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方面,李嘉诚明显落伍了。他的长实集团虽然也参与了内地少量项目的投资,可与他控有的香港最大财团、与他投资海外的大手笔相比,显得非常不对称。他在内地人眼里,只是个慷慨大度的慈善家,而不是大刀阔斧的投资家。
其实,这是李嘉诚一贯的作风,他素来不喜欢抢饮“头啖汤”。“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是他经商的信条。李嘉诚稳健趋于保守,闯劲似乎不足。然而,李嘉诚闯劲不足后劲足,则是有口皆碑。比如,在战后崛起的华人财团中,李嘉诚不是率先跨国化的,但他在加拿大一地的投资,没有一个华人巨富可与他论伯仲。
李嘉诚在中国内地投资,亦是如此。闯劲不足使李嘉诚远远落后于另外一些大财团。但他铆足后劲,弥补了这个不足。能够后来者居上,亦值得世人称道。不过,如果李嘉诚能捷足先登,那么形势肯定更为壮阔。
1992年4月27~28日,中国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等分别会晤李嘉诚。
李嘉诚旋风般地从北京飞赴汕头,又急转深圳,5月1日,宣布成立第一家在内地注册的联营公司。这就是李嘉诚代表长实集团与中方合组成立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雄厚,港方中方各占一半股权。中方的两家合作伙伴是:深圳市政府的深圳投资管理公司,国家计委属下的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港方股东有长实、和黄、怡东三家。
长和实业将拟定在内地投资的一系列计划,将成为长江系在内地的旗舰。短短的时间内,李嘉诚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令人惊叹其决断及办事的高效。高效赢得时间,时间就是金钱。1992年8月6日,李嘉诚发布本集团中期业绩报告,阐明投资重点转移到内地的条件及方针:
“中国未来之国民经济将有较大幅度之增长,前景令人鼓舞。”
“香港整个经济体系亦将由此而获益,为平稳过渡做好准备。”
“自年初邓小平南巡深圳后,中国开放改革的执著得到深化,本集团在中国内地的投资的确增大了。”
记者问长实系最终会投资多少,李嘉诚答道:“在现阶段很难估计,很多因素目前是很难预测的。若经济环境发展理想,最终在内地的资产值,可能会占本集团总资产值的25%。”
李嘉诚没有透露何时达到这个比例。《香港商报》分析,这是个相当大的比例。以1991年底长实系资产总值750亿计算,日后该系在内地的投资额将达190亿港元。
李嘉诚以其磅礴的气势,以近200亿的巨资投入后来者居上,委实是势如长江。但他并没有透露何时达到这个比例,显示李嘉诚凡事留一手的个性。李嘉诚一言九鼎,从不食言、从不爽约。若非有十成的把握,李嘉诚不会限定一个具体时间,那样,无疑给自己套上紧箍咒。
1992年10月5日,以和黄集团为核心的港方财团与中方在北京签署深圳盐田港发展合同。签约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邹家华及和黄主席李嘉诚出席仪式。
中方财团是深圳东鹏实业,占3成股权;港方财团有和黄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熊谷组公司等,共占7成股权。控股权在和黄集团。
按当时的价格算,合营公司总投资为50亿人民币,目标是建成与香港货柜码头互补的世界级盐田货柜码头。
工程分几期完成,第一期拥有2个柜泊位和4个杂货泊位,现已开始启用,较大地缓解了香港货柜码头的压力。然而,盐田港计划曾遭到马世民竭力反对。
马世民说:“我确实不赞成在内地搞货柜码头,因为1997年后,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我们在香港货柜码头坐大,深圳又搞一个,等于抢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
李嘉诚更具有远见卓识地说,深港间的大鹏湾是天然深水港,我们不抢先建盐田港,别的财团也会抢着去干,那将成了“我们与他人对打”。在珠海,和黄控得高栏深水港的发展权,这里将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面的出海通道。盐田港的签约仪式可谓是最高规格,风头一时无两,再次为李嘉诚壮了声威。
李嘉诚之所以如此大规模地投资内地市场,是基于他对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前景的强烈信心。李嘉诚评价道:“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司法系统在进一步完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会更加开放,商业法规将会进一步完善,司法系统也将变得简单明了。所有这些都将增添投资者的信心。”
迟人一步就可能输人一筹,丧失先机。换个角度看,迟人一步可以将形势看得更清,把握大局,少走弯路,鼓足干劲迎头赶上。
在人生旅途中,如果想走快路且少走弯路,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事物,延长自己的有效生命。看清形势,抓住机遇,利用好天时、地利、人和,心怀感恩,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止!
