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带兵,视卒如子是一种带兵方式,姜太公要求带兵打仗的人从热爱士兵的感情出发,关心体贴士兵的生活疾苦,从而形成上下之间“亲而不离”、“信而不疑”,情同父子、亲如手足的人际关系。以这种官兵关系为基础,在两军阵前、厮杀场上,就能唤起手下士兵拼力死战的感情。《孙子兵法·地形》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以爱带兵的方法,是古今名将治军成功的共同原因。《姜太公兵法》之《六韬》中,也有专论姜太公有关励军方面的一些道理。太公曰:“将有三胜。”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劳苦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译成白话就是:姜太公说:“为将有三项制胜的方法。”周武王问:“请问三项制胜方法的内容如何?”太公说:“为将,在冬天不穿皮袄,在夏天不挥扇子,下雨天不张伞。以此表示同士卒共寒暑干湿。这就是守礼之将。为将而不亲自守礼,就无法知道士卒的寒冷和酷热。在行军时,行进在狭隘险阻的道路上,跋涉于泥泞滩涂之中,将军必下马步行,同士卒共艰苦共劳作。这就是勇健之将。为将而不亲自劳力,就无法知道士卒的艰辛与劳苦。军队安营时,全军都已安定营次,将军才进营安歇;士卒的饭都煮熟了,将军才开始进食;军队未举火煮炊,将军就不举火。这就是节制欲念控制安饱之将。为将而不亲自节制欲念,就无法知道士卒的饥饱。为将者,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饥饱,则三军没有不愿意为其效死力的。所以,士卒听到进军的鼓声则踊跃而喜,听到退兵的锣声,则忿忿而怒。敌人的城高池深,雨箭弩石纷纷射下,士卒无不奋勇先登。若正在野战,白刃既已相交,士卒无不踊跃前趋。三军之众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死亡,高兴受伤,而是因为他们的将领能深深地了解士卒寒暑饥饱和劳苦的实际情况,他们的心、感情已同将领深深地交融在一起了。”这就是“视卒如子得死士”的道理。
“以爱带兵,视卒如子”也就是与下属同甘共苦的意思,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带兵打仗,其基本精神对管理者进行激励有很好的指导价值。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领导者关心、体恤下属疾苦的佳话。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常以皇帝身份屈尊礼贤,关心下属的生活疾苦。
李绩晚年得了暴病,验方上说需用“胡须灰”做药引方可治愈。李世民知道后,“乃自剪须,为其和药”,李绩被感动得“顿首见血,泣以恳谢”,李世民却认为他也是为国家操劳才累病的,不用深谢。马周患了重病,李世民不但派名医去治疗,而且“躬为调药”,让皇子“亲临问疾”,可谓关怀无微不至。贞观末年,唐朝发动对外战争,李思摩在出征中为弩矢射中,李世民“亲为之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甚至普通士卒有了病,他也要“召至御前存慰,付州县治疗”,因此,士卒深受感动,都誓死为其效力。
中国式管理中讲求的同甘共苦、上下同欲是很珍贵的。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应该比他们做得更好。从一片爱心出发,去关心你的下属!这不用专门花费精力和时间,不用费很大的气力,只需留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就可收到奇妙的功效。
“老板厚道,员工地道,和谐企业,生财有道。企业的财富是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无论从依法经营,还是从致富思源来看,都应善待员工。稍有困难就转嫁给员工,这样的企业不厚道。”前不久,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谈到“企业和谐”话题时,颇有感触地说了这番话。
南宋名相文天祥说:“从来中兴大业,不外上下一德,内外一心。”同理,一个企业如果做不到上下同舟共济、同甘共苦,要想兴旺发达也是相当难的。有的企业领导认为,你不好好干,自有人来干;何况,你挣不到钱也是自己吃亏。其实,这是一种糊涂认识。你不善待员工,即使有人为了挣钱而给你干,也未必会主动卖力。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善待员工都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将心比心,善待员工,才能以心换心,赢得人心。只要领导者做到了与下属同甘共苦,就会形成“强磁场”,产生凝聚力,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之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节 以和为贵消怨隙
领导的亲和力是企业团队的粘合剂。领导的亲和力是企业吸收人才的强磁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以和为贵。因为成功之道,在以德而不以术,以道而不以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气方能生财,元融才能处事。“和”才能不树或者少树敌人,使管理者无后顾之忧,做想做的事。
领导者如果能够恰当的使用亲和力,就可以把“和”的精神更好地运用在团队协作和事业发展中。
蔺相如的“和合观”
人类是群居动物,必须仰赖社会互动与四处周旋才能生存下来。你和家人一起生活是否和谐亲密,关系到你的生活是否安宁幸福;你和同事一道工作是否同心协力,关系到你的事业是否顺利发展;你和朋友的交往是否感情相融,关系到你在社会中是否能左右逢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呢?答案只有一个,即融入浩瀚的大海。
蔺相如和廉颇“将相和”被广为传颂,就是合作精神的典范。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强秦愿以十五城换之,赵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磋商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自己作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
这引起了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这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其实作为今天的管理者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蔺相如用自己的智慧不仅保住本人的性命,更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才终于赢得了廉颇的敬服。
