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纯声编写出《民族调查表格》时是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出版后不久,同时发表了重要的专题论文《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他指出:“作游记式的民族调查工作是很容易的,然而彻底明了土人的习俗和思想并能记载调查的结果详细而精密,则非注意方法不可。”在民族学调查中,忠实记录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由于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理解事物的文化习俗不同,为了准确表述,凌纯声主张“假使问题的范围有发生别解的可能,我们应当用土人的名词。”“不可忽视那土人自愿述说的话。”对于翻译,他特别提醒:“假使这翻译认识你所考察的土人之一,其中的危险是:他常会用他的意见来替代那被问者所答的话。”“假使他是别族的人,其中的危险是:他常会用他自己的目光来传达一切,而不能字字准确了。”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调查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理念和范式,对于今日民族学调查者来说,仍有宝贵的启迪。《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出版,就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吴文藻认为这本调查报告“是中国民族学家所编著的第一部具有规模的民族志专刊”,反映了“中国民族志专刊应有的水平”。徐益棠称此书为“我国近年来最科学的民族调查报告,虽不免尚有缺点,然已造成中国民族学史上破天荒之著作。”此书问世35年,李亦园为庆祝凌纯声先生诞辰70周年,撰文论凌纯声对中国民族学之贡献,以浓墨重笔,着力论述凌纯声调查赫哲族的重大意义:“这是中国民族学的第一次科学田野调查,成为中国民族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民国廿三年(1934)凌先生整理调查所得之资料出版为《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此书之出版,不仅成为中国民族学研究上的第一本科学民族志,同时也是自1922年Malinowski出版ArgonautsoftheWesternPacific之后至1935年间,全球文化人类学家致力于基本民族志资料搜集与著述期中,重要的民族志书之一。”凌纯声逝世20周年之际(1998年),李亦园撰《凌纯声先生的民族学》以资纪念,特别论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的学术价值,他说:“凌先生的这一次赫哲族调查向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次正式的科学民族田野调查,也开创了本院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传统。从那时算起到现在,也已有近七十年的岁月了,而这一传统仍然相当程度在本院延续着。”《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作为一部开拓性著作,不可能尽善尽美。对于本书主要批评意见是:这一研究没有说明赫哲人是适应怎样的生活环境而创造出文物和制度的,更没有把赫哲人的各种文化现象置于其社会脉络中加以考察,使人无法了解其各种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也无法了解其各种制度对社会有何影响或作用。然而,瑕不掩瑜,时隔70年,我们重读此书,依然会感受良多,获益匪浅。对于有志于新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年轻一代,《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仍是值得认真一读的经典名著。
参考文献
[1]萧梅:不该忘却的里程碑——《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载《中国音乐》2003年04期。
[2]祁庆富:《凌纯声和他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李卉、陈星灿编:《传薪有斯人:李济、凌纯声、高去寻、夏鼎与张光直通信集》,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4]凌纯声,芮逸夫着:《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5]凌纯声主编:《中国远古与太平洋印度洋的帆筏戈船方舟和楼船的研究船》,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70年。
[6]凌纯声:《美国东南与中国华东的丘墩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68年。
[7]凌纯声先生论文集凌纯声着:《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68(1979)。
[8]凌纯声:《台湾与东南亚及西南太平洋的石棚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67年。
[9]凌纯声,林耀华等着:《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0]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怀忆民族学前辈学者凌纯声教授,原刊《中国文物报》,1994年1月30日。
[11]施琳:《当代中国著名民族学家百人小传》,民族经济学文库,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2]何星亮:《略论21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载《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13]马林诺斯基着、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5月。
附录1:
学术年谱
凌纯声长期从事民族学教学、研究工作,特别注重实地调查。他认为,民族学可以分为记述的民族学(又称民族志)和比较的民族学两种,在中国发展民族学,必须从前者开始,因而他早期的研究活动,特别致力于国内少数民族实地调查。当时的中央研究院,亦聚集着一批学成归来的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者,他们亦在蔡元培的鼓励下,开始用民族志的实地考察方法,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诞生了一批以描写为主要方法的民族志成果。如: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凌纯声、芮逸夫合著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费孝通、王同惠的广西瑶族调查,林惠祥的台湾高山族以及稍后林耀华的凉山彝族等等。特别是《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实地考察于1930年,最终成书于1934年,被誉为“中国民族学的第一次科学田野调查。”
