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2导弹是中国在引进苏联的К-13空空导弹基础上研制并改进发展的第二个空空导弹,也是中国空军和海军在70~80年代大量装备使用的空空导弹,载机为歼6、歼7战斗机。1962年首先由兵器工业部所属的、作为总装厂的西安东方机械厂,以及20多家主要配套工厂,共同筹建仿制生产线。1964年11月开始导弹各部件试验样机的试制。1965年9月开始各部件单元飞行试验。1967年3月开始在国家靶场进行定型试验,总共发射19枚导弹,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11月通过了国家定型委员会的审查,批准生产定型并投入批生产,正式命名为“霹雳”2号空空导弹,编号为PL-2.
为满足中国空/海军装备需要,1964年10月由航空工业部所属的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作为总装厂,同原各主要配套工厂协作,开始仿制К-13空空导弹。1966年11月试制出首批18枚导弹。1967年5月在国家靶场进行定型试验,总共发射22枚导弹,试验取得成功。1970年8月获准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结构和性能
PL-2原型空空导弹的结构与性能特点,与美国的“响尾蛇”AIM-9B空空导弹相似。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和模块化舱段结构,由导引头舱、舵机舱、战斗部舱、光学引信舱和发动机舱共5部分组成。两对三角形舵面位于舵机舱所在的圆柱形弹体外侧,两对后掠梯形弹翼位于发动机舱所在的圆柱形弹体尾部,两者呈X-X形配置。
导引头采用硫化铅红外探测器,视场角4°,框架角25°,跟踪角速度11°/秒,太阳盲区20°,调制盘转速70Hz,调制方式为调幅,制导飞行时间20秒。固体火箭发动机由铝合金制成,总重36千克,推力2668dN,总冲3685dNs,装药21千克。破片杀伤式战斗部重11.4千克,生成的破片数约7000块,破片飞散角10°~16°,有效杀伤半径10~11米。
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导弹本身的机动性、抗太阳以及其他自然和人工干扰能力很差,载机只能从尾后攻击敌方战斗机,不能满足现代空战的需要。
战术性能
霹雳2导弹,最大射程7.6千米(PL-2、-2A),10千米(PL-2B),6千米(PL-2-519);最小射程1500米(PL-2),1300米(PL-2B),2700米(PL-2-519),最大速度M2.5(高空),M1.6(海平面);使用高度500米(PL-2),21000米(PL-2A),21500米(PL-2B),15000~23000米(PL-2-15),21000米(PL-2-J72),300~3000米(PL-2-519);最大过载11克;制导系统:被动红外;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弹重:75.3千克(PL-2),60千克(PL-2A),76千克(PL-2B),67千克(PL-2-15),53千克(PL-2-J72),152.8千克(PL-2-519);弹长2.84千米(PL-2),2.50千米(PL-2A),2.99千米(PL-2B),2.15千米(PL-2-15),2.80千米(PL-2-J72),2.90千米(PL-2-519);弹径:127毫米;翼展:609米(PL-2)528米(PL-2B)。