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肠胃气滞,下痢后重: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可单用本品或配砂仁、藿香等同用,如木香调气散(《张氏医通》);若脾虚气滞,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可与党参、白术、陈皮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健脾丸(《证治准绳》);若脾虚食少,兼食积气滞,可配砂仁、枳实、白术等同用,如香砂枳术丸(《摄生秘剖》)。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常与黄连配伍,如香连丸(《和剂局方》);若治饮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槟榔、青皮、大黄等同用,如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2气郁不舒,疏肝利胆,腹胁疝痛:治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而致湿热郁蒸、气机阻滞之脘腹胀痛、胁痛、黄疸,可与郁金、大黄、茵陈等配伍;若治寒疝腹痛及睾丸偏坠疼痛,可与川楝子、小茴香等同用,如导气汤(《医方简义》)。
3气滞血瘀之胸痹:用治寒凝气滞心痛,可与赤芍、姜黄、丁香等同用,如二香散(《经验良方》);若治气滞血瘀之胸痹,可配郁金、甘草等同用,如颠倒木金散(《医宗金鉴》)。
本品气芳香能醒脾开胃,故在补益方剂中用之,能减轻补益药的腻胃和滞气之弊,有助于消化吸收,如归脾汤(《济生方》)。
【用量】煎服,15~6g。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禁忌】凡气虚有热,血虚而燥等证不宜用。
【按语】本品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而味厚,善通行脾胃之滞气,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之佳品。又,气香醒脾,味辛能行,味苦主泄,走三焦和胆经,故既能行气健脾又能疏肝利胆。木香为芳香理气药,偏于行滞气,故消化不良,肠胃气机壅塞不利,以致脘腹胀满,甚或作痛,泄痢后重等证均可应用。此药生用理气止痛,若止泻痢,宜煨熟用有醒脾止泻之功。如于滋补剂中加之少许,借其芳香宣通之性,则有防止滋补药滞腻的作用。广木香用于脾胃病,而青木香则多用于肝经病,如小腹痛,阴囊痛、疝痛、胁痛以及热毒肿痛等证。由于本品含有挥发油成分,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影响药效。
乌药
【处方用名】台乌药、乌药片、乌药。
【入药部分】根。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肺、肾、膀胱四经。
【效用】顺气宽胸,散寒止痛。
【证治】
1寒凝气滞:治胸腹胁肋闷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乌沉汤(《和剂局方》),也可与薤白、瓜蒌皮、延胡索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2食滞中阻:若治脘腹胀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术等,如乌药散(《圣惠方》),也可与香附、木香、陈皮等同用。
3膀胱虚寒: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冷之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如缩泉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血瘀:若寒凝气滞痛经,可与当归、香附、木香等同用,如乌药汤。(《济阴纲目》)
【用量】煎服,3~9g。
【禁忌】凡气虚而有内热的不宜用。
【按语】乌药辛散温通,偏于顺气降逆,散寒止痛。能上入肺脾,下通膀胱与肾,以疏畅胸腹之逆气。因此,凡一切病属气逆寒郁者,全可应用。
香附、木香、乌药皆为理气要药,能行气止痛,治胸脘腹诸痛。但三者各有特长,香附入肝经,疏肝解郁,能治肝郁气滞之胸腹胁痛,月经不调;木香入脾胃,善调肠胃气滞,多治腹部作胀,泻痢后重者;乌药下通肾与膀胱,温肾散寒,而治膀胱冷气所引起的小便频数,小腹胀痛,肠鸣、疝气等证。
砂仁(附:砂仁壳)
【处方用名】缩砂仁、阳春砂仁、砂仁。
【入药部分】干燥果实种子及壳。
【性味归经】辛涩温。归胃、脾、肾三经。
【效用】行气温中,开胃消食,止痛安胎。
【证治】
1脾胃气滞,湿阻中焦:寒湿气滞,胸腹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疝气,呕恶,胃痛,泄泻,痢疾。湿阻中焦者,常与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若脾胃气滞,可与木香、枳实同用,如香砂枳术丸(《景岳全书》);若脾胃虚弱之证,可配健脾益气之党参、白术、茯苓等,如香砂六君子汤(《和剂局方》)。温脾。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干姜、附子等药同用。
