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
人类学自19世纪中叶形成为独立学科后,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经过20年的宣传介绍,在30年代得到初步发展,在我国出现了一批老一辈的人类学专家,而林惠祥教授就是其中一个“南派”代表。作为一名学者,林惠祥先生是我国人类学的先驱者之一,在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史、民俗学等领域卓有建树。他最早科学地论证了台湾与大陆史前族群、文化的渊源关系,最早研究台湾少数民族,最早探讨南洋史前考古和南洋民族史志。对人类学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创办人类博物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林惠祥的生命史
林惠祥(1901~1958),又名圣麟、石仁、淡墨。男,汉族,福建晋江人。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理论家。出生于1901年,福州东瀛学堂毕业后随父回台湾。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林惠祥遂弃业返厦,报考厦门大学,先读预科一年。1926年在社会学系毕业,是厦门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当时在学校毕业生名录中列首名,文科只有他一人毕业。在厦门大学预科任教一年后,赴菲律宾留学,1928年取得菲律宾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特约编辑员,后参加该院民族学组研究工作。1931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系主任、教授。1937年日寇侵占金门后,举家赴南洋避难。1947年秋重返厦门大学任历史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人类博物馆馆长、南洋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2月13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病逝。
在其31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从192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算起),林惠祥为后人留下了18部专著和70多篇论文。如有《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文化人类学》、《中国民族史》等著作;他还先后参加调查和发现武平、龙岩、长汀、闽侯等地的新石器,并撰写了有关台湾新石器、福建古民族、中国与东南亚古民族的关系等方面的论文;抗日战争爆发期间,他携带文物避难南洋,继续从事东南亚的考古和民族研究,著有《苏门答腊民族志》、《婆罗洲民族志》、《民俗学》、《世界人种志》、《神话论》等。为普及人类学知识,他还运用自己搜集、发现的考古和民族文物,创办了厦门市人类博物馆筹备处。可见,作为一位学者,林惠祥在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史、民俗学等领域都功不可没。
(图一:林惠祥先生)
(图二:林惠祥先生在制作高山族人像模型)
(图三:林惠祥先生模仿猿人姿态教雕塑工制作猿人模型)
(图四:1956年,林惠祥先生与陈嘉庚先生研究创办厦门华侨博物馆)
二、林惠祥的代表作及主要内容
林惠祥先生师承菲律宾大学美籍教授H.O.Beyer的传统,所以他的人类学学术背景是全域性的,也就是考古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以至于体质人类学各分支都通晓擅长,特别对一般人类学的贡献最为突显。以下便遵循学科分类及其研究的具体情况,分述林惠祥教授在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民族史、高山族研究四个领域中的代表作及主要内容。
(一)文化人类学
1.《文化人类学》
