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反映事物运动和变化的顺序和延续性。旅游者对旅游时间的知觉非常敏感。许多旅游者已经习惯于平时的快节奏生活,当他们一下子转到真正休息所需求的那种缓慢的生活节奏时,往往会感受到一种与事件相关的紧张情绪。他们自然希望旅行途中所花费的时间是短暂的,所得到的旅游交通服务是方便快捷的,途中所有的活动安排是准点的,这正是旅游环境中对时间的心理压力所驱使的。
旅游者的时间知觉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
1速度问题
旅游交通服务包括旅游者离开家到达目的地的服务和在旅游地游览时的交通服务两部分。在前一部分旅游者要求车速快,而后一部分要求车速较慢,因为“旅”只是条件,“游”才是目的,旅游者都希望有充足的时间观光游览,因此,在途中阶段,导游人员应该合理把握行程的快慢缓急。
2准时问题
旅游者都希望交通服务能按计划运行,不要提前或推后,否则就会打乱旅游者的心理平衡,引起他们的不安和反感。
(二)安全需求
旅游本是人们物质生活满足以后对精神生活的一种需求,没有人愿意在旅游过程中出现问题,因此满足旅游者的安全需求是途中服务的基本前提。交通安全包括三个部分:无意外事故、方便和舒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逐渐递进的。
1无意外事故
旅游者在交通途中最起码的安全需求就是无交通意外事故发生,这种意外事故包括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2方便
主要包括旅游者是否顺利购票、乘坐,履行手续是否简便,行李托运是否方便等。
3舒适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因此,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旅游者对交通的需求总是追求舒适,希望提供设备齐全、舒适平稳、便于休息和游览的交通工具,如豪华型的旅游汽车、舒适的火车、环境优美的候机(车、船)场所等。在精神方面,旅游者希望得到文明礼貌、热情周到的旅行服务。舒适是在无意外事故和方便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以后才考虑的安全因素,它是旅游者高层次的安全需求。
(三)多层次需求
旅游者对旅游交通服务的需求带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根据抽样抽查,目前国外旅游者参加我国为期两周的长线旅游团一般平均要访问56个城市,旅游者的构成也呈多元性,决定了旅游者要求旅游交通服务的多样性。在旅游活动中,使用飞机、车、船等各类交通工具,就是用以满足不同旅游者对旅游交通服务的心理需求。
二、初到目的地的旅游者心理与导游服务
此阶段是指旅游者到达旅游目的地后最初的12天。此时旅游者处于兴奋、新奇或迷惑、不安交织在一起的心理状态。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异地旅游,尽管在外出旅游前可能已经在报纸上、杂志上或电视上看到过对这个地区的介绍,或者听到过曾到此地旅游的亲戚、朋友的讲述,对这个旅游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当旅游者踏进旅游目的地时,此地的一切仍会使他们感到陌生和好奇,产生马上想了解的欲望,但又不知从何入手,加上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因此,又会产生一种茫然不安的心情,有的旅游者甚至可能产生一种恐惧感。
导游人员了解到游客认知的过程和规律,对于做好服务工作大有裨益。所以,在旅游者初到旅游目的地时,导游人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这一阶段是导游人员树立和塑造良好自身形象至关重要的时期。导游人员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给旅游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便在以后的游览活动中更好地利用“晕轮效应”。只有这样,导游人员才能更容易地获得旅游者的认同和接纳,吸引和团结旅游者听从自己的指挥。如果旅游者到达异地时,接触到的是热情洋溢的导游人员,而导游人员所提供的是真挚、友好、热情、周到的服务,营造的是宾至如归的氛围,那么会使旅游者产生好像见到了久别的朋友一样的感觉,十分亲切。例如,当旅游者下飞机时,导游人员的“见到你们很高兴”、“您好”、“欢迎你们”、“旅途愉快吗”等寒暄话,再加上导游人员简洁的欢迎辞,消除旅游者初到异地的陌生感,增进旅游者与导游人员之间的友好关系,给旅游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导游人员把游客接上车以后,在车上要把旅游目的地的整体面貌做简短扼要的介绍,让游客心中有数,这会大大减轻旅游者初到异地的紧张感。
2安排轻松、愉快的活动
旅游者的旅游初衷是为了放松身心,因此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就不能达到其旅游目的。旅游者初来乍到,对周边环境不熟悉,心理比较紧张,压力较大,所以活动的安排应尽可能轻松,活动节奏可以适当慢一些。如果马上安排第二阶段的游览活动或者文娱活动,不仅会使旅游者身体感到疲劳,心理上也会难以接受,就有可能引起旅游者的不安和烦躁,甚至对导游人员产生反感,拒绝和导游人员合作。例如,冬天刚刚从长沙坐了两个小时“红眼”航班,凌晨到达海南三亚的旅游者,身心都会感到疲惫,希望能休息一下,让身体和心理上有个缓冲。如果这时候导游人员立即安排自费娱乐项目,就极不恰当。