4.人弃我取,知难而上
李嘉诚说:“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五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警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就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李嘉诚的扩张史,无疑是一部中小地产商借助股市杠杆,急剧扩张的历史。以小搏大,层层控股。到1990年年初,李嘉诚以他私有的98亿余元资金,控制了市值900多亿港元的长实系集团。1972年长实上市时,市值才1.57亿港元,18年后市值增长了近180倍。以全系市值计,比1972年膨胀了586倍。
李嘉诚在股市的作风,一如他在地产业一样,“人弃我取”,“低进高出。”
1972年,股市大旺,股民疯狂,成交活跃,恒指急攀。李嘉诚借着这大好时机,将长实骑牛上市。长实股票每股溢价1港元公开发售,上市不到24小时,股票就升值一倍多。这便是典型的“高出”。
1973年大股灾,恒生指数到1974年12月10日跌至最低点150点的水平。1975年3月,股市跌后初愈,开始缓慢回升,深受股灾之害的投资者仍“谈股色变”,视股票为洪水猛兽。就在这个时期,在李嘉诚的安排下,长江实业发行2000万新股予李嘉诚,依据当时低迷不起的市价,每股作价3.4港元。李嘉诚宣布放弃两年的股息,既讨了股东的欢心,又为自己赢得实利——股市渐旺,升市一直持续到1982年香港信心危机爆发前。长实股升幅惊人,李嘉诚赢得的实利远胜于当年牺牲的股息——是为“低进”。
1985年1月李嘉诚收购港灯,他抓住卖家置地急于脱手减债的心理,以比一天前收盘价低1港元的折让价——即每股6.4港元,收购了港灯34%的股权。仅此一项,为和黄股东节省了4.5亿港元。6个月后,港灯市价已涨到8.2港元一股,李嘉诚又出售港灯一成股权套现,净赚2.8亿港元,低进高出,两头赢钱。
巍城公司开发天水围的浩大地皮,由于香港政府的“惩罚性”决议,天水围开发计划濒临流产,众股东纷纷萌发退出之意。人弃我取,知难而上,看好天水围发展前景的李嘉诚,从其他股东手中折价购入股权。于是,便催出了嘉湖山庄大型屋村的宏伟规划,长实是两大股东中最大的赢家。
1989年后半年,香港股市一度低迷。1991年9月,李嘉诚斥资近13亿港元,购入一个有中资背景财团的19%股权。稍后,此财团收购了香港历史悠久的大商行“恒昌”。4个月后,这个财团大股东“中信泰富”向财团的其他股东发起全面收购,李嘉诚见出价尚可,便把手中的股权售出,总价值15亿多港元。李嘉诚净赚2.3亿港元。
李嘉诚是股海的弄潮人,每一次大进大出,几乎都能准确地把握时机,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股市的兴旺与衰退,大都与政治经济因素有直接关系,大致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云“功夫在诗外”,李嘉诚时机掐得准,是他不时地关注整个国际间时势的结果。
李氏集团从一个中小地产商迅速成长为地产界的巨无霸,充分利用了股市杠杆的神奇魔力,而李嘉诚的商人才智在股市中也尽显风采。李嘉诚巧用低进高出的股市定则,常常创造财富奇迹。
李嘉诚巧借股市大肆扩张,其风险当然是巨大的,但李嘉诚却能运作自如、绝少失手。究其缘由,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是李嘉诚在商道中制胜的一个“法宝”。
5.知止是智,非止成庸
知止是一种境界。《周易》有“艮”卦,即“止”之意。艮为山,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生,止于极而不进。意味着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方顺理合义;万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君子观艮止之象,当思引此为戒,正确估价自己,切合实际,不出其位,思安所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地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做人就应当常修从业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这样才能避免灾祸,平安长久。
汉代贾谊《鹏鸟赋》说:“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流行坎止,又何尝不需要智能和勇气。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身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身居高位莫贪求,在无尽贪欲中克制自己的行为,知止方能安人,也可自安。
中国古代有“盲人摸象”的寓言:象对于盲人过于庞大,难以全面把握;大千世界对于人们来讲也不可尽知。对待世间的一切都要有一个宽容、知止的心态。
庄子最推崇“知止”的境界,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用有涯的生命,永远不可能穷尽无涯的学海;以有限的人生,也不可能经历所有的荣誉和成功。
知止其实很简单,就是适时放手,珍惜今天的拥有。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少思寡欲可得自在自由,“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何尝不是适意的人生。
《大学》中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摇,以泰然的心情,一步一步地去做事,不急于求成,不躁而偾事;在纷杂的外物、妖娆的尘世之中,求一颗安定之心。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
李嘉诚在与长江商学院EMBA学员对话中,就谈到了“止”的问题。他的观点是——“知止”而后为。他说:“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我从12岁就开始投身于社会,到22岁创业时就已经过了10年非常刻苦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60多年了。在香港我看过有些人成功得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么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最少一半都是因为贪婪。”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学》一书响绝天下,他在书中提出“大智知止”、“以智止智”两点令人深思的观点,说明了成功人生的另一谋道。而有清代“中兴之臣”美誉的曾国藩曾说过:“止学乃人生行为之约束,忽略此学,智者必有一失。”在曾国藩的一生学问中,有四个醒目的大字“克己止学”,令人豁然开朗,问题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