2中虚气滞,妊娠恶阻:行气和中,止呕安胎。妊娠呕逆不能食,可单用,如缩砂散(《济生方》),或与苏梗、白术等配伍同用;若气血不足,胎动不安者,可与人参、白术、熟地等配伍,以益气养血安胎,如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
【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禁忌】阴虚有实热的不宜用。
【按语】本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曰其:“为醒脾调胃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证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本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能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砂仁之能安胎,由于其芳香理气作用,因孕妇气机运行往往失于通畅,常发生胸腹满闷,胎动不安,气逆呕吐等证。砂仁性温而不太燥烈,行气而无攻破之力,但若气虚,则不宜多服,以免耗气。如应用时可与白术、桑寄生、续断等配用。
附药砂仁壳:为砂仁之果壳。性味功效与砂仁相似,而温性略减,药力薄弱,适用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呕恶食少等症。用量同砂仁。
白蔻仁(附:豆蔻壳)
【处方用名】白蔻仁、白豆蔻。
【入药部分】果实种子及壳。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三经。
【效用】行气化湿,温中止呕。
【证治】
1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者,常与黄芪、白术、人参等同用,如白豆蔻丸(《圣惠方》)。胃寒湿阻气滞呕吐可单用为未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药,如白豆蔻汤(《沈氏尊生书》)。若偏寒者,小儿胃寒,吐乳不食者,可与砂仁、甘草等药研细末服之;偏热者,配黄连。
2湿温病: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证,湿邪偏重者,宣化湿邪,每与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汤(《温病条辨》);若热重于湿者,又常与黄芩、滑石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禁忌】凡属火升热盛,呕吐反胃,阴虚血燥及脾肺气虚者均不宜用。
【按语】豆蔻、砂仁性味辛温,同为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之功,都是理气宽胸的要药,常相须为用,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反胃吐逆等证。但砂仁香窜而气浊,散寒力较大,功专于中下二焦,适宜于寒湿积滞,寒泻冷痢,又有安胎作用;白蔻芳香而气清,温燥之性较差,功专上中二焦,适宜于湿浊阻胃之呕吐,呃逆,并能宣通肺气。故砂仁化湿行气力略胜,温中重在脾而止泻;豆蔻可用于湿温痞闷,温中偏于胃而止呕。治湿阻气机之胸闷,对脾虚胃寒之反胃呕吐泄泻,可配砂仁、丁香等功效甚佳。而湿滞偏热之证,则多用白蔻而不用砂仁。砂、蔻仁入汤剂宜后下,不宜久煎。
附药豆蔻壳:为豆蔻的果壳。性味功效与豆蔻相似,但温性不强,力亦较弱。适用于湿阻气滞所致的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等。煎服,3~5g。
川楝子
【处方用名】川楝子、金铃子、炒川楝、苦楝子。
【入药部分】果实。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肝、心包、小肠、膀胱四经。
【效用】泻湿热,利气止痛,杀虫。
【证治】
1肝郁湿热诸痛:肝郁气滞或肝郁化火胸腹诸痛,每与延胡索配伍,如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肝胃气痛,与延胡索同用,或以金铃子散与四逆散合用。用治热疝气痛,可配延胡索、香附、橘核、芒果核等同用;寒疝腹痛则宜配暖肝散寒之品小茴香、木香、吴茱萸等,如导气汤(《医方简义》)。
2虫积腹痛:蟯虫肛门作痒。治蛔虫等引起的虫积腹痛,每与槟榔、使君子等同用。
3头癣:炒黄研末配制油膏外涂治头癣、秃疮。
【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炒用寒性减低。
【禁忌】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以免中毒。又因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按语】本品苦寒降泄,能清肝火、泄郁热、行气止痛。善于平肝泄热,且又导湿热下行,对肝郁气滞之脘腹胁痛,及湿热下注之睾丸肿痛等证,用之尤宜。本品苦寒有毒,能清热燥湿,杀虫而疗癣。除用治虫积腹痛外,其杀虫之功,不及苦楝根皮。
大腹皮
【处方用名】腹皮、大腹皮、槟榔毛。