3帮助旅游者认识周边环境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周围的环境比较了解之后,心理的压力就会逐渐减小。旅游者对环境的认识是多方面的,例如,本地的交通状况、气候特点、风土人情、着名景点和风味小吃等。这就对导游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为每个年龄阶段、每个职业团体的旅游者,所感兴趣的方面是不同的,导游人员应该尽量针对大多数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介绍本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尽量满足大家的需要。应该注意的是,导游人员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对旅游者而言,可能是非常新奇的。导游人员应该站在旅游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挖掘出旅游者极为感兴趣的事物,并向游客做一些介绍。例如,来到我国南方农村旅游的外国游客,对农村的犁田、插秧、收稻子和养殖等项目非常感兴趣,而且很想尝试打年糕、舂糍粑、舞狮子等参与性活动。
4形成良好的纪律意识
在旅游的最初阶段,旅游者对周围环境不熟悉,他们比较信任导游人员,愿意听从导游人员的安排,这是形成旅游团良好的活动秩序和较强的纪律意识的最佳时期。对于一开始就形成了良好秩序的旅游团,导游人员后期所花的精力和时间相对来说就会少一些,旅游者的满意率也会高一些。在大多数情况下,旅游者都愿意遵守相关的秩序。当然,导游人员也没有必要板着脸宣布活动纪律,在谈笑间提醒旅游者注意就可以了。需要向游客强调的纪律和秩序,主要有遵守游览参观的时间、乘车时的座位安排、就餐时的座位等。
三、游览过程中的主要旅游者心理与导游服务
此阶段是指从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停留的第23天直至旅游活动结束前的23天。在这一阶段,旅游者已经基本熟悉了环境,不安、紧张的心情开始弱化或解除,经过了12天的休息,旅游者一般都精力充沛,跃跃欲试。游览参观的活动内容随之丰富和充实起来,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也越来越明确、多样和复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好奇心理
当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进行参观游览,面对各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或新奇、或古老、或壮观而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色、文物古迹、现代建筑与娱乐设施时,会对该地不同的民族、习俗、文化和民情等产生强烈兴趣,而后才想知道根由。旅行社的服务人员应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简要介绍后让其尽情欣赏,适当地解答一些问题。如果导游不了解旅游者的共同心理,而只是热情地讲解,可能会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引起旅游者的厌烦心理。随着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旅游者在情绪上逐渐活跃、轻松起来,个性的表情有扩大的趋势。旅游者求新、求知、求奇的好奇心理,表现为向导游人员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名目繁多的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和希望,平时健忘的人易丢三落四,平时活泼的人变得更随便,想了解当地民俗民风的人提出的问题也更深、更广。导游人员此时应善于把握旅游者心理上的变化,善于组织旅游活动,努力将其引入正确的轨道,掌握服务工作的主动权,采取有效的服务来满足旅游者的好奇心理。
(二)审美心理
一般在旅行游览中,旅游者的审美要求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上。旅游者的审美意识是旅游者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主动作用于审美对象而形成的,但会因旅游者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旅游者在游览中的审美心理涉及面广,这里仅从旅游者的审美动机来讨论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的审美心理。
1自然审美
爱美、追求美的事物和美的生活是人们所独有的本能。面对现实生活中诸多的压力、苦闷、紧张、烦恼等,人们极力想寻找一个地方去轻松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享受自然界的美景。尽管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不可能相同,但无疑都是为了追求美好的东西。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旅游者的旅行游览活动是寻觅美、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综合审美实践,其主要对象首先是包罗万象的大自然。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的自然审美心理会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2人文与社会审美