该书初版于1934年,是当时大学文化学的教本。全书共分七篇,第一篇为人类学总论,包括导言、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对象、人类学的名称、人类学的分科、人类学的地位及其与别种科学的关系、人类学的目的;林惠祥教授在在序言中说:“编写本书的主旨是依最近的趋势,综合社会进化论派、传播论派及批评派的意见,采取各家的长处,融合为一,以构成相对的观念”;“本书材料是由各书取来编译的,但这些材料常错综掺杂,有时且由编译者参考众说加以修改。此外,还有少数地方是编者自己的臆说(例如中国的姑舅表婚、兄弟妇婚、原始社会组织的通性等)也插入其中,每篇之末各附参考数目,以明来源,并当介绍。”书中,对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做了介绍,他既博采西方学说的合理部分,又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人类学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人类及其文化之科学;包含人类的起源种族的区分、以及物质的生活、社会构造、心灵反应等的原始状况之研究。”他认为人类学的分科应为:(1)体质人类学,(2)史前考古学,(3)狭义的文化人类学等于民族学,(4)民族志。而人类学的目的,认为有以下几点:(1)人类历史的“还原”。(2)文化原理的发现。(3)种族偏见的消灭。(4)满足的开化。(4)文明民族种野蛮遗存物的扫除。(5)国内民族的同化。
第二篇为文化人类学略史,包括文化人类学的先锋、社会演进派、传播论派、批评派或历史派、文化压力说。介绍了巴斯蒂安、拉策尔的观点与著作,引进文化人类学;介绍社会演进论时包括演进论的发生、原则、阶段方法、论著及所遭受的批评等内容;介绍传播论派时包括德国传播论派、英国传播论派、所遭受的批评;介绍批评派或历史派时,包括历史的方法、著作、批评派最新趋势;最后作者引用了卡尔佛顿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的文章介绍了“文化压力说”的内容。
第三篇至第七篇为主体论述。第三篇,物质文化,包括绪论、发明、原始物质文化之地理的分布、取火法、饮食、衣服、原始的住所、狩猎、畜牧、种植、石器、金属物、陶器、武器、交通方法。在饮食方面,文中介绍了饮食的种类、饮食的方法、食物保存法、食人俗;在衣服方面,介绍了衣服发生的学说(礼貌说、护身说、装饰说)、衣服的材料、衣服的派别(南方式、北方式);住所方面,介绍了自然界预备的住所(石洞、坑屋)、自造的住所(茅屋、正式的屋宇)、住所的习惯;狩猎方面,介绍了狩猎的发生、方法(锻炼自己的感官与身手、使用兵器和猎具、利用助猎的家畜、了解动物的性质与习惯);畜牧方面,介绍了畜牧发生的五大原因、易于驯畜的动物的性质、畜牧的功用、驯畜动物的限度、各种动物驯畜的起源;种植方面,介绍了种植发生的时地、种植发明的揣测、原始的农具、种植法、人类的改变植物、关于农业的风俗;石器方面,介绍了石器使用的时间、石器的原料、石器的种类、石器制造法、自然物与人工物的鉴别法、石器型式与时代的鉴定法、石器分布地、石器的效用、石器对于人类文化之影响;金属物方面,介绍了铜器、铁器、传入时间;陶器方面,介绍了陶器发明的揣测、制造法、陶器的形式及饰样;武器方面,介绍了武器沿革的推测、攻击的武器、防御的武器;交通方法方面,介绍了陆上交通、水上交通。
第四篇,原始社会组织,包括绪论、结婚的形式、结婚的手续、结婚的范围、母系、母权、父系、父权、家庭、氏族、半部落、部落、结社、阶级、妇女的地位、政治、财产及交易、法律、伦理观念。在绪论方面,介绍了原始的社会组织的性质、社会组织的内容、社会组织演进说的争论、本篇的计划;结婚的形式方面,介绍了结婚的定义、作用、乱婚制、群婚制、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结婚的手续方面,介绍了掠夺结婚、买卖婚、服务婚、交换婚、私奔婚;结婚的范围方面,介绍了外婚制、特定婚配;母系母权父系父权方面,介绍了父权说及母权说的争论、首领地位、世系及继承、遗产、居住、岳婿、翁媳禁忌;家族氏族半部族部落中,介绍了家族、氏族、半部族或分族、部落、部落联邦;结社方面,介绍了结社的定义、秘密结社、年龄的级别;阶级方面,介绍了无阶级的最原始社会、阶级性的原因、武勇阶级、巫觋阶级、财富阶级、喀斯特;在妇女的地位一章中,介绍了关于原始的妇女地位的误解、经济方面的妇女、艺术方面的妇女、宗教上的妇女、政治上的妇女;政治一章中,介绍了原始政治的性质、易洛魁联邦、印加帝国、非洲乌干达国、澳洲的长老政治、波利尼西亚的贵族政治;在财产及交易方面,介绍了原始共产说、土地、动产、无形的财产、遗产继承、原始的交易;在法律一章中,介绍了原始法律的性质、原始人对于犯罪的观念、审判;在伦理观念一章中,介绍了关于原始的伦理观念之误解、原始的道德律、原始道德的种类、原始道德的二重标准、语言与神话所表现的道德观念。
第五篇,原始宗教信仰,包括绪论、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及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偶像崇拜及活人崇拜、鬼魂崇拜及祖先崇拜、多神教、二神教、一神教、魔术、禁忌及占卜、牺牲及祈祷、巫觋、神话、宗教的起源一:魔术说、宗教的起源二:鬼魂说、宗教的起源三:生气主义、宗教的起源四:生气遍在主义和结论:原始宗教的要素。在绪论中,包括宗教的新研究法、宗教的定义、宗教发生的外在条件、宗教发生的内在条件;在自然崇拜一章中,介绍了地的崇拜、水的崇拜、石与山的崇拜、火的崇拜、日月星的崇拜;在鬼魂崇拜及祖先崇拜一章中,介绍了鬼魂观念发生的原因、鬼魂的去处、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及丧仪;在神话一章中,介绍了神话与宗教、神话的性质、神话的分类;在宗教的起源之一:魔术说中,介绍了弗雷泽的学说及批评;在起源二鬼魂说中,介绍了斯宾塞的学说及批评;在起源说三生气主义中,介绍了泰勒的学说贡献及批评;在起源四生气遍在主义中,介绍了马那这种现象及马雷特的贡献;在结论:原始宗教的要素中,介绍了宗教起源学说的总评、超自然主义的要素。
