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命案,颠覆太子承乾
入寺为尼,媚娘了断情缘
唐太宗在位期间,大臣们敢于劝谏,皇帝善于纳谏,相得益彰。就连皇上的私事,大臣也干涉:您的私事,就是国家大事啊。
太宗很没脸,转过头来想想,也对。立太子这样的事情,你能说是私事吗?确实关乎国家社稷啊。
可有件事,就算魏征这样著名的“谏臣”,也从来不说,把它当成纯粹的私事了。
什么事?就是皇帝和那堆女人们。
这的确属于私人空间。不过,谁让你是皇上,是公众人物呢。是不是该做个表率啊?
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看岁数。就在这块领域,太宗给大唐留下隐患,迎纳武则天入宫,导致大唐差点断气。
从这个角度来说,老高觉得,把太宗朝的太子废立,作为武则天最终以周代唐的“前传”,似无不妥。太子承乾被废,导致李治(唐高宗)登基,李治若不登基,何来则天大帝?一环扣一环,偶然促成必然。历史无法假设,却经常重复。
唐太宗换太子,武则天才有机会从寺庙重返皇宫。如果不换,第一任太子李承乾很可能把竞争对手一个个杀掉。他来治理国家,未必强过唐高宗、武则天,但毫无疑问,想要出现另一位武则天,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武则天上台,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众多偶然因素,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良好的机会,很好的运气,不屈的性格,高超的手腕,精明的驾驭手段,无毒不丈夫、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的魄力,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成就了女皇。缺少任何元素,历史都将改写。
从唐太宗把李治立为太子的一刻起,一切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其实,唐太宗有机会改变这一切。
这个机会,就是隋炀帝的外孙、唐太宗的儿子李恪,风头一度盖过李治,险些成为太子。
隋炀帝的外孙,差点成为大唐太子,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是事实。问题只在于,一旦李治被废,隋炀帝外孙成为新太子,历史的一切,将更加扑朔迷离。
1.两次“斩首行动”
“侠客太子”与老臣翻脸
阅读第一眼
“大唐第一厨”——大片上演
如果做皇帝是一个专业,那么,好多同学选错了专业。宋徽宗更适合选书法专业,唐玄宗应该读音乐系,陈后主最好上文学专业。至于唐太宗朝首任太子李承乾——自主选择的话,弄不好他会找个技校,选烹饪专业。
烹饪?做厨子?太低调了吧,人总得有点抱负。那么好吧,他也可能选导演专业,游刃于众女星之间。他是有天分的,而且执导过一些影视剧。
他曾经在唐太宗眼皮底下,执导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属于武打片;曾经在大臣府邸,执导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暗杀,属于悬疑片;在草地,他不仅亲自扮演厨子,还执导了一场血腥扑面的战争片——血是真血,死是假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你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主要人物关系谱
贞观十六年,也就是公元642年前后,大唐朝臣间,发生了几起离奇案子。
这些案子,表面看,无非是打打杀杀,和今天的刑事案件没多大区别。事实上,它们没有那么简单。几起看似简单的“刑事案件”,对大唐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642年一个清晨,张玄素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奔皇宫而来。上朝时间到了。
张玄素名气不算大,但也算个人物了。当时他的主要职务是“右庶子”,辅佐当朝太子。
隋朝的时候,张玄素就在景城县(今河北沧州一带)当了个小官,职务不高,却深得民心。隋末群雄并起,河北一带,属于窦建德“势力范围”。
天下大乱,窦建德攻占小小一个县城,实在小菜一碟。张玄素是隋朝的官,人又挺倔,老窦看着不顺眼,要把他杀掉。
可人还没杀呢,张玄素“被判死刑”的消息就在坊间传开了。居然有上千人跑到老窦营帐前“游行示威”、“请愿集会”。当然了,他们不是抗议窦建德,因为老窦还是比较仁厚的。老百姓提出的要求是:您把俺杀了,给张户曹(张玄素)留条命吧!
人民群众很有智慧,他们知道,按老窦的脾气,不可能真杀掉上千人;大家都死不了,还能救老张一命,何乐而不为?
老窦没想到,残暴的隋朝,居然还有这么得民心的好官!哎呀妈呀,险些枉杀好人啊。
知错就改,老窦不仅把张玄素放了,还去求人家:您瞧瞧,您名声多好啊!给您个比户曹大好几倍的官,做不做?
