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菟丝子味甘,质多脂液,辛以润燥,甘以补虚,为平补阴阳之品,既能补肾助阳,又能补阴,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还能固精缩尿,为壮阳固精,平补滋润之要药。
菟丝子连同茎和果实25克,浸于95%酒精100毫升内48小时后,外用涂擦,每日2~3次,可治白癜风。
狗脊
【处方用名】金毛狗脊、制狗脊、狗脊。
【入药部分】根茎。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肝、肾二经。
【效用】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
【证治】
1肝肾不足:腰脊强痛,俯仰不利,腿软无力,可配杜仲、牛膝、熟地、鹿角胶等。
2风寒湿痹:腰膝疫痛,肢体麻木疼痛,常与杜仲、续断、海风藤等配伍,如狗脊饮(《中国医学大辞典》);与萆薢、菟丝子同用,以治腰痛,如狗脊丸(《圣惠方》)。
3肾气不固:治肾虚不固之尿频、遗尿,可与益智仁、茯苓、杜仲等配伍;若冲任虚寒,带下过多清稀,宜与鹿茸、白蔹、艾叶同用,如白蔹丸(《普济方》)。
此外,狗脊的绒毛有止血作用,外敷可用于金疮出血。
【用量】煎服,6~12g。
【禁忌】凡肾虚有热,小便不利或短涩黄赤,口苦者忌用。
【按语】狗脊苦温能温散风寒湿邪,甘温以补肝肾、强腰膝、坚筋骨,能行能补,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者最为适宜,对腰脊痠痛,关节不利用之辄效,又有温补固摄作用。其毛外用有止血生肌作用,但须注意药物及创口的消毒处理,以防化脓溃烂。
杜仲
【处方用名】生杜仲、盐水炒杜仲、杜仲炭、杜仲。
【入药部分】树皮。
【性味归经】甘微辛温。归肝、肾二经。
【效用】补肝益肾,强筋骨,安胎。
【证治】
1肝肾两虚:治肾虚腰痛或足膝痿弱,常与胡桃肉、补骨脂同用,如青娥丸(《和剂局方》);与独活、寄生、细辛等同用,治风湿腰痛冷重,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与川芎、桂心、丹参等同用,治疗外伤腰痛,如杜仲散(《圣惠方》);与当归、川芎、芍药等同用治疗妇女经期腰痛;与鹿茸、山萸肉、菟丝子等同用,治疗肾虚阳痿,精冷不固,小便频数,如十补丸(《鲍氏验方》)。
2肾虚不固:补肝肾固冲任安胎,单用有效,亦可与桑寄生、续断、阿胶、菟丝子等同用。如《圣济总录》杜仲丸,单用本品为末,枣肉为丸,治胎动不安;《简便单方》以之与川断、山药同用,治习惯性堕胎。
【用量】煎服,10~15g。
【禁忌】肾虚火炽者不宜用。
【按语】杜仲甘温能补肝肾之阳,辛温能畅气血之滞,以其补肝肾、强筋骨,肾虚腰痛尤宜,其他腰痛用之,均有扶正固本之效。。肝主筋,肾主骨,肝充则筋健,肾充则骨强,气血和畅则筋脉自舒,所以为治肝肾不足和腰膝瘦痛之要药。单用或配入复方治高血压病有较好效果,多与夏枯草、桑寄生、菊花等同用。
续断
【处方用名】川续断、川断肉、续断。
【入药部分】根。
【性味归经】苦微温。归肝、肾二经。
【效用】补益肝肾,接筋续骨,止血安胎。
【证治】
1肝肾虚寒:常与鹿茸、肉苁蓉、菟丝子等壮阳起痿之品配伍,如鹿茸续断散(《鸡峰普济方》);或与远志、蛇床子、山药等壮阳益阴,交通心肾之品同用,如远志丸(《外台秘要》);亦可与龙骨、茯苓等同用,用治滑泄不禁之症,如锁精丸(《瑞竹堂经验方》)。
2筋脉不利:腰膝酸痛,与萆薢、杜仲、牛膝等同用,用治肝肾不足,如续断丹(《证治准绳》);亦可与防风、川乌等配伍,用治肝肾不足兼寒湿痹痛,如续断丸(《和剂局方》。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伤骨折。常与桃仁、红花、穿山甲、苏木等配伍同用;或与当归、木瓜、黄芪等同用,治疗脚膝折损愈后失补,筋缩疼痛,如邱祖伸筋丹(《赛金丹》)。
3崩漏下血,胎动不安:用治崩中下血久不止者,配伍侧柏炭、当归、艾叶等止血活血,温经养血(《永类钤方》);或以本品与桑寄生、阿胶等配伍,用治滑胎证,如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用量】煎服,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崩漏下血宜炒用。
【禁忌】风湿热痹者忌服。
【按语】本品甘温助阳,辛温散寒,用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阳痿不举,遗精滑泄,遗尿尿频等症。兼有通利血脉,壮骨强筋之功,善能活血祛瘀,而有续筋接骨、疗伤止痛之能。又能调理冲任,有固本安胎之功。可用于肝肾不足,崩漏不血,胎动不安等症。此外,本品常配伍清热解毒之品,用治痈肿疮疡,血瘀肿痛。如《本草汇言》以之与蒲公英配伍,治疗乳痈肿痛。
