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来的君主专制使得中国人在做事时追求万无一失,因为只要有一点考虑不周,便会面临杀头的危险,“尽善尽美”是中国人做人的最终目标。但苛刻求全的心理会使企业整体都患上“焦虑症”,结果导致了很多急功近利的行为和刻板严枯的风气,反而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实际上管理是没有完美的,好的管理要在方方面面都要留有余地,这样管理才具有适当的弹性,才能具有应变的能力,在速度上也可以取胜。
当你想水清一点,不妨浑一点;想图快一点,不如慢一点;想求好一点,不如差一点。
一项问卷调查中,有关家长“对孩子做任何事的要求”一问,71.38%的家长回答“尽量完美”,还有9.67%的家长的回答是“好上加好”,即超过80%的家长在要求孩子方面是追求完美的。可以说,“尽善尽美”是中国人做人的最终目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迷而》),认为它尽善尽美,因为,舜的天子之位是禅让而得,所以孔子认为他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乐曲“尽美”又“尽善”,而认为《武》乐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得来的,尽管是美和正义的,但却动用了武力,造成了流血牺牲,所以“未尽善”。既要追求艺术上的美,又要满足道德上的善。
千年来的君主专制使得中国人在做事时追求万无一失,因为只要有一点考虑不周,便会面临杀头的危险,不论是象棋还是围棋,都有“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告诫。因此,中国人养成了事事追求尽善尽美、追求圆满的心理特点。所以,中国的小说和戏曲悲剧比较少,都喜欢“皆大欢喜”和“大团圆”的结局,不希望有任何的缺憾。
为什么中国人的“龙”成为中华民族骄傲的图腾呢?其实“龙”不是现实中存在的,是人们凭空想象出的“四不像”,因为“龙”的形象比较满足中国人完美主义的心理特点,“牛头马面”、“狮鼻兔眼”、“虎掌鹰爪”、“鹿角虾须”、“蛇身鱼尾”……无数优秀品质集于一身,“春分则登于天”、“秋分则潜于渊”,或者“兴云吐雾”,或者“隐介藏形”,或“鱼”、或“马”,或“山”、或“水”,可为“火龙”,可为“水龙”,亦或“金龙”、“土龙”,神通广大,变化莫测,即可上天,又可入地,没有任何缺憾,确实达到了“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圆满境界。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的管理者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刻意追求完美,这种苛刻求全的心理会使企业整体都患上“焦虑症”,结果导致了很多急功近利的行为和刻板严枯的风气,反而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实际上管理是没有完美的,好的管理要在方方面面都要留有余地,让所有事情都顺理成章,和谐有序。这样管理才具有适当的弹性,才能具有应变的能力,在速度上也可以取胜。
一个声誉远播的幼稚园,不但环境优雅,而且幼儿教育新颖独特,被家长们称为孩子的“哈佛大学”。据说一些附近县市的家长也慕名而来,放心地把孩子送到这里入托。这所幼稚园到底使用了什么法宝,像磁场一般吸引了众多的家长呢?
人们发现了一个极其微妙的细节。老师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只给孩子们做一半,其他的另一半则由孩子们独立完成。譬如,孩子们的皮鞋脏了,老师就手把手教孩子们擦亮一只鞋子,另一只皮鞋交给他们自己动手擦干净;孩子们洗手时,老师只给他们洗一只手,另外的一只自己去洗;吃饭时,筷子掉在地下,老师只为他们捡一根,另外一根自己去捡;穿袜子或衣裤时,老师只给孩子们穿上右脚或右手,左脚或左手则由他们去穿……园长笑容可掬地说:这叫做“教学跟催法”。
管理也是一样,如何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一个永久的话题,管理者不妨对员工也试用一下这种“教学跟催法”,不要把事情都做完,也不是强迫员工去做,而是积极引导他们要去做,把“要我做”转换成“我要做”,其效果自然要更胜一筹。
一是在为下属制定计划时,应该注意切合实际,不要定得过于完整和理想化,过于完整和硬性就意味着要进行不断的改动,还可能会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丧失计划的意义,既耗精神又白费力气。
二是在给下属交待任务时,有些管理者认为把事情交代得越清楚,帮下属做得越多,就越是亲切和关心的表现,其实这样会让下属有不被信任,不被看好的感觉,更有束手束脚,无法施展的感觉。但如果管理者把所有事情大撒把全都交给员工运作,又有可能发生遗漏和失误。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每一项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所以管理者对员工交待工作时,要话说一半,事做一半,起到重点式的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就可以了,剩余的留给员工自己去发挥,给下属留下想象和揣摩的空间。
最好的办法就是只给员工一个主题,让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等员工出现疑问时,再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加以指正。如果他们的尝试失败了,产生具体疑问或不知所措的时候,再指出其错误及原因所在,会非常的及时而且有效。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还会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群体留有建设性的余地,调动起他们的热情、爆发力和创造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点亮他人,给自己节能,让管理的工作保留一个开放性的结尾,让下属拥有广阔的发挥余地,以求得到更为新颖和丰富的结果。凡事留有余地,收放自如,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间找到平衡。完美无缺是相对的,聪明的领导者往往善于利用或制造一些制度上的缺陷,让员工发现改进的切入点。组织的方方面面留有余地,互存不良,激发和创造组织自我净化和改进的能力,反而顺理成章,和谐有序。当你想水清一点,不妨浑一点;想图快一点,不如慢一点;想求好一点,不如差一点,这可能就是残缺美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