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气滞血瘀之痛证:治胃脘疼痛,可与没药、延胡索、香附等同用,如手拈散(《医学心悟》);若治胸痹心痛,可配伍丹参、川芎等药用;治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常配伍当归、丹参、没药等药同用,如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风寒湿痹,肢体麻木疼痛,常与羌活、防风、秦艽、当归等同用,如蠲痹汤(《医学心悟》)。
【用量】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
【禁忌】凡胃弱者、孕妇及无瘀滞及痈疽已溃,均不宜服。
【按语】乳香味苦通泄入血,既能散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痈,祛腐生肌,为外伤科要药。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行血中气滞,化瘀止痛;内能宣通脏腑气血,外能透达经络,可用于一切气滞血瘀之痛证。《珍珠囊》谓其能“定诸经之痛。”乳香辛散苦泄温通,为外科及伤科之要药,其行气活血及止痛的作用很强,凡痈疽疮肿及跌扑损伤,气滞血瘀,疼痛剧烈者,全可应用。
没药
【处方用名】制没药、没药。
【入药部分】树脂。
【性味归经】苦平。归肝经。
【效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证治】瘀阻气滞:经闭,癥瘕,产后恶露不净腹痛,脘腹肢节疼痛,跌打瘀血,痈疽肿痛。
【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禁忌】凡无瘀滞及痈疽已溃者不宜用,孕妇亦忌。
【按语】没药入肝经,以活血通瘀而收止痛之功,治疗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痈疽肿痛,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滞痛证。作用与乳香相似,但破血散瘀之力胜于乳香。李时珍说:“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但临证时也不一定非与乳香相配不可。乳香偏于行气、伸筋,治疗痹证多用。没药偏于散血化瘀,治疗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穿山甲
【处方用名】炙山甲、炙甲片、炮甲珠、穿山甲。
【入药部分】穿山甲之甲片。
【性味归经】咸微寒、有毒。归肝、胃二经。
【效用】搜风通络,通经下乳,消肿溃痈。
【证治】
1经络阻滞:痈疽疮疡初期或脓成不溃,经闭,痛经,乳闭。治疗癥瘕,可配伍鳖甲、大黄、赤芍等药用,如穿山甲散(《妇科大全》);治疗血瘀经闭,可配伍当归、红花、桃仁,如化瘀汤(《经验方》)。
2风闭筋脉:风湿痹证,筋骨拘挛,强直疼痛,不得屈伸之证。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麻木拘挛,常配川芎、羌活、白花蛇等药用;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可配大川乌等研末调敷,如趁风膏(《三因极一病方论》)。
3产后乳汁不下:可单用研末,以酒冲服,谓之涌泉散(《本草纲目》);临床常与王不留行、木通、黄芪同用,如山甲下乳汤(中山医学院《中药临床应用》);若配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等补益气血之品,可治气血虚乳汁稀少;若配伍当归、柴胡、川芎等,可治因肝气郁滞而致乳汁不下,乳房胀痛如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4痈肿疮毒,瘰疬:疮痈初起,常配银花、天花粉、皂角刺等以清热解毒、活血消痈,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大全良方》);治疮痈脓成未溃则配黄气、当归、皂角刺以托毒排脓,如透脓散(《外科正宗》);治瘰疬,可配夏枯草、贝母、玄参以散结消瘰。
【用量】煎服,3~10g。研末吞服,每次1~15g。
【禁忌】孕妇慎用。疮疡已溃者忌用。
【按语】本品善于走窜,性专行散,内达脏腑,外通经络,活血祛瘀力强,能通利经络,透达关节,且擅长通经下乳,为治疗产后乳汁不下之要药。又能活血消痈,消肿排脓,可使脓未成者消散,已成脓者速溃,亦为治疗疮疡肿痛之要药。穿山甲为外科常用之药,且可用于通经下乳,通络利痹,功效甚著。常用于痈疽肿毒等外证,未成可消,已成可溃,尤以脓成将谈之际最为适用。
三棱
【处方用名】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三梭。
【入药部分】块茎。
【性味归经】苦平。归肝、脾二经。
【效用】破血行气,消积通经。
【证治】
1血结气滞:经闭,痛经,腹部肿块,产后瘀血腹痛。
2食滞气结:胸腹作痛,食积胀痛。
【用量】煎服,3~10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
【禁忌】凡脾胃虚弱,无实积者,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按语】三棱之主要功能为活血去瘀,李时珍说:“破气散结,功近香附而力峻”,其实香附以行气为主,三棱则以破血为治。本药破血功效较强,兼有行气作用,多用于血瘀积块之证。肝脾肿大、子宫肌瘤、宫外孕包块等。麸炒可减缓其烈性,醋炒能加强止痛祛瘀之功。体虚者,应配合参、术等补气健脾药同用。所治病证与莪术基本相同,常相须为用。然三棱偏于破血,莪术偏于破气。
莪术
【处方用名】蓬莪术,莪术。
【入药部分】块茎。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经。
【效用】行气破血,消食化积。
【证治】