没想到,差点掉脑袋的老张还挺倔,说:“不好意思,洒家现在是隋朝的官,再给您当官,一女嫁二夫,怕是不方便。”
老窦没辙了。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扬州被勒死。老张一想,皇帝死了,隋朝正式咽气了,咱也别抻着了,当官要趁早。于是,接受老窦封赏,官拜黄门侍郎。
老窦被灭后,张玄素归附唐朝,官越做越大,位列太子左右、时常面见皇上,成了朝廷重臣。
这么一个元老级的人物,在642年的一个大清早,却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铁鞭,差点呜呼了。谁这么大胆,敢袭击朝廷重臣?
这天,张玄素和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往皇宫赶。宫禁之地,普通大臣是不可以骑马乘轿的。
天还黑乎乎的,走着走着,老张就来到了东宫门口。东宫,是太子住的地儿,虽然黑灯瞎火,但在这些地方,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没成想,昏暗之中,猛地蹿出个黑影。黑影短衣小帽,不像朝中大臣都穿着肥大的衣服。老张琢磨:此人不像朝臣,也不像太监,好生奇怪!
没等他想明白,黑影已到了眼前,举起一条大铁鞭——老天,是铁鞭哪!史料记载,黑影用的兵器是“大马棰”,光从发音,就能想象这条“铁鞭”的力度,估计和秦琼的兵器“锏”有一比。
大铁鞭带着风声,冲老张的脑门呼啸而来。老张骇得大叫一声,拼了老命把脑袋一偏,铁鞭总算没砸上正面,但也头破血流,昏倒在地。
上朝的大臣不少,听到老张一声惨叫,连忙来救。忙乱过后,一干人等才想起要抓刺客。哪里还有刺客身影?
朝臣纷纷摇头,叹息不止。
叹息什么呢?叹息刺客如此明目张胆,朝臣却无可奈何。
究竟是何方神圣,敢如此大胆,在东宫门前行刺?
想必有人嘲笑太子太傻;想必有人已经预见到:太子如此行径,恐怕长久不了。当然,话都憋在心里,明哲保身,静观其变吧。
行刺的主使者,就是太子。可悲之处在于,太子居然毫不避嫌,在家门口行刺。如此张狂、如此没有心计的太子,把国家交给他,谁能放心?
张玄素竖着出门,横着回来,经过治疗,老命总算保住了。到底怎么回事,他非常清楚。
如此作为,让他预感到:太子的位置,早晚难保,自己是太子右庶子,太子完蛋,自己也遭殃。想到此,已是万念俱灰。
太子李承乾,究竟对张玄素有什么深仇大恨,居然痛下杀手?
公子哥儿李承乾,和他爹差得太远。老爹李世民,以“虚心纳谏”闻名于世,名垂青史;他完全相反,听不得批评,甚至扬言:“别人来谏,怕什么?一人来谏,杀一个,十人来谏,就杀十个,大不了杀上几百个,看谁还敢来谏?”
——太子,就是这样一个人。
子不教,父之过。李承乾顽劣、偏执,和老爹教子无方,很有关系。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女魏征”长孙皇后。子女教育,长孙很有一套,可惜,她死得太早。她的早死,放纵了李世民,收纳了武则天,埋下“武周代唐”的隐患;她的早死,也放纵了李承乾,埋下太子之争的隐患。
李世民治国有方,管理孩子,却远不如皇后。他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尺度不一,要么前紧后松,要么前松后紧,经常办“先把孩子惯坏再狠劲去管”的糗事。更主要的在于,他政务繁忙,日理万机,不可能在子女教育上付出太多精力。
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即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即唐高宗)。
有一年,长乐公主出嫁,李世民比较喜欢这个女儿,又是皇后生的,就吩咐下去:把长乐公主的标准提高一下,按长公主标准的两倍赏赐吧。
长公主是当朝皇帝的姐妹,辈分高,出嫁的规格自然也高。赏赐长乐公主的东西是长公主的两倍,可见皇帝对闺女有多喜欢了。
魏征听说后,老毛病犯了:不大合适吧?您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改了规矩,以后谁还守规矩?上书劝阻。
皇帝不高兴,回到内宫,就和长孙皇后说了。皇后一听,感叹道:“以前光知道皇上推崇魏征,却不晓得原因,今天总算知道了。老魏说得对,就该这么办。这样敢于直言的大臣,是该重用!”