杜仲与续断皆有补益肝肾之作用,在治疗肾虚腰痛、脚弱、胎漏等证,每多配合使用。但杜仲甘温,专于温补,而本品通脉功胜,为跌扑损伤所常用。
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
【处方用名】鹿茸片、关鹿茸、鹿茸粉。
【入药部分】雄鹿未骨化的嫩角。
【性味归经】茸:甘咸温。角:咸温。胶:甘微温。霜:咸温。归肾、肝二经。
【效用】补精益髓,壮阳健骨,调冲任,托疮毒。
【证治】
1肾阳不足,精髓虚损:治阳痿不举,小便频数,与山药浸酒服,如鹿茸酒;或与当归、乌梅膏为丸,治精血耗竭,面色黧黑,耳聋目昏等(《济生方》);亦常与人参、黄芪、当归同用治疗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元气不足,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小便频数等证,如参茸固本丸(《中国医学大辞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多与五加皮、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加味地黄丸(《医宗金鉴》);亦可与骨碎补、川断、自然铜等同用,治骨折后期,愈合不良。
2冲脉虚寒:治崩漏不止,虚损赢瘦,与乌贼骨、龙骨、川断等同用,如鹿茸散(《证治准绳》)。若配狗脊、白蔹,可治白带过多,如白敛丸(《济生方》)。
3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本品补阳气、益精血而达到温补内托的目的。治疗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常与当归、肉桂等配伍,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用量】茸1~2g;入丸散用,不入汤剂;角、胶、霜3~9;胶烊化冲服。
【禁忌】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凡非虚寒及阴虚阳强者均不宜用。
【按语】鹿茸甘温补阳,甘咸滋肾,禀纯阳之性,具生发之气,故能壮肾阳,益精血。若肾阳虚,精血不足,而见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小便频数、腰膝酸痛、头晕耳鸣、精神疲乏等,均可以本品单用或配入复方。本品益精血而兼能固冲任,止带下。鹿茸主治真阳衰弱,精血两亏,故宜用于一切虚损而有气怯、神倦、畏寒、腰膝痠冷无力、阳萎尿频、遗滑崩带等证。鹿茸之补阳与附桂不同,附、桂长于祛寒,其燥热之性,易于耗灼津液;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其性温煦,专于补虚,而不在于祛邪。
附药鹿角:补性不足,但能行血消肿,民间亦常用鹿角屑酒服,治虚寒性疮疡,效果很好。
鹿角胶:即鹿角熬炼成胶,补血止血,为崩漏失血及精血不足之要药,但宜于阳虚者,阴虚发热者慎用。
鹿角霜:为鹿角煎胶之余渣,功效比鹿角为差,但温而不腻,用治血弱精寒遗尿及崩漏等证。
补血药
当归
【处方用名】全当归、当归身、当归尾、当归头、酒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当归。
【入药部分】根。
【性味归经】甘辛苦温。归肝、牌三经。
【效用】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燥通便(头能止血,身能养血,尾能破血,全用和血)。
【证治】
1血虚诸证:若气血两虚,常配黄芪、人参补气生血,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人参养荣汤(《温疫论》);若血虚萎黄、心悸失眠,常与熟地黄、白芍、川芎配伍,如四物汤(《和剂局方》)。
2血虚血瘀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既为补血之要药,亦为妇科调经的基础药,如《和剂局方》四物汤;若兼气虚者,可配人参、黄芪;若兼气滞者,可配香附、延胡索;若兼血热者,可配黄芩、黄连,或牡丹皮、地骨皮;若血瘀经闭不通者,可配桃仁、红花;若血虚寒滞者,可配阿胶、艾叶等。
