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很多时候只注重眼前和当下利益,道德生活成了第二位,宗教和形而上学则是末位。因而企业要想在中国打开市场,就要借鉴老子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思想,满足消费者图实惠的心理,蒙牛的“变卖为赠”、“仗义疏财”、“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做法打开了中国市场,取得了中国人的好感和信赖。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老子《道德经》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以农业社会为主体,生产直接满足消费,自给自足,不需要相互交换;生活的主题就是直接享受生命,无拘无束,自由放达,吃喝玩乐。人们生存的理想就是期盼风调雨顺,一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收获,过着安稳、宁静、富足、和睦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之下,人们观念上崇尚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关注看得见的现实生活。人们的精神生活直接寓于现实生活之中的情感体验与伦理道德中,基本的物质生活是第一位的,道德生活是第二位的,宗教和形而上学则是末位的。
孟德斯鸠在其学术巨著《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生活的不稳定使他们具有一种不可想象的活动力和异乎寻常的贪得欲。”
由于所奉行的是脚踏实地的实利主义,天人合一的根系虽然很发达,但个人体验自下而上却难以传达和提升,“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道德规范总是被物质利益所瓦解,理性与信仰更是像纸一样单薄。学习的目标不是追求真理,而是“学以致用”,他们学习的东西,或是为了能成仙的炼丹之术,或是仕途经济,以备将来做官所用。学科学,也是专爱应用的实用的东西,理论的东西是不学的,除此之外则是“百无一用”。当有人批判他们这一点时,却受到了他们自以为是的反诘:“理性和信仰能当饭吃吗?”因而,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只能在物质的低水平上徘徊和周期性动荡。
中国人这种实利性的特点与西方的实用主义有所不同,它是狭隘的、只能看到眼下的现实的功利主义。
在这种实利主义的直接或间接诱导下,中国人精神追求的空间十分狭隘,连情理、面子、习俗、人情关系,也都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物质利益的死胡同。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一切理想主义的变革措施通常都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对于中国人这种喜欢追求实利,并且更注重眼前和当下利益的心理,老子的大智慧就可以作为领导者们用权的指导方针:“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就是想要废除它,先要使它兴盛;想要拿来,先就要给予。
道家管理的策略,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通俗地讲,就是一种柔弱胜刚强的管理和以退为进的策略。它们都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之上。一切事物都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原则,而且事物的好坏也随时可以转化,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因此在管理中不能单向思维,要有多向思维,不能简单地一味求进、以取求取,有时要以弃求取。
道家认为,事物的发展必然要走向反面,正所谓“物极必反”。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样呢?是天地,即宇宙间的规律使然。作为管理者来说,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情都应从正反两方面衡量和思考。就像要达到一个目标,有时不妨背道而驰一下,兴许你会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往往并非直线为最短。这时,就要根据自己的强弱,或采取直线进攻,或欲夺故予曲线前进。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灭智氏运用的就是欲夺故予的战术。
智伯派人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想给。家臣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宣子说:“无故索要土地,所以不能答应。”任章说:“无故索要土地,邻国就会恐慌。他贪得无厌,天下人都会惧怕。君主答应割地,智伯必定骄傲轻敌,各国因害怕会团结起来。用团结起来的各国军队对付轻敌傲慢的国家,那么智伯就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周书》上说:‘将要打败它,必定暂且辅助它;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君主不如割让土地,让智伯骄傲轻敌。况且您为什么不借用天下的力量来对付智氏,而单独让魏国同智氏对抗呢?”魏宣子说:“好”。便送给智伯一个有万户人家居住的城邑。
智伯果然得意忘形,又向赵国索要土地,赵国不给,智伯发兵包围了晋阳。结果韩、魏两国在外行动,赵国在内策应,联合灭了智氏。
因而企业要想在中国打开市场,就要借鉴老子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思想,蒙牛之所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在短短的时间里成长为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这与它符合中国人心理的变“卖”为“赠”的营销战略是分不开的。产品同质化的今天,顾客很难区分出产品的差别,因此,企业就要在其他方面作文章,让顾客感受到你的存在。
中国的消费者大都处于工薪阶层,有钱的人不多,所以买东西总是喜欢便宜的,或者打折,当然,要是有不要钱的赠送,那就更是“何乐而不为”的了。
2003年教师节,蒙牛发起了“向人民教师送健康”活动,向120万名教师赠送了价值3000多万元的产品。2003年11月23日,蒙牛举办了主题为“给企业安装一颗感恩的心”的盛大的感恩节。公司邀请了奶农代表100人、员工亲属300人、消费者代表100人、各分公司优秀员工50人及其他各界朋友,分别代表了奶农、员工亲属、消费者、员工等,同时颁发了相应的奖项。
在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之际,蒙牛做出“一厘钱精神,千万元奉献”的承诺,蒙牛从每根雪糕、每袋牛奶的销售收入中各提取一厘钱,累计1000万元,分期分批捐给奥组委;非典疫情袭来,蒙牛率先向国家卫生部捐款100万元,之后陆续向全国30多座城市捐款、捐奶达1200万元。
蒙牛的一系列举动向公众传达了自己“负责任”、“热心公益”的社会道德品牌形象,使得蒙牛的品牌脱离了单纯的商业品牌形象,这些品牌无形资产有力地提升了蒙牛的品牌竞争能力。可以说,蒙牛不仅赢得了员工的真心,更赢得了消费者的好感,建立起了蒙牛的良好形象。这是一项永不亏损的投资。短短六年间,蒙牛品牌价值增长220倍,成为中国乳业唯一创造“连续4年保持三位数增长”纪录的企业。
正是蒙牛在社会中“仗义疏财”的举措赢得了国人的好感,打开了中国的市场,慷慨的“赠送”反而收获了丰厚的市场回报。这种欲取故予的做法也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