自20世纪20年代末调查赫哲族起,至30年代末,他对国内少数民族进行的调查主要有:
1933年5月至8月,凌纯声带领芮逸夫、勇士衡前往湘西南的常德、桃源、沅陵、泸溪、古丈、永绥(今花垣)、乾城(今吉首)、凤凰、麻阳、芷江、黔阳、洪江、武冈等地,调查苗、瑶等族社会生活状况,搜集资料,采购标本,拍摄影片。凌纯声主要负责苗族的地理、生活、习俗、音乐舞蹈方面的研究。调查的丰富成果,于1939年由凌纯声、芮逸夫整理为《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1934年5月,凌纯声、芮逸夫、勇士衡等到浙江旧处州府所属丽水、景宁、云和、遂昌、松阳、龙泉、宣平(今属武义县)等地考察畲族生活状况和社会生活。凌纯声根据此项调查写成《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探讨了畲族起源、艺术、禁忌与宗教及外婚制关系。他还与芮逸夫合作进行畲民宗谱之研究。
1934年10月,作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的凌纯声与陶云逵、赵至诚、勇士衡等人赴云南进行民族调查。凌纯声、勇士衡主要在南至河口、麻栗坡、蒙自、金平,西至大理、腾冲、泸水,北至鹤庆、丽江、维西等地区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摆夷(傣族)、么些(纳西族)、倮倮(彝族)、倮黑(拉祜族)、傈僳、卡多(哈尼族)、扑拉(彝族支系)、茶山(景颇族)、崩龙(德昂族)、阿佤(佤族)等。此次调查注意采用先进仪器设备,并作了体质人类学测量。直到1936年6月,凌纯声才结束调查。在这次调查基础上,凌纯声又进行滇、缅边界阿佤山的佤族研究,与芮逸夫合作进行滇、缅南段未定界内之民族研究。
凌纯声在法国留学时受过系统的民族学训练,对于调查,注重文化,讲求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回国后,亲身实践,至1934年,已积累了5次大型调查经验。他参考了国外有关著作,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撰写《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一文。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民族学调查方法的论述,对于总结国内民族调查经验,加强民族调查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凌纯声特别强调编写调查提纲的重要性,在多次调查经验的基础上,他编写出一份比较系统的《民族调查表格》,于1935年由中央研究院印行,随后又在《民族学研究集刊》上发表。《民族调查表格》确立了民族文化研究的总体框架和田野工作细则,虽有繁琐细碎之弊,但总体评判,对于中国民族学理论方法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功不可没。1937年,国民政府内政部组织全国风俗调查,凌纯声是调查问题表格一位主要起草人。在中国民族学起步阶段,凌纯声是最突出的实地调查者,成果丰硕,理论方法上也卓有建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凌纯声去台湾后继续从事民族学研究事业,孜孜不倦地进行民族学调查和研究。对于台湾土著民族的调查和研究,凌纯声付出大量精力。1949年,凌纯声与何联奎、卫惠林、林衡立等组成台湾中部调查团,调查仁爱泰雅人和平布农人及吴凤邹族。1953年,凌纯声、卫惠林带领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的学生调查南势阿美人。1955年,民族学研究所筹备处首次组织调查活动,由凌纯声带队,进行对屏东县来义乡排湾人的田野调查。1958年,凌纯声等对泰武的排湾人作了调查。
赴台后,凌纯声在学术上的关注点是传播比较文化。在早年对祖国大陆丰富的民族调查基础上,结合对台湾高山族文化的认识,凌纯声开始对中国古代南方文化与东南亚文化渊源关系的探索。他还通过比较凿齿、文面、崖葬、屈肢葬、楼船、干栏等文化特质与中国古代百越民族存在血缘关系的研究,认为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在远古时期的祖居地应是祖国大陆的南方。
附录2:
凌纯声先生纪念标本馆
民国四十四年八月,中央研究院成立民族学研究所筹备处,聘凌纯声博士为主任,展开民族学研究工作。同年十二月,凌先生率领该所调查队,赴屏东来义乡来义村调查排湾族,工作延续至次年元月,此行不但收集重要民族学资料,同时也进行民族学标本之收集,是为该标本室收藏标本之开始。
民国四十五年,在凌先生积极策划之下,创立民族学研究所标本室。以后,配合该所之民族学田野调查,陆续进行标本之收集,使台湾土著民族之标本渐趋丰富。民国五十四年四月正式成立民族学研究所,聘凌先生为所长。同年五月,向该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借得中国大陆边疆民族标本一千一百余件,配合该所历年收集之台湾土著民族标本一并展示。
民国六十七年七月,凌纯声博士与世长辞,该所为纪念凌先生创所之劳绩,特将标本室命名为:凌纯声先生纪念标本室。民国七十四年八月,该所迁移新馆,标本室重新规划,第一展示室于民国七十五年七月先行开放,第二展示室于此年七月开放参观。
展示内容:
该馆为目前国内三大公藏台湾土著标本研究典藏据点之一,属于学术机构的附属博物馆,主要功能在配合该所的研究调查,进行标本之采集、整理和学术性资料展示。该馆所收藏的标本包括中国大陆边疆民族标本一千一百余件,和该所历年收集之台湾土著标本,及台湾汉人民间信仰的神像与相关标本,及砂劳越、夏威夷、雅浦民族的标本,另有与美国耶鲁大学交换而来的菲律宾与新几内亚民族学标本,总计藏量约七千件。
第一展示室占地二百四十平方米(约七十坪),以宝物(约六百件)展出为主,照片及文字说明为辅。依序介绍台湾早期的历史发展、台湾土著民族传统文化(分平埔族和高山九族),另以视听媒体介绍土著民族的变迁与调适。展示重点在台湾土著的传统文化上,如泰雅族的黥面纹身与织布、赛夏族的矮灵祭、布农族的高山打猎、邹族的战祭、鲁凯族的婚礼、排湾族的丰年祭、卑南族的会所与成年礼仪、阿美族的大家庭与丰年祭、雅美族的海洋生活与亡灵、鬼魂的惧恨,以及排湾与鲁凯二族的贵族阶级;各族男女服饰、传家三宝青铜刀、陶壸、琉璃珠项链。另有平埔族之一的西拉雅族人,模拟传统方式制成壸祭祭台;或以雅美族人披戴佩刀、藤盔、藤甲防鬼魂之靠近,表现该族的Anito信仰。
第二展示室于七十六年七月展出中国边疆民族文化主题,以生活实物为主;展出边疆民族文化特色的文物、日用品。第三展示室为台湾汉人民间宗教,另于二楼走廊展示该馆收藏的太平洋地区民族学标本。
[作者简介]周蕾(1982~),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6级民族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