自然景观突出其形式美,旅游者能直接感知;人文和社会景观重视内容的美,若不了解其历史背景与神话传说等典故,则难窥其深层的美。例如,长沙的岳麓山是许多游客必到之处。尽管自古就有“碧嶂屏开,秀如琢珠”、“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但此山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其自然景色并无十分动人之处。可是如果导游人员能将此山众多的历史古迹与文化故事一一娓娓道来,就会发人遐想,回味无穷。因此,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除自然审美的满足外,还会鲜明地感受和评价旅游区域的社会美。社会的产品、社会的风尚(道德、伦理、人情及民风等综合美)、社会生活(生活环境、节日民俗、服饰打扮的整体美)、社会制度,甚至人的相貌等方面都可使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获得社会的审美价值,以寻求一种心灵上的补偿和感情上的升华。
3文化艺术审美
自然审美注重形式,社会人文审美注重内容,而文化艺术审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旅游者漫步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常常会惊叹不已。如许多游客对璀璨的“湖湘文化”兴趣盎然,在出游前甚至已经查阅了诸多资料,带着思考踏上潇湘热土。因此,导游人员在引导旅游者特别是引导外国旅游者了解中国艺术的美、了解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方面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4饮食生活审美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追求美食的需求最终使烹饪演化为一种实用的生活艺术。这种艺术不仅是特定文明历史的见证,也是特定审美意识的沉淀。我国的八大菜系虽风味各异,但都讲究色、香、味、形、器、名、意、趣等综合美的和谐,令南来北往的国内外旅游者尽享口福,流连忘返,形成中国饮食文化旅游的魅力。这使旅游者从中不仅获得生理上的满足,而且得到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审美愉悦。许多旅游者正是在“一饱口福”的审美心理动机下出游的。因此,旅游餐饮设施应该因人而异地为旅游者提供其喜欢的美味佳肴,满足旅游者饮食生活方面的审美需求。
(三)特殊心理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出游多样化的特点进一步凸显,出现了一些为特殊目的而前往目的地参加活动,通过旅游的方式满足自身特殊需求的旅游者。这类旅游者一般对特殊旅游的主题要求较高,其旅游的目的不单单是旅行和游览,而是作为旅游者满足特殊需求的手段和途径,因此,这些旅游者常常会具有一定的特殊主题。另外,他们对于旅游服务的要求也较高,乐于与人交流,对导游人员的文化知识基础有较高的要求,对日程安排的周密性和旅游线路的科学性较为敏感,对其他旅游服务企业也会要求有相对较高或较特别的服务项目。这就更需要导游人员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来满足其需求。这个阶段是旅游服务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能体现一名导游人员能力的阶段。该阶段较长,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无法预料的事件。因此,要做好本阶段的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提醒旅游者遵守旅游活动秩序
由于游客初到旅游目的地时的紧张心理开始松懈,旅游者的个性化、自由化的倾向开始显现,而且由于休息得比较好,精力充沛,情绪高涨,旅游者脱离旅游团的行为增多,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应注意加强旅游安全的防范工作,提醒客人注意各方面的安全,要求旅游者尽量集体活动,避免出现意外。
2妥善安排游客的食宿
由于这一阶段的旅游活动安排得比较密集,旅游者的体力消耗大,为了保证客人有好的体力参观游览,导游人员与餐饮部门和饭店之间要多加协调,让旅游者的生活服务能得到很好的满足。餐饮和住宿要严格保证服务质量,服务员应具备高超的接待和服务技巧,如货真价实的、高质量的茶点和酒菜,及时、周到地清理客房等。服务人员应该急客人之所急,尽量做到“超前服务”和“延伸服务”,即在旅游者尚未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或虽已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但尚未公开表达的时候,服务人员就去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务或超值服务,用热情、细致、真诚的服务来赢得旅游者的满意。
四、即将离开目的地时的旅游者心理与导游服务
此阶段是指游览活动结束前的12天。当旅游快要结束,游客开始办理离站手续时,人们又会出现与初来时类似的迫切感和不安感:开始思念家乡亲友,担心行李超重和海关检查,急切处理未办完的一切事宜,与旅游团中的一些成员话别以及购买一些相关的旅游纪念品,渴望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等。如果旅游者回到他们自己的文化群体中,由于受旅游期间的主客交互影响,相当一部分会表现出难以适应原来家乡社会的“再次入境危险”的心理感受。这种“熟悉的陌生异常感”会把人们的行为推向另一个“表露高潮”——向亲友展示出游期间的感受和成果,向他人宣传旅游和自己准备再次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