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就是在变化或者矛盾中寻求平衡的中心点,从而使中国文化形成了刚柔相济、统筹兼顾、情理均衡的价值追求。“经”是不变的守则,而“权”则是可以灵活应用的手段,要达到中庸之道就得“持经权变”。所以领导者也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变,不断地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与情境共舞。
“经”是不变的守则,而“权”则是可以灵活应用的手段,要达到中庸之道就得“持经权变”。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所以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崇尚一种平衡的、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中庸”思想,不卑不亢,五行平衡。《周易》63卦就有“水火既济”一说,水火本来是对立相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相得益彰,使得阴阳气脉得到调和。庖丁解牛,目无全牛,而东方皋之相马,在牝牡骊黄之外。
中庸之道的理论在《论语》的记载中表达得很清楚: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对学生,性格过于进取的加以遏制,过于谦退的加以鼓励。孔子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称“乡愿,德之贼也”。
因为中庸,所以可以因时制宜,随机应变。所以虽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但是为尽忠就可以“舍生取义”,为尽孝更可以“割股救母”。“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嫂嫂落水了,便必须要出手相救。“经”是不变的守则,而“权”则是可以灵活应用的手段,所以要达到中庸之道就得“持经权变”。
“权”字最早作“秤锤”解,孔子将它纳入自己的“中庸之道”,从而使“权”成为在变化中求得中道的最高手段。《中庸》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方法论,朱熹注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量度以取中。”就是在变化或者矛盾中寻求平衡的中心点,从而使中国文化形成了刚柔相济、统筹兼顾、情理均衡的价值追求。
社会科学院讲师杨一之在《非常与中庸》(原载1937年出版的舆论周刊第一卷第四号)一文中这样写道:“动静刚柔等概念,不是辩证法所谓矛盾的统一,而是融和于中庸一以贯之之道。它常是在将发而未发的状态中,以预备一切可能的将来契机。所以中国的圣人,不制作呆板的定律,不要求难能的德行。不讲理智,而处处合于理智;罕谈天命,而身心自有寄托。”
夏侯渊破敌军就是一个审时度势、灵活机变的典型例子。建安十六年,偏将军马超等人谋反,杀了凉州刺史韦康。建安十九年,韦康旧部赵衢、尹奉、姜叙等人起兵征讨马超。姜叙在卤城,马超在冀城,赵衢等人诱使马超出城攻姜叙,使冀城空虚,赵衢等人乘机攻入冀城,将马超的妻子杀死。马超攻卤城不下,又回不了冀城,他只好逃奔汉中。姜叙等人兵少,不敢贸然去追。
姜叙派人找夏侯渊求援。夏侯渊与手下诸将商议此事,诸将都说没有曹操的命令不便行动。夏侯渊却认为,将在外,应当审时度势,怎么有利就怎么干。他说:“曹操在邺城,从这里去往返一趟就有四千里地,等命令来时,姜叙他们早就被马超打败了,非赶快去救援不可。”
于是,夏侯渊命令部将张郃率五千步骑兵,从陈仓一条小路上去追击马超,他自己在后面押运粮草督阵。马超如丧家之犬,战斗还没打响,他就跑了,丢下的大批军用物资,成了张郃的战利品。夏侯渊赶到时,支持马超谋反的各县,都已献城投降。和马超一起叛乱的韩遂,此时正在不远处的显亲,夏侯渊想袭击显亲,斩杀韩遂。韩遂得到消息后,连夜逃走。夏侯渊与部将们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有的说应立即攻击韩遂,有的说应去攻打兴国。
夏侯渊认为,韩遂有精兵强将,兴国的城池很牢固,攻击哪一个都不可能立即得手,不如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先去攻打长离的诸羌子弟,其中有很多是在韩遂的部队中当兵。如果韩遂舍弃长离,羌人子弟就无家可归;如果韩遂去救长离,就把韩遂诱出了城,可以和他在野外作战,则韩遂必败。众将官认为主帅说得有理,遂按计划行动。
夏侯渊亲率轻兵步骑去长离,攻烧羌屯,斩杀和抓获了很多羌人。在韩遂军中的羌人将士,纷纷奔回自己的部落。韩遂也率兵出城去救长离,被夏侯渊拦在半路。夏侯渊手下的部将见韩遂的兵马很多,建议挖壕沟打持久战。夏侯渊却说:“我们围战千里,现在挖沟扎营,士兵们会很疲惫的,不能坚持多久。韩遂兵马虽多,我看很容易打败他。”于是夏侯渊下令擂起战鼓,手下将士神威大振,高喊着冲向韩遂的阵地,韩遂的将士人心已散,毫无斗志,顿时乱了阵脚,四散奔逃。
曹操派来传令的节度使到仗打完了才拿着曹操的命令赶来,如果夏侯渊一开始的时候坚持等曹操的命令来了才肯发兵,那肯定就会贻误战机,到那时侯形势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不是去增援姜叙,而是去求援姜叙了。在之后的行动中,夏侯渊根据战局的具体变化采取具体的措施,正是由于他不墨守成规,审时度势,灵活机变,所以赶马超,追韩遂,破兴国,平高平,连战皆捷。夏侯渊的审时度势就是中国式管理的很好体现。
因为组织中的人力的要素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会随着组织系统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实现对组织的真正现实的管理,管理者的活动和行为就要从现在出发,从具体现实出发,随机应变,不断地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权变理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特点。通过提高管理者对环境刺激的直觉反应速度和适应性,也就是提高情境反应能力,去实现对变化的即时性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