蔺相如的“和合”观念,是他能够名留青史的重要原因。因为蔺相如拥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正是秉持着“和合”的理念,蔺相如对廉颇的蓄意羞辱,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终于廉颇受到感动,实现了将相和好,团结对敌。此后的十几年中,秦国没敢大规模对赵用兵,这与蔺相如主动维护赵国内部的安定有密切的关系。廉颇、蔺相如的“和合”增强了赵国的力量,不断攻取齐魏两国的土地,而且抗拒了强秦的侵犯。
其实,蔺相如的“和合”观,应用非常的广泛,世界上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恩格斯1842年在去英国曼彻斯特的途中于法国的科伦和马克思首次会面,此后便和马克思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1848年恩格斯和马克思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后,恩格斯成为主要领导人,与马克思并肩作战。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向前发展。1889年在恩格斯直接领导下,“第二国际”建立,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马恩合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恩合作也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段佳话。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六只猴子分别关在三间空房子里,每间两只,房子里分别放着一样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第一间房子里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里的食物悬挂在屋顶上;第三间房子的食物则分别从易到难挂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几天后打开房间发现,六只猴子的生存情况迥异:第一间房子里的猴子一死一伤;
第二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全死了;惟独第三间房子里的猴子安然无恙。
原因不难明白。摆在第一间房子地上的食物唾手可得,激起猴子膨胀的食欲,让两只猴子大动干戈,结果非死即伤;第二间房子的食物高挂在屋顶上,高不可攀,让两只猴子在无望中互相感染着悲观情绪,彼此孤立地在饥饿和绝望中死去;第三间房子里的猴子,在独自跳跃取食难以奏效时,同时想到了对方,于是,一只猴子站在另一只猴子的肩上,取下食物。猴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相残就会同死,合作就能共赢。
蔺相如的“和合”观念正是今天的管理者要借鉴和学习的。只有不断的培养自己的亲和力,充分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才能够不断的完善自身的领导技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防止内耗,打造和谐团队
在这个注重团队的年代,亲和力的培养是必须的。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更加频繁密切。个体之间因个性兴趣不同出现的摩擦频度也在增加,而具备亲和力的人则小的多,即使有了小摩擦也容易化解。
亲和力对一个人工作事业的成败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领导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要领导一个团体做点事情,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每个人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使得每个人的副作用降到最小,如果领导人缺乏亲和力,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
做事就会遇到很大阻力,这种次要矛盾积少成多,有时甚至转化为主要矛盾,就像拦河大坝上的蚁穴会变成决口一样,千里大堤,终将毁于一旦。
亲和力的培养应该着力于培养自己的谦和、幽默感,但这往往涉及个人的性格的改变,难度很大,有时甚至很痛苦。但只要能持之以恒,时刻自省,不断改进,在自我批判中成长,一定会由量变引起质变,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中国人相互之间很难服气,因而相关的合作很难开展。谚语有云,“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是一条虫”,内耗使中国人深受其害。一个明智的领导必须尽力降低内耗的损失,把破坏力转化成推动力。制止窝里斗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大家同心同力,和衷共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
刘邦自从砀山举兵,进军攻秦,最后又灭项羽,建立西汉,一步步通向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刘邦善于用人,团结部下的统治之道。刘邦帐下有三杰,即张良、韩信、萧何,对此三人,刘邦依其个性进行管理,使三人协调一致,各尽所能,坚决制止内耗的发生,以此保证刘邦夺得天下之后稳坐江山,建立功业,流传美名。
他自己也曾亲自对部下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需,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天下之豪杰。我能使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除了此三杰,刘邦帐下人才颇丰。有人形容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但人才一旦众多,且个个出色,那么很容易出问题。协调臣将之间关系,使其共同谋事,而不互相排挤,共建江山,便成了刘邦面临的紧要任务。而刘邦凭借其过人智慧,把大家统一到一个战壕里,彻底清除窝里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