3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等:治疗血虚血瘀寒凝之腹痛,配桂枝、芍药、生姜等同用,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当归建中汤(《千金方》);本品活血止痛,与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同用,治疗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与银花、赤芍、天花粉等解毒消痈药同用,以活血消肿止痛,治疗疮疡初起肿胀疼痛,如仙方活命饮(《妇人大全良方》);与黄芪、人参、肉桂等同用,治疗痈疽溃后不敛,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亦可与金银花、玄参、甘草同用,治疗脱疽溃烂,阴血伤败,如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若风寒痹痛、肢体麻木,可活血、散寒、止痛,常与羌活、防风、黄芪等同用,如蠲痹汤(《百一选方》)。
4血虚肠燥便秘:本品补血以润肠通便,用治血虚肠燥便秘。常以本品与肉苁蓉、牛膝、升麻等同用,如济川煎(《景岳全书》)。
【用量】煎服,5~15g。
【禁忌】凡脾胃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应慎用。
【按语】当归甘温质润,长于补血,为补血之圣药。又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常与补血调经药同用,为活血行气之要药。气滞作痛者,可与理气药配用;瘀血作痛者,可与理血药同用;血虚里寒而腹痛者,宜与助阳药同用;风湿而络脉不和者,可与祛风湿药同用。当归又可用于血虚之便秘,是取其补血润燥、滑肠通便的作用。通经活血,可用酒炒,补血润肠则宜生用;便溏者宜士炒;止血宜炒炭。
熟地黄
【处方用名】熟地黄、大熟地、熟地炭、熟地。
【入药部分】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三经。
【效用】补血益精,滋肾养肝。
【证治】
1肝肾阴虚:常与山药、山茱萸等同用,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耳鸣、耳聋及消渴等,可补肝肾,益精髓,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亦可与知母、黄柏、龟甲等同用治疗阴虚骨蒸潮热,如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本品益精血、乌须发,常与何首乌、牛膝、菟丝子等配伍,治精血亏虚须发早白,如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本品补精益髓、强筋壮骨,也可配龟甲、锁阳、狗脊等,治疗肝肾不足,五迟五软,如虎潜丸(《医方集解》)。
2阴虚血亏:常与当归、白芍、川芎同用,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如四物汤(《和剂局方》);若心血虚心悸怔忡,可与远志、酸枣仁等安神药同用;若崩漏下血而致血虚血寒、少腹冷痛者,可与阿胶、艾叶等补血止血、温经散寒药同用,如胶艾汤(《金匮要略》)。此外,熟地黄炭能止血,可用于崩漏等血虚出血证。
【用量】煎服,10~30g。大剂量可用30~60g。
【禁忌】本品性质粘腻,较生地黄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炒仁等同用,防止粘腻碍胃。
【按语】本品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又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古人谓之“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熟地系生地黄九蒸九晒制成,色味俱变,性凉转温,有补血之功,且为峻补肝肾阴虚之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虚精亏证候。六味地黄丸中熟地填精益髓,四物汤中则滋阴养血。本品粘稠腻滞,最易碍胃,影响脾之运化,虽阴虚血亏,应配理气药同用故处方每以熟地与砂仁同用,亦即此意。
地黄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现临床使用有鲜、生、熟三种。均有养阴生津之功,而治阴虚津亏诸证。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之力虽弱,但长于清热凉血,泻火除烦,多用于血热邪盛,阴虚津亏证;生(干)地黄甘寒质润凉血之力稍逊但长于养心肾之阴,故血热阴伤及阴虚发热者宜之;熟地黄性味甘温,入肝肾而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凡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皆可用之。