第六篇,原始艺术,包括绪论、人体妆饰、器物妆饰、绘画雕刻、跳舞、诗歌、音乐、结论;在绪论中介绍了艺术在原始生活中的地位、史前的艺术、艺术发生的原因、原始艺术的解释、艺术的两大形式及艺术进化论、艺术的种类;在人体妆饰中,介绍了纹身、瘢纹、耳鼻等传塞物、不固定的服饰、原始妆饰的美学价值、原始妆饰的效用等;在器物妆饰一章中,介绍了装饰的纹样、与装饰相似的各种记号、器物装饰与美学原种;在绘画雕刻一章中,介绍了史前时代的绘画雕刻、现代原始民族的绘画雕刻、原始的绘画雕刻的特征、原始的绘画雕刻发达的原因、原始的绘画雕刻与宗教及文字的关系、原始的绘画雕刻对于原始社会的影响;在跳舞一章中,介绍了跳舞的重要、原始跳舞发达的原因、跳舞与宗教、跳舞的社会作用、跳舞的衰落;在诗歌一章中,介绍了诗歌的性质及种类、抒情诗、叙事诗、戏剧、诗歌在原始社会的作用;在音乐一章中,介绍了音乐与诗歌、跳舞的关系、音乐的实质与形式、原始音乐的实况、原始的乐器、音乐起源的学说、音乐在原始社会的效用;结论中,介绍了原始艺术的目的、原始艺术与高等艺术的比较、原始艺术的一致、地理气候对于原始艺术的影响、原始艺术的社会效用。
第七篇,原始语言文字,包括绪论、拟势语、口语、信号、记号、文字。在绪论中,介绍了原始的传意法的种类、语言与文化全体的关系、人类学与语言的研究;在拟势语一章中,介绍了天然的传意法、拟势语的实例、性质;口语一章中,介绍了口语发生的古远、口语发生的学说、民族的语言差异、原始民族的语言;信号一章中,介绍了数种分类法;记号一章中,介绍了结绳记事、刻木、其他方法;文字一章中,介绍了图画文字(纪年史、请愿书、传记、墓志铭、战歌、恋歌)、真文字的发生。
林惠祥教授对一般人类学的贡献,除了《文化人类学》一书外,还有三本也很出色,但常被人忽略的著作,那就是《民俗学》、《世界人种志》与《神话论》。这几本著作在当时都是很难得而具有启蒙意义的书。
2.《民俗学》
该书系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百科小丛书之一,较《文化人类学》出版尤早,是1931年由商务出刊。全书约四万字。该书“系以英国民俗学会会长彭尼女士所著《民俗学概论》为蓝本,撮译其要点,并以己意略加改变”。
在第一章绪论中,包括了定义与范围、民俗的分类(信仰及其行为、习惯、故事歌谣及成语)、民俗的效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的研究法、民俗学的历史—语言学派、人类学派);第二章信仰中,从信仰产生的原因、种类、实例、崇拜方法、行为根据角度,介绍了天地植物动物、人类及人工物、灵魂及冥世、神及妖怪、预兆及占卜、魔术、疾病及医药;第三章,惯习,包括社会的及政治的制度(社会制度、部落与民族的区别)、个人生活的仪式(逐渐脱离以前状况的仪式、境界期的仪式、个人进入新境状的仪式)、职业(战争、狩猎、渔业、牧畜、农业、工艺)、历法及节日、竞赛及游戏;第四章中,故事歌谣及成语,包括故事(神话、传说、民谭)、歌谣(歌谣与宗教的关系、歌谣的种类)、谚语及谜语、习惯的韵语及地方俗语。
3.《神话论》
该书系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百科小丛书之一。1934年亦由商务出刊。在这部著作中,林惠祥采用了人类学派的观点,对神话的性质、界说、通性及分类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神话是关于宇宙,神灵英雄等的故事”,“是野蛮人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在生活中遭遇到的许多问题,而自问自答,自题自答的产物”。神话的通性主要在于:第一神话是传承的;第二神话是叙述的;第三神话是实在的,第四神话只有说明性,第五神话具有人格化的特征,第六神话具有野蛮的要素……等等。
全书分为五章:神话的性质及解释(神话的界说、神话的通性、古人对神话的观念、隐喻说、历史说、近人的神话学、语言学派的神话学说、人类学派的神话学说)、神话的种类(开辟神话、自然神话、神怪神话、死亡灵魂及冥界神话、动植物神话、风俗神话、历史神话、英雄或传奇神话)、神话的比较研究(以自然神话为例:泰勒的比较研究论、天地神话、日月神话、星的神话、风的神话、雷的神话、虹的神话、龙卷沙的神话、地震神话)、各民族神话概论(海洋洲神话、非洲神话、北美洲神话、南美洲神话、阿拉伯波斯犹太神话、印度神话、埃及神话、巴比伦及亚述神话、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日耳曼神话、中国神话、日本神话)、神话实例(开辟神话四则、自然神话二则、神怪神话三则、死亡及灵魂神话六则、动植物神话四则、风俗神话二则、历史神话一则、英雄及传奇神话二则)。全书字数只有五万多字,内容很丰富,是一本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
4.《世界人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