1气结血瘀:经闭,痛经,腹部肿块,胸胁痛,腹痛。治癥瘕痞块,常与三棱、当归、香附等同用,如莪术散(《寿世保元》),并可治经闭腹痛;治胁下痞块,可配丹参、三棱、鳖甲、柴胡等药用;治血瘀经闭、痛经,常配当归、红花、牡丹皮等;治胸痹心痛,可配伍丹参、川芎用;治体虚而瘀血久留不去,配伍黄芪、党参等以消补兼施。
2食滞气结:食积院腹胀痛等实证。食积不化之脘腹胀痛,可配伍青皮、槟榔用,如莪术丸(《证治准绳》);若配伍党参、茯苓、白术等补气健脾药,可治脾虚食积之脘腹胀痛。
此外,本品既破血祛瘀,又消肿止痛,可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常与其他祛瘀疗伤药同用。
【用量】煎服,3~15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外用适量。
【禁忌】凡气血两虚,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均不宜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按语】莪术苦泄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破血散瘀,消癥化积,行气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日久而成的癥瘕积聚以及气滞、血瘀、食停、寒凝所致的诸般痛证,常与三棱相须为用。三棱、莪术皆有行气破血功能,治疗月经不行,腹部肿块,往往同用。其中三棱破血作用较强,而莪术则破气之功能较大,二者配伍,更可加强消坚破积的作用。
王不留行
【处方用名】王不留行、留行子。
【入药部分】种子。
【性味归经】苦平。归肝、胃二经。
【效用】行血通经,下乳消肿。
【证治】
1血瘀经闭、痛经、难产:常配当归、川芎、香附、红花等药用。治妇人难产,或胎死腹中,可配酸浆草、五灵脂、刘寄奴等药同用,如胜金散(《普济方》)。
2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常与穿山甲等同用,如涌泉散(《卫生宝鉴》);若与黄芪、当归或当归、猪蹄同用若治产后气血亏虚,乳汁稀少。取本品活血消痈、消肿止痛之功,亦常用治乳痈肿痛,可配蒲公英、夏枯草、瓜蒌等,如《本草汇言》治乳痈初起方。
3热淋、血淋、石淋:治多种淋证,常与石韦、瞿麦、冬葵子等同用。
【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禁忌】凡无瘀滞及孕妇与失血者均不宜用。
【按语】本品善于通利血脉,活血通经,走而不守,用于经行不畅、痛经及经闭,归肝、胃经,走血分,苦泄宣通,行而不留,能行血脉,通乳汁,为治疗产后乳汁不下常用之品,为治乳痈之要药,因血乳同源,血滞则乳闭,血行则乳下,乳汁畅流,血脉通利,则乳痈可消。又性善下行,能活血利尿通淋,善利血脉。
皂角刺(附:皂角、皂角子)
【处方用名】皂角刺、皂角针、皂刺。
【入药部分】茎枝上的棘刺。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胃二经。
【效用】消肿排脓,祛风杀虫。
【证治】
1气血瘀滞: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以及瘰疬等。
2毒侵血脉:皮癣、麻风。
3湿热风毒:疮癣(用米醋熬嫩刺,外涂)。
【用量】煎服3~10克。外用适量,醋煎涂患处。
【禁忌】痈疽已溃及孕妇不宜用。
【按语】皂刺辛散温通,药力锐利,对痈疽肿毒,已成脓者用之,能有助于溃破,故为外科常用之药。
附药皂角(皂荚):辛咸温,有小毒。有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之效。
皂角子:辛咸温滑润,能利大肠燥结,可用于肠燥便秘。
小结
1止血药仙鹤草收敛止血,三七止血化瘀而定痛;白芨止血而补肺;血余炭止血而化瘀;棕榈炭收涩止血,乌贼骨止崩漏又治吐酸;大蓟力强消痈肿,小蓟力薄止尿血,藕节生用凉血力强,炒黑止血槐花治上焦血热,槐角治下焦便血;地榆寒降止便血;侧柏叶凉血治吐血衄血,蒲黄生用行血,炒炭止血,茜草治血热之妄行。
2活血药丹参去瘀补血,妇科常用,赤芍、川芎活血散瘀调经,偏热用赤芍,偏寒用川芎,川郁金行血力大,广郁金理气力强;姜黄为风痹肩痛之要药;五灵脂、元胡索止痛力强,五灵脂生用散瘀,炒炭止血;丝瓜络性质和平,能通经络而止痛;瘀血凝结在一起多用桃仁,散在各处多用红花;泽兰行血消瘀而治水肿;益母草去瘀生新,为妇科经产要药;乳香行气以活血;没药散瘀以活血,伤科多用;穿山甲消肿溃坚,性长走窜,能治拘挛;三棱、莪术均能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三棱破血力强,莪术破气力强;王不留行通经下乳,偏于行血;皂角刺消痈肿,通乳汁,又下胞胎。
【使用注意】
1止血药:出血只是某些疾病的一个现象(症状),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在应用时应根据各种出血证的原因,与其他药物配伍。如血热妄行,应与清热凉血药同用;阴虚阳亢,宜与养阴潜阳药同用;气虚不能摄血者,又当与补气药合用,所谓“血脱益气”之法。总之应照顾全局,辨证用药,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此外,出血证初起之时,止血药中宜配以行瘀之品,以防留瘀之弊。
2行血药:(1)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凡是由于气滞而血瘀者,行血药中宜配合理气药品,则效果更佳。(2)新瘀症急,用汤剂为佳,取其力大而效速,久瘀证缓,宜用丸剂,取其小量常服,使消瘀而不伤正气。(3)如久瘀体虚,行血祛瘀中,可与补气药同用,攻补兼施,从而扶正祛邪。
【禁忌】
1见血虚无瘀,月经过多及怀孕者,忌用行血祛瘀药。
2有瘀滞之出血者,止血药不宜用之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