【入药部分】果皮。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效用】下气宽中,行水导滞。
【证治】
1气滞水壅:食积气滞之脘腹痞胀,嗳气吞酸、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山楂、麦芽、枳实等同用;水湿外溢,皮肤水肿,小便不利,可与茯苓皮、五加皮等同用,如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若治脚气肿痛,二便不通,可与桑白皮、木通、牵牛子等同用。
2水湿下注: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泄泻,可与藿香、陈皮、厚朴等同用。【用量】煎服,45~9g。
【禁忌】气虚体弱者不宜用。
【按语】大腹皮即槟榔之果皮,质轻味辛,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经,善于行气导滞,为宽中利气之捷药。本品味辛,又能开宣肺气而行水消肿,故对湿邪内停之脘腹胀满,水气外溢之皮肤水肿,用之有效。惟此药辛散耗气,究属破泄之品,凡气虚体弱肿胀者,则非所宜。
香橼皮
【处方用名】香橼皮、陈香橼皮、香橼片。
【入药部分】果皮。
【性味归经】辛苦酸温。归肺、肝、牌三经。
【效用】疏肝解郁,理气宽胸,化痰止呕。
【证治】
1肝脾气滞:治肝郁胸胁胀痛,脘痞,噫气少食,常配柴胡、郁金、佛手等同用。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可与木香、砂仁、藿香等同用。
2肺气上逆,胸膈不利:痰饮咳嗽、胸闷等,常配伍生姜、半夏、茯苓等。
【用量】煎服,3~9g。
【禁忌】无滞气虚者不宜用。
【按语】香橼皮性味辛苦酸温,而气清香,辛能行散,苦能疏泄,入肝经而能疏理肝气而止痛。气香醒脾,辛行苦泄,入脾胃以行气宽中。苦燥降泄以化痰止咳,又辛行入肺而理气宽胸。故既能顺气化痰,以治咳嗽痰多气逆,又能和中止痛,疗脘腹气滞作痛。本品功同佛手,但效力较逊。
沉香
【处方用名】沉香片、沉香屑、沉香面。
【入药部分】沉淀树脂的心材。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肾三经。
【效用】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证治】
1寒凝气滞:治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与乌药、木香、槟榔等同用,如沉香四磨汤(《卫生家宝》)若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常配肉桂、干姜、附子等同用,如沉香桂附丸(《卫生宝鉴》)。治寒邪犯胃,呕吐清水,可与陈皮、毕澄茄、胡椒等同用,如沉香丸《圣济总录》;若脾胃虚寒,呕吐呃逆,经久不愈者,可与丁香、白豆蔻、柿蒂等同用。
2肾不纳气、浊气上泛:下元虚冷、肾不纳气之虚喘证,与肉桂、附子、补骨脂等同用,如黑锡丹(《和剂局方》);若治上盛下虚之痰饮喘嗽,常与苏子、半夏、厚朴等配伍。
【用量】煎服,15~45g,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每次05~1g。
【按语】本品气芳香走窜,味辛行散,性温祛寒,善散胸腹阴寒,行气以止痛;且味苦质重性降,善温胃降气而止呕。故沉香不仅能温中祛寒,治脾胃虚寒的呕吐,呃逆,脘腹疼痛等证。且能补火助阳,温肾纳气,降逆平喘,治肾阳不足之腰膝虚冷,以及气不归元的气逆喘急。
柿蒂(附:柿霜)
【处方用名】柿蒂。
【药用部分】果蒂。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胃经。
【效用】降气止呃。
【证治】胃气上逆:噫气,呃逆寒证配丁香、生姜,如柿蒂汤(《济生方》);若治虚寒呃逆,常与人参、丁香同用,如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胃热呃逆,可配伍黄连、竹茹等同用;痰浊内阻之呃逆,配伍半夏、陈皮、厚朴等同用;若命门火衰,元气暴脱,上逆作呃,则须配伍附子、人参、丁香等。
【用量】煎服,45~9g。
【按语】本品味苦降泄,专入胃经,善降胃气而止呃逆,为止呃逆要药。因其性平和,故凡胃气上逆所致各种呃逆均可以应用。柿蒂、丁香、旋复花同为止呃逆药,但丁香偏于治寒呃,柿蒂偏于治热呃。旋复花是降逆止呕、止噫气。
附药柿霜:甘凉,入肺胃经,有清热生津,润燥宁嗽之功。治咽痛,口疮,燥咳,劳嗽,吐血等证。
小结
陈皮性缓,理气化痰宜于中上二焦病;青皮较猛,舒肝破气宜于中下焦病;枳实破气力猛,善于下达而消痞;积壳力缓,偏于理气宽胸,厚朴行气散满而温中,香附理气解郁而调经,木香调气和胃而定痛;乌药顺气温肾散寒而缩尿,砂仁芳香气浊,专治中下焦一切寒凝气滞;白蔻仁芳香气清,入上中焦治温浊阻胃之呕吐,川楝子止疼而杀虫;大腹皮行气利水而消肿;香橼皮宽中快膈而导滞气,沉香降气平逆,治虚寒结滞之气逆;柿蒂为止呃逆之要药。
【使用注意】
1理气药多辛香走窜之品,易于耗伤阴液,不宜过量,或持续使用。
2理气药与补养药同用,可以防止因补而壅滞,出现闷胀等症状。
3与活血祛瘀同用,可加强行瘀之功效。
4煎煮不宜过久,以免气味具失,影响药效。
【禁忌】
1凡伤阴或气虚者慎用。
2凡降气、破气之品,体虚及孕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