白芍
【处方用名】大白芍、炒白芍、杭白芍、生白芍、白芍。
【入药部分】根。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二经。
【效用】养血敛阴,平肝,缓急止痛。
【证治】
1阴虚血亏:用治肝血亏虚,面色苍白,眩晕心悸,或月经不调,崩中漏下,常与熟地、当归等同用,如四物汤(《和剂局方》)。若血虚有热,月经不调,可配伍黄芩、黄柏、续断等药,如保阴煎(《景岳全书》);若崩漏,可与阿胶、艾叶等同用。
2血虚肝旺:治头晕目花,失眠,胸胁疼痛,四肢拘挛,养血敛阴、平抑肝阳,常配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等,如镇肝息风汤、建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3肝脾不和:治疗脾虚肝旺,腹痛泄泻,如痛泻要方(《景岳全书》);若与木香、黄连等同用,可治疗痢疾腹痛,如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若阴血虚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挛急作痛,常配甘草缓急止痛,即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4肝气不舒:治疗血虚肝郁,胁肋疼痛,常配柴胡、当归、白芍等,如逍遥散(《和剂局方》);也可以本品调肝理脾,柔肝止痛,与白术、防风、陈皮同用;
5营阴不固:若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可敛阴和营,与温经通阳的桂枝等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伤寒论》);至于阴虚盗汗,则须与龙骨、牡蛎、浮小麦等同用,可收敛阴止汗的功效。
【用量】煎服,5~15g;大剂量15~30g。
【禁忌】凡阳衰中寒腹痛作泄者不直单独应用。反藜芦。
【按语】白芍有养血敛阴、柔肝安脾之作用,故可用治血虚崩漏,带下虚汗等证。所谓柔肝安脾,即可柔和刚悍之肝气,使脾胃得安。故可治肝脾不调及腹痛挛急泻痢等证。此外,本品敛阴,有止汗之功。
白芍与赤芍《神农本草经》不分,通称芍药,唐末宋初,始将二者区分。二者虽同出一物而性微寒,但前人谓“白补赤泻,白收赤散”,一语而道破二者的主要区别。一般认为,在功效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的病证。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
阿胶
【处方用名】陈阿胶、阿胶珠、蒲黄炒阿胶、蛤材炒阿胶、阿胶。
【入药部分】黑驴皮熬成之胶。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肝、肾三经。
【效用】补血止血,滋阴润燥,安胎。
【证治】
1血虚证:可单用本品即效。亦常配熟地、当归、芍药等同用,如阿胶四物汤(《杂病源流犀烛》);若与桂枝、甘草、人参等同用,可治气虚血少之心动悸、脉结代,如炙甘草汤(《伤寒论》)。
2出血证:可单味炒黄为末服,治疗妊娠尿血(《圣惠方》);治阴虚血热吐衄,常配伍蒲黄、生地黄等药,如(《千金翼方》);治肺破嗽血,配人参、天冬、白及等药,如阿胶散(《仁斋直指方》);也可与熟地、当归、芍药等同用,治血虚血寒妇人崩漏下血等,如胶艾汤(《金匮要略》);若配白术、灶心土、附子等同用,可治脾气虚寒便血或吐血等证,如黄土汤(《金匮要略》)。
3肺阴虚燥咳:治疗肺热阴虚,燥咳痰少,咽喉干燥,痰中带血,常配马兜铃、牛蒡子、杏仁等同用,如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也可与桑叶、杏仁、麦冬等同用,治疗燥邪伤肺,干咳无痰,心烦口渴,鼻燥咽干等,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4热病伤阴之心烦失眠及阴虚风动,手足瘈疭等:治疗热病伤阴,肾水亏而心火亢,心烦不得眠,常与黄连、白芍等同用,如黄连阿胶汤(《伤寒论》);也可与龟甲、鸡子黄等养液息风药同用,用治温热病后期,真阴欲竭,阴虚风动,手足瘈疭,如大、小定风珠(《温病条辨》)。
【用量】5~15g。入汤剂宜烊化冲服。
【禁忌】凡脾胃虚弱,溏泻呕吐,以及消化不良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