皇上一听,也豁然开朗,随手赏了魏征几个甜枣,让老魏继续努力,多发“逆耳忠言”。
还有一次,对比就更明显了。
太子承乾有个奶妈,在长孙皇后面前絮叨,说太子如何清廉,东宫如何节俭,请求皇后美言几句,给东宫增加点经费、物品什么的。
奶妈这么做,无非是为了讨好太子——这显得自己多体贴皇后的儿子啊,当妈的哪有不疼儿子的?皇后听了舒服,太子也高兴,一箭双雕。
不料,皇后一听,却勃然变色,道:“我现在最担心什么,你知道吗?太子年纪轻轻,毫无功名,唾手得来太子之位,高处不胜寒,已让我忧心忡忡,彻夜难眠。你却让给他增加经费、再添把柄、遭人诟病,是何居心?”
奶妈吓得面如土色,一言不发。幸亏皇后宅心仁厚,若换了武则天,奶妈怕要掉脑袋了。
可见,长孙皇后的教育理念很前卫,不娇惯、不放纵,希望孩子在磨难中成长。李世民对皇子的“放羊式教育”理念,与她差得很远。
只可惜,长孙皇后只活了36岁。她若多活几年,李承乾也不至于那么放纵。
636年,长孙皇后去世。五六年之后,她最不愿看到的太子废立就发生了。
对普通人来说,如何教育子女,完全可以看做私事。皇帝就不行了,您儿子教育不好,就可能影响江山社稷。
李世民也懂这一点,可他矛盾啊。让孩子出去历练,出了问题咋办?承受不起啊。何况,李世民还有个心结,让他心有余悸——他自己的那段经历。这段经历,让他宁可顺其自然,也难痛下决心,历练太子。
什么经历?就是李世民三兄弟的太子之争。当年,李渊把建成立为太子,但在战功方面,建成远不如世民。为帮太子建立功名,李渊主动提供机会,让建成带兵打仗,立了些战功。可结果怎样?兄弟间先是争功名,后来从争功名到面对面厮杀,血溅玄武门,骨肉相残。
这段经历,给李世民留下了阴影,他不愿自己和皇后生的三个儿子,再去争夺功名。争着立功,表面看是好事,但很容易反目成仇。
玄武门之变的阴影,改变了李世民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观念。他认为,亲情第一,孩子活着、平安地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治理国家,靠的不是皇帝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只要这群人敢于直言、发扬民主,治国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这一思路,和张玄素的建议有关。
张玄素认为,隋之所以灭亡,主要原因是君主亲理政务,事必躬亲。君主亲理政务,口断十事,有五条错误,就很麻烦。一日之中,君主往往“口”理万机,日积月累,错误积存多了,国家就要灭亡。张玄素建议广用贤良,令官吏奉职守法,安抚百姓,小心谨慎,君主就会成为一代圣主。
唐太宗很欣赏这番言论,所以,在唐太宗的执政理念中,有点民主的影子。皇帝民主,群臣敢说真话、干实事,甚至让这一风气贯穿整个官僚系统,那么,即便皇帝能力弱,国家也会健康发展。何况,天下大治的局面,让李世民信心大增,认为大唐基业,可以长久绵延,他不担心接班人在治理国家上出现问题,甚至妄想长生不老,求取灵丹妙药。自己长生,就可以辅佐子孙,何愁接班人柔弱?他没想到,求长生,反倒让他难长寿了。
可以说,和长孙皇后在教育观念上的分歧,并非李世民不聪明,而是因为他太受“刺激”了。当年的经历,让他对三个皇子之争,心存余悸,内心脆弱,以至优柔寡断、昏招迭出。
昏招之一,和当年太子奶妈的建议,如出一辙。
事情是这样的:
太子李承乾纵情声色、胡吃海喝,大臣意见越来越多。长孙皇后的二儿子魏王李泰,开始有想法了。
古代人都有点迷信。老爹李世民大名鼎鼎、战功显赫,当儿子的哪能不崇拜?
作为偶像派老爹的铁杆“粉丝”,李泰自然而然就有了想法。这种想法,跟现在许多歌迷是一样的。
歌迷为什么追星?其实是一种心理现象,他们的心底,都有个秘密:希望自己就是偶像,幻想有一天站在聚光灯下、舞台中央。这类似于心理学上的“移情效应”。
李泰了解本朝历史,知道偶像老爹登基的前前后后。老爹的经历,和自己是有点相似:在皇后生的儿子中,排行都是老二;老大都做过太子,太子都遭人诟病。岂非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