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伎乐纹银香宝子:外形似坛而小。带盖,直口,深腹,平底,圈足。盖作立沿,沿面饰二方连续的蔓草纹。盖面高隆,边缘錾水波与莲瓣纹,中心为一宝珠形钮,下饰一周莲瓣。坐四周錾两只鸳鸯和一只飞禽,衬以蔓草。腹壁刻三名吹乐、舞蹈的伎乐,衬以蔓草,底部有一周莲瓣。喇叭形圈足,上面饰有团花、莲叶叶脉纹。通高11.7厘米,拜高5.8厘米,杯径5.4厘米。
鎏金银龟盒:整器作龟形,昂首曲尾,四足着地,以背甲作盖。盖内焊接楠圆形子母口。龟首及四足中空,首腹套合加焊,龟尾焊接,似一龟正欲启程状。通体纹饰鎏金,形象逼真。通长28厘米,宽15厘米,高13厘米。此龟盒是装茶粉的器具,用时可揭盖舀取,也可由龟鼻孔倒出。
鎏金摩羯纹银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盖上有莲蕾捉手,中空有铰链可以开合,可能是放胡椒之处。台盘中心下凹,直口,宽沿,浅腹,平底。三足支架与台盘焊接相连,支架錾文为:“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通高17厘米,台盘外径16.2厘米,口径8.4厘米。既然自称“盐台”,当然是盛盐的器具,因为唐代煮茶时是要放盐的。
金银丝结条笼子:器身为椭圆形,以银丝编织而成。笼工呈四曲,笼顶平坦,中间有金丝编织的“塔形花”一朵,衬以金丝莲叶,四周以金丝云气纹为边。盖口和笼口以子母口相扣合。笼口上下又以金线编成的涡纹条子压边。提梁亦为金丝编成。四足膝部为天龙铺首,以银丝盘屈的四枚涡纹构成足根。刚出土时,笼内尚有木制底板残存,应是贮方茶饼之所在。通髙15厘米,长14.5厘米,宽10.5厘米。此件茶笼做工极为精细,先用宽约2厘米的薄银条做成笼体和罩盖的上下圈子,然后把编结成的金丝网与边圈焊接成型。最后再将做成的兽面四轮形足和用来钧连提梁的花环围绕的“铺首”形饰件分别铆在笼体底下和两侧。从笼子通体看,它是用金银丝两股绞结成的外圆内近六出的雪花形孔,纵横相连,网张四面,确是一个通气性较好的C茶器。尤其是笼子盖顶上的那朵金丝花,花萼是用金丝盘成,高耸的花蕊又用盘丝手法一层一层垒成含苞挺秀的样子,其工艺之精湛,真令人叹为观止。
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器身为模冲成型,通体为镂空的球路纹,呈圆柱状,直口,直腹,平底,四足。盖面圆隆,盖心有圆环钮,用银链与提梁相连,提梁半环形。笼盖、笼体上分别饰有7对和12对翱翔的飞鸿。笼底有涂金宽带,并焊有花瓣组成的倒品字形四足。通髙17.8厘米,口径16厘米,腹深10.2厘米。此件茶笼的制作工艺,匠心独运。笼子通体镂出网纹方孔,盖面因其中部高而周边下垂,故将方孔作菱形排列显得十分得体。笼周则是栉比方窗,周密工整。在笼子外周及盖顶还特地焊出形似浅浮雕的飞鸿装饰片。盖顶的鸿雁15只绕边飞翔,笼外12对飞鸿翩翩飞翔,显得活泼亲昵,充满生活情趣,实是难得的艺术品。
总之,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批金银器茶具,足以代表唐代金银茶具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茶具史上的经典之作。这是陆羽《茶经》所没有记载的茶具,它使我们得以了解唐代宫廷煮茶技艺的整个程序。作为宫廷茶文化的代表物,它显示了皇权至尊的气派、君临天下的权威,揭示了唐代宫廷茶文化的历史面貌及其价值追求,因此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所以出土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茶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金银茶具成熟于唐代中后期,至宋元时期尚颇为流行。金银茶具的使用者是上层社会的宫廷贵族、官僚阶层及富贵人家,一般的平民百姓使用不起,文人雅士们不屑使用,认为它太奢华,与茶道精神不合。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提到煮茶的锅时就说:“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但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自然与平民百姓不同,他们喜欢使用金碧辉煌的金银茶具以炫耀财富与地位,这是与贵族茶文化所追求的以富、贵为特征的茶道精神相一致的。因此唐代茶书《十六汤品》的“富贵汤”一则中就明确宣示:“以金银为汤器,惟富贵者具焉。所以策功建汤业,贫贱者不能遂也。汤器之不可舍金银,犹琴之不可舍桐,墨之不可舍胶。”
