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思想复杂,想象力丰富,再加上几千年来历史风云中的凶险和欺诈,使中国人一直没有安全感,养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到了现代,中国公司里面的人与人之间仍然时有相互猜疑,经理与下属、员工与员工之间往往互不信任。因而企业管理者不妨试一试“透明化管理”,进行“阳光操作”,营造一种坦荡开明的企业文化。开诚布公,以“诚”攻“疑”,坦荡以对是保证集体团结,制止相互猜疑的有效方法。
企业管理者不妨试一试“透明化管理”,进行“阳光操作”,营造一种坦荡开明的企业文化。
许多中国人思想复杂,想象力丰富,再加上几千年来历史风云中的凶险和欺诈,使中国人一直没有安全感,养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中国人虽然经常强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却是只闭一只眼,另一只眼半睁半眯,假装没看见,但其实自己是“瞎子吃馄饨”——心里有数。
西方人向外求,以约束别人来防止自己上当,而中国人向内求,拿小心来提防自己上别人的当。中国有一句古语:“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因为“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又如《增广贤文》中所说的:“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等等都反映了中国人敏感多疑的心理特点。通常是彼此见了面礼仪有加,实际肚皮里却是满腹狐疑:“不知这家伙在打我什么主意?”
美国明恩伯所著的《中国人的特性》中,也专门写下了中国人喜欢猜疑的特性:
“在猜疑滋生盛行的中国,这种互相猜疑的第一个见证,便是吸引人注意的、高耸于这个帝国各地的城墙。“城”这个词在中文里的意思,就是用墙围起来的城市。这与拉丁文里“军队”一词就意味着训练或操练一样,具有意味深长的含义。帝国的律法,要求每个城市都要按照规定把城区围起来。”
所谓的到处都是围着城墙的城市,表现出中国人精疑的特征。特别是到了近代,中国人已经饱经了战乱之苦,这样的一种内部的交融和与外部的碰撞,使得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命运、对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相互之间的信任都存在着担心和猜忌。然而,就单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以及这样的猜忌是否可以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国民性还有待商榷,但这毕竟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的现实。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中国人有句俗话说,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窥井。外国人听了会惊奇地问:为什么一个人不能走进庙里?回答是,因为和尚可能会趁机谋财害命!而两个人不能一起往井里看,是因为如果他们其中一个欠另一个债,或者有另一个想要的东西,所以他有可能趁机把同伴推入井里!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唱“空城计”,就是因为大多数人喜欢“疑心”,所以反而容易被人利用而上当。
到了现代,中国公司里面的人与人之间仍然时有相互猜疑的情况。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知道他是这样看我的……”、“他肯定在老板面前说了我的坏话……”、“这个事情我不好说,不想惹麻烦……”,人前不说真话,人后乱说坏话。于是,企业的市场问题、生产问题变成了人际关系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这就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中国人脑筋普遍灵光,太喜欢猜测别人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比如老板对一个经理说“你处理这件事情有问题”,他可能会联想到老板其实是不喜欢他这个人,有意针对他。然后他会思考老板为什么不喜欢他,是不是因为上次请客没有叫他而生气了?最后一定会找出一个理由来,于是误解就造成了。
所以中国的老板在公司跟员工谈话,结尾一般都会解释一番:“今天我跟你谈话的意思只是这个事情本身,没有别的意思”,听起来有点绕口。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中国人实在是太敏感了。你说他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你问他们部门的工作量是否饱和,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你问他最近有没有继续进修的打算,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他可能根本不在意你跟他谈话的内容,而是花很长时间来琢磨为什么要炒他。
中国人在企业里面,怕这怕那,提防心太强,把精力全放在猜疑和恐慌上了,根本无心好好工作,并且往往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
那么如何消除中国人这种“凡事爱起疑心”的倾向呢?企业管理者不妨试一试“透明化管理”,进行“阳光操作”,营造一种坦荡开明的企业文化。
我们来看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经营故事:杰克·韦尔奇接任总裁后,认为公司管理太多,而领导得太少,其实“工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比老板清楚得多,经理们最好不要横加干涉”。于是实行了“全员决策”制度,使那些平时没有机会互相交流的职工、中层管理人员都能出席决策讨论会,因而企业的审计、评估情况和不良资产的核销情况都要向职工公示。“全员决策”的开展,打击了公司中官僚主义的弊端,减少了繁锁程序,使公司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取得巨大进展。杰克·韦尔奇的“全员决策”让每一个员工都体会到自己也是企业的主人,既然大家都是主人,为企业的发展着想,从而就可以消除因利益和目标的不一致而造成员工与老板之间相互猜疑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妙招。
同时,心平气和地及时进行沟通,也可消除困扰在员工内心的疑虑。中国人在沟通时强调:“谨慎地说出第一句话,以诚恳的语气来使对方放心,使他们了解我们不会采取敌对或者让对方有损颜面的方式进行沟通。”(曾任强《中国式管理》)开诚布公,以“诚”攻“疑”,这样,对方就会逐渐放松心态,顺畅地交流。
两汉间,冯异本为王莽部下,后自动归顺汉军。在刘秀麾下的将军之中,冯异治军有方,爱护士卒,深得部属拥戴,因此,士兵都愿意在他的部下作战。但冯异这种背景为朝中一些爱整人的大臣留下了把柄。后来,冯异又长年在外征战,手握重兵,掌权较大,并深得刘秀赏识,这更引起其他大臣心中不悦。
当冯异又连续平定数地,威势益震之时,有奸人在刘秀面前挑拨离间说:
“冯异现在在外面,名声大得很。他到处收买人心,排除异己。咸阳地区的老百姓,都称呼他为‘咸阳王’。皇上,你可得提防着点啊!”刘秀听到这种言论,却都付之一笑,心中自有明断。他知道朝中有些大臣嫉妒心强,每日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却对自身政务漠不关心,若听了他们无中生有的言论,错怪冯异,从而丧失良将,更会失却天下人心,且冯异镇守关中,平定叛乱,功勋显著,无此人更无益于国土之安定。
之后刘秀又让人把这些话传给冯异。冯异知道后,十分紧张,马上向刘秀上书自白,请刘秀不要听信谗言。汉光武帝真不愧一代贤君,收到冯异的信后,马上回信说:“将军你对国家和朕说来,从道义讲是君臣关系,从恩情讲如同父子关系,你根本不用介意奸人的语言。”为了表示诚意,刘秀把冯异的妻、子都送到咸阳,还给他更多的封赏与权力。而冯异一直到去世,都尽忠王事,而且从来不自居其功。
刘秀用诚恳亲切的沟通来消除冯异和自己的疑虑,一箭双雕,他提醒冯异要多加注意,一方面显得刘秀对冯异确实是信赖有加,一方面又使冯异能有所警醒,不致真的步入歧途。当然,他提醒的方式并不是警告或者训斥,而是将进谗言人的原话直接传给他听。
因此,注重使沟通的双方都心无挂碍,坦荡以对是保证集体团结,制止相互猜疑的有效方法。一个组织的成员间如果热衷于相互琢磨,勾心斗角,就会分散精力,使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所以,身为领导者,就要以诚心取得下属的信任,以诚恳的客气来使对方放心,不听信闲言,多进行交流和沟通,鼓励下属放手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