,曾为孔子高徒子夏的学生,后因品德问题被学校开除,但反而成就了一代军事家的英名。有军事著作《吴子兵法》传世。
陆逊: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出身“奶油书生”,经典战例当然是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夷陵之战。
孙膑:战国齐将田忌高级幕僚,有军事理论著作《孙膑兵法》传世,也有击败其同班同学庞涓的两大经典战例:围魏驹辉和马陵之战,只因其非主帅的身份只能位居末席。
第53问:孔子会骂学生吗
孔子,给人的感觉修养是很高的,他的学生子贡就曾评价他具有温、良、恭、俭、让的高尚品德。其实,他经常骂学生。
被他骂得最狠的是宰予。宰予字子我,又称宰我,“孔门十哲”之一,可是孔子骂起他来毫不留情。据《论语·公冶长》记载,有一次,“宰予昼寝”,结果孔子破口大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为什么?估计是宰予在孔子老师讲课的时候打了瞌睡,或者偷空睡了个午觉。
据《论语·阳货》记载,还有一次,宰予提出父母死后,子女守3年之丧太长,不如周年为宜。孔子反问:“父母死了不满3年,你就吃米饭,穿绸缎,可心安?”宰予回答:“我没有什么不安的!”把孔子噎了个半死,等他出去了,他叹气道,“宰予真是个不仁的家伙!”
被他骂得最多的是子路,也是“孔门十哲”之一。照理说,比孔子只小9岁的子路对他的支持和帮助不少,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充当了保镖的角色,但孔子照样经常骂他。《论语·先进》记载,子路派子羔去当费邑的邑宰。孔子说:“这会害了子羔啊!”子路不以为然:“那个地方有老百姓,也有社稷,去做治理百姓和宗庙祭祀的事也算是在学习,为什么一定要经过读书才算是学习呢?”孔子说不过,就生气了:“我最讨厌你这种油嘴滑舌的人。”
《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先生你真迂腐,这名怎么正呢?”老师都敢说?孔子当时就不高兴了,骂道:“野哉,由也!”意思是仲由,你太粗野太放肆了!在孔子眼里,混混出身的子路就是一个粗鲁,好勇斗狠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