但是,金银茶具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使用者是统治阶级而否定它。特别是经过千年的历史洗礼,巳经成为古代文物,其制造技术非常精湛,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而成为我们的鉴赏对象,也是十分自然的。
金银茶具的质地主要是从质地、造型、装饰、工艺等方面人手。
金银茶具的质地主要有纯金、纯银、银质鎏金三种。当然以纯金的茶具较珍贵,只是因黄金较软而比重又特别大,不宜用来制作较大型的茶具。白银质地较硬又比重较轻,适宜制作器形较大的茶具,如各地出土的一些煮茶的锅和壶等都是用白银制作的。但是银制茶具的色泽不够华丽,难与黄金茶具相比。因此多数是采用银质鎏金工艺,既坚固适用又精美华丽。如唐代宫廷使用的多数是银质鎏金茶具。
目前已发现的唐代金银茶具,从造型上看,出土的金银茶具多为杯、壶、托盏以及碾、罗、坛等,式样繁多,制作精工,因是手工制作,不会雷同,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如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金杯,口沿微微外撇,腹部较深切内收,圈足。腹部焊接四朵金丝编成的团花(本来还镶有珠宝),杯沿和杯底上各有一朵金丝如意云。杯把呈“6”字形。这样的造型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典雅秀丽的。江苏丹徒出土的一件银茶托,做工规整,圈足较高,托盘口沿呈五出梅花瓣形,略高于盏口,犹如一朵绽放的梅花,虽然素面没有纹饰,依然令人爱不释手。可见茶具造型是与实用功能紧密相连的。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茶具是由唐僖宗供奉的,共有茶碾、茶罗、茶坛、龟盒、盐台、茶笼、茶匙等,这是一批确凿无疑的煮茶器具,其造型之丰富更是前所未见,有许多是过去文献所未记载的,是为茶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
金银茶具的装饰手法主要有錾刻、镶嵌、焊接、镂空等。
錾刻主要是在钣金成形的器身上錾刻纹饰,如法门寺出土的“鎏金仙人驾鹤银茶罗”的盖面錾刻两个飞天形象翔游于流云之间。罗身两侧錾刻仙人乘鹤流云纹,两端錾刻山、云纹饰。又如同出的“鎏金人物银坛子”,其盖面和坛身都錾刻蔓草纹、仰莲瓣纹及人物图像等,在“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的盖面和器身都錾刻蔓草纹、水浓纹、莲瓣纹,器座四周錾刻两只鸳鸯和一只飞禽,腹壁錾刻三名吹乐、舞蹈的伎乐等,大大增强了器物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镶嵌是在器身上镶嵌宝石、珠、玉等饰品,如前述金杯身上焊接四朵金丝编成的团花,在团花中间镶嵌珠宝,使器物显得绚丽异常。
焊接和镂空技术在“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上有成功的应用,此件银茶笼子的制作工艺匠心独运,通体镂空出网纹方孔,笼周是栉比的方窗,周密工整。在笼子外周及盖顶还特地焊接形似浅浮雕的飞鸿装饰片,盖顶的鸿雁15只绕边飞翔,笼外12对飞鸿翩翩飞翔,显得活泼亲昵,充满生活情趣,诚为艺术精品。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批金银茶具,其工艺水平较髙,堪称金银茶具的代表。其中尤以“金银丝结条笼子”的工艺最为精湛(彩版V之2)。器身为椭圆形,以银丝编织而成。笼盖呈四曲,笼顶平坦,中间有金丝编织的“塔形花”一朵,衬以金丝莲叶,四周以金丝云气纹为边。盖口和笼口以子母口相扣合。笼口上下又以金线编成的涡纹条子压边。提梁亦为金丝编成。四足膝部为天龙铺首,以银丝盘屈的四枚涡纹构成足根。此件茶笼做工极为精细,先用宽约2厘米的薄银条做成笼体和罩盖的上下圈子,然皇把编结成的金丝网与边圈焊接成型。最后再将做成的兽面四轮形足和用来钩连提梁的花环围绕的“铺首”形饰件分别铆在笼体底下和两侧。从笼子通体看,它是用金银丝两股绞成的外圆内近六出的雪花形孔,纵横相连,网张四面,确是一件通气性较好的贮茶器具。尤其是笼子盖顶上的那朵金丝花,花萼是用金丝盘成,高耸的花蕊又用盘丝手法,一层一层垒成含苞挺秀的样子,其工艺之精湛,真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金银茶具,就是艺术精品,其艺术性和观赏性远远超过其实用。
(仅以拙文纪念法门寺地宫出土金银茶具20周年)〔注释〕马得志:《唐代长安城平康坊出土的鎏金茶托子》,《考古》1959年第12期。
朱伯胤:《品味清香茶具》“唐宫茶具奉浮刹”,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0(李新